《天線(下冊)(第3版)》是關于天線的經(jīng)典著作,全面覆蓋了有關天線的各方面內(nèi)容。為了適應國內(nèi)教學的需要,翻譯版根據(jù)各章內(nèi)容深淺層次的不同,分為上、下兩冊出版。上冊為前12 章,介紹了天線的各種基礎知識。下冊為后12章,詳細展開了這些內(nèi)容。上、下冊的內(nèi)容分別針對本科教學和研究生教學進行組織。書中包括大量實例和習題,便于讀者實踐掌握。全書圖文并茂,更有助于讀者的直觀理解。書中加入了包括無線革命在內(nèi)的許多全新的現(xiàn)代應用,對參考文獻列表也進行了相應的更新。《天線 (下冊)(第3版)》概念清晰,層次分明。無論讀者需要的是僅介紹天線基礎知識的一個學期的課程,還是計劃更深入地進一步學習,《天線(下冊)(第3 版)》都能夠提供切實的幫助。
《天線(下冊)(第3版)》可作為相關專業(yè)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用書,以及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天線(第3版)(下冊)》分為上、下兩冊,內(nèi)容分別針對本科教學和研究生教學進行組織。 概念清晰,層次分明。無論讀者需要的是僅介紹天線基礎知識的一個學期的課程。還是更深入的進一步學習。《天線(上冊)(第3版)》都能夠提供切實的幫助,包括大量實例和習題,便于讀者實踐掌握。 《天線(第3版)(下冊)》圖文并茂,更有助于讀者的直觀理解,書中加入了包括無線革命在內(nèi)的許多全新的現(xiàn)代應用。
第13章 阻抗與互阻抗
13.1 引言
13.2 天線的互易性定理
13.3 半波長天線的73Ω輻射電阻
13.4 非電流最大點的輻射電阻
13.5 細線天線的自阻抗
13.6 兩平行線天線的互阻抗
13.7 邊靠邊平行天線的互阻抗
13.8 平行共線天線的互阻抗
13.9 梯式平行天線的互阻抗
13.10 其他布置天線的互阻抗
13.11 用定向性和輻射電阻表示的互阻抗
參考文獻
習題
第14章 柱形天線和矩量法
14.1 引言
14.2 積分方程法概述
14.3 電流分布
14.4 輸入阻抗
14.5 圓柱天線的波瓣圖
14.6 細圓柱天線
14.7 帶有圓錐形輸入段的圓柱天線
14.8 其他形狀的天線,類球體天線
14.9 長圓柱天線上的電流分布
14.10 靜電學的積分方程和矩量法
14.11 矩量法及其應用于導線天線
14.12 用矩量法求短偶極子的自阻抗、雷達截面和互阻抗
參考文獻
習題
第15章 口徑分布與遠場波瓣圖之間的傅里葉變換關系
15.1 連續(xù)口徑分布
15.2 遠場波瓣圖與口徑分布之間的傅里葉變換關系
15.3 空間頻率響應和波瓣圖平滑處理
15.4 簡單(加法)干涉儀
15.5 口徑合成和多口徑陣
15.6 柵瓣
15.7 二維口徑合成
15.8 “干凈”圖形的相位閉合或自校準
參考文獻
習題
第16章 偶極子陣和口徑陣
16.1 引言
16.2 兩根受激λ/2單元的邊射陣
16.3 兩根受激λ/2單元的端射陣
16.4 兩根受激λ/2單元的等幅任意相位陣
16.5 密距單元的輻射效率和Q值,W8JK陣
16.6 n根受激單元陣
16.7 地平面上的水平天線
16.8 地平面上的鉛垂天線
16.9 八木-宇田天線的變種
16.10 相控陣
16.11 頻率掃描陣
16.12 返回式陣和范阿塔陣
16.13 自適應陣和智能陣
16.14 微帶陣
16.15 低旁瓣陣
16.16 長導線天線
16.17 簾幕形陣
16.18 天線的饋電位置和方式
16.19 折合偶極子天線
16.20 折合偶極子的變種
16.21 百眼巨人型全空監(jiān)視天線
參考文獻
自適應陣的補充參考資料
習題
第17章 透鏡天線
17.1 引言
17.2 非金屬介質(zhì)透鏡天線,費馬原理(射徑等同性)
17.3 人造介質(zhì)透鏡天線
17.4 E?面金屬板透鏡天線
17.5 透鏡天線的容差
17.6 H?面金屬板透鏡天線
17.7 反射器-透鏡天線
17.8 介質(zhì)桿
17.9 多螺旋透鏡
17.10 龍伯透鏡和愛因斯坦透鏡
參考文獻
習題
第18章 頻率選擇表面和周期結(jié)構(gòu)
第19章 實用大型口徑天線的設計考慮
第20章 大型或獨特的天線實例
第21章 特殊用途的天線
第22章 太赫頻率的天線
第23章 平衡-非平衡轉(zhuǎn)換器等
第24章 天線測量
上冊簡目
第1章 引論
第2章 天線基礎
第3章 天線家族
第4章 點源
第5章 (上)點源陣本書章 節(jié)編號與原英文版保持一致。
第5章 (下)點源陣
第6章 電偶極子和細直天線
第7章 環(huán)天線
第8章 (上)端射天線:螺旋聚束天線和八木-宇田天線
第8章 (下)螺旋天線:軸向模和其他模
第9章 縫隙天線、貼片天線和喇叭天線
第10章 平板和夾角反射器、拋物面反射鏡天線
第11章 寬頻帶和非頻變天線
第12章 天線溫度、遙感和雷達截面
用戶能更多地了解計算機程序背后的理論固然是好事,但典型的工程師往往沒有時間去深究正在用著的、或?qū)頃玫降乃薪夥āH欢柚粋好的說明文件去了解程序所包含技術的基本規(guī)定,通常總是可能的。例如,矩量法程序需要將表示局部電流幅度的導線模型離散至足夠小,使之準確地再現(xiàn)電流分布的形狀;高頻漸近技術如一致性繞射理論,需要足夠大的電尺寸,使之適合于推導繞射系數(shù)時采用的大距離近似。因此,即使用戶并不完全理解某程序的應用為何存在著限制,但仍能夠懂得其物理模型必須設置在這種界限之內(nèi),才能維持解的準確性。
通常,用戶在建立或分析計算機程序中的模型時,有兩種情況會引起建模的不確定性。第一種情況是與物理模型相關聯(lián)的,用戶應明白計算機模型與真實模型應當匹配到什么程度。要為真實天線上的每個螺絲和鉚釘都嚴格建模往往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如果某物體的尺寸小于波長量級,其效應也是很小的。此外,波瓣圖由電流分布的積分得到,它對電流的少量變化是相對不敏感的。然而,饋電點的電壓- 電流關系隨幾何上的小改變而發(fā)生的變化,足以改變該模型的阻抗。需要根據(jù)情況恰當?shù)剡x擇建模技術,或是在建模過程中確定仔細的程度。第二種情況與數(shù)學模型相關聯(lián),可被特征化為方程誤差和解的誤差。方程誤差是由于數(shù)值結(jié)果不能嚴格地滿足建模方程(例如,計算機有限數(shù)位的舍人誤差)而造成,并隨著問題的電尺寸增大的積累效應而增加。解的誤差的造成原因是數(shù)值技術采用了有限個未知量,或采用了有限個鏡像和(或)彼此相互作用的繞射線。
用戶保證所得結(jié)果準確而貼切的最重要途徑是通過驗證。驗證雖然耗費時間,但卻是一種極其基本的方法。驗證可以采取內(nèi)部和外部兩種形式。內(nèi)部檢查由自洽性測試(如MoM解隨加密幾何離散化的收斂性、功率守恒性、是否滿足邊界條件等)組成。此外,用戶還應該了解,頻帶和(或)增益是否對物體尺寸的波長數(shù)敏感,波瓣圖峰點和零點的個數(shù)是否與尺寸相對應,峰值與旁瓣的比值是否對頻率敏感?參閱附錄A中的數(shù)據(jù)和關系式。用戶可先用盡可能簡單的方法開始解題,可利用本書中的各種插圖,使結(jié)果易懂并可用以比較。隨后建立較復雜的問題、直至其更復雜的最終形式,每一步都按此方法檢查。即使某一步的檢查未獲通過,該步驟仍有價值,因為它提供了發(fā)現(xiàn)問題出處的機會,并使用戶增長了經(jīng)驗與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