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應用基礎》是講述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應用的教材,以計算機初學者為對象,系統地介紹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
全書共分9章,主要介紹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 XP操作系統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文字處理軟件Word 2003、電子表格制作軟件Excel 2003、電子演示文稿制作軟件PowerPoint 2003、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多媒體基礎與軟件應用及計算機安全等知識。這些內容都是大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是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基本保證,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的作用。
《計算機應用基礎》內容安排以掌握應用技能為重點,力圖在闡明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注重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計算機應用基礎》配套使用的上機指導教材,以便更好地對讀者的上機環節提供指導與幫助,提高動手能力。其中精心設計的課后習題及參考答案,可幫助學生深入掌握基礎知識。 全書分為上機實驗、習題與解答兩個部分。上機實驗部分包含了Windows XP操作系統實驗、文字處理軟件Word 2003實驗、電子表格軟件Excel 2003實驗、演示文稿軟件PowerPoint 2003實驗、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應用實驗和多媒體基礎與軟件應用實驗。上機實驗是《工業和信息化職業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核心內容,實驗內容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既有基礎又有提高,層次清晰,便于分級教學。習題與解答部分給出了與配套教材各章節內容密切相關的練習,作為課后的書面復習材料,加強學生對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主要概念的理解。 《工業和信息化職業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計算機應用基礎》可作為高校各專業計算機公共課的教材,也可作為各類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培訓教材和自學的參考教材。
第1章 計算機概述
1.1 計算機的發展和展望
1.1.1 計算機的產生與發展
1.1.2 計算機的分類
1.1.3 計算機的發展趨勢
1.2 計算機的特點及應用
1.2.1 計算機的特點
1.2.2 計算機的應用
1.3 計算機中信息的表示與存儲
1.3.1 進位計數制
1.3.2 數制的相互轉換
1.3.3 二進制的簡單運算
1.3.4 原碼、反碼和補碼
1.3.5 計算機中數據的存儲單位
1.3.6 字符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1.3.7 漢字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1.4 本章小結
1.5 思考與練習
第2章 微型計算機系統組成
2.1 計算機系統的組成和工作原理
2.1.1 計算機系統的組成
2.1.2 計算機系統的工作原理
2.2 微型計算機的硬件系統
2.2.1 主機系統
2.2.2 輔助存儲器及其工作原理
2.2.3 輸入/輸出設備
2.3 微型計算機的軟件系統
2.3.1 系統軟件
2.3.2 應用軟件
2.4 本章小結
2.5 思考與練習
第3章 WindowsXP操作系統
3.1 WindowsXP系統概述
3.1.1 WindowsXP概述
3.1.2 WindowsXP的啟動與關閉
3.2 WindowsXP的基本操作
3.2.1 桌面及其操作
3.2.2 圖標及其操作
3.2.3 任務欄及其操作
3.2.4 "開始"菜單及其操作
3.2.5 窗口及其操作
3.2.6 對話框及其操作
3.3 WindowsXP的文件管理
3.3.1 文件和文件夾
3.3.2 "我的電腦"和"資源管理器"
3.3.3 文件和文件夾的操作
3.3.4 磁盤管理
3.4 WindowsXP的控制面板
3.4.1 桌面設置
3.4.2 打印機和傳真設置
3.4.3 鍵盤設置
3.4.4 鼠標設置
3.4.5 添加或刪除程序
3.4.6 日期和時間設置
3.4.7 區域和語言選項
3.4.8 用戶賬戶管理
3.5 WindowsXP的附件
3.5.1 畫圖
3.5.2 記事本
3.5.3 寫字板
3.5.4 計算器
3.5.5 娛樂
3.5.6 系統工具
3.6 本章小結
3.7 思考與練習
第4章 文字處理軟件Word2003
4.1 Word2003概述
4.1.1 Word2003的啟動
4.1.2 Word2003的窗口組成
4.1.3 Word2003的退出
4.2 文檔的基本操作
4.2.1 創建新文檔
4.2.2 輸入文本
4.2.3 保存文檔
4.2.4 關閉文檔
4.2.5 打開文檔
4.3 文本的編輯
4.3.1 文本的選定
4.3.2 文本的查找與替換
4.3.3 文本的移動與復制
4.3.4 撤銷與恢復
4.3.5 自動更正
4.4 文檔的排版
4.4.1 字符的格式化
4.4.2 段落格式化
4.4.3 項目符號和編號
4.4.4 分欄與首字下沉
4.4.5 格式復制
4.4.6 邊框和底紋
4.4.7 頁眉和頁腳
4.4.8 頁面設置
4.5 圖文混排
4.5.1 插入圖片
4.5.2 設置圖片格式
4.5.3 插入藝術字
4.5.4 插入自選圖形
4.5.5 使用數學公式
4.5.6 使用文本框
4.6 表格
4.6.1 創建表格
4.6.2 編輯表格
4.6.3 設置表格格式
4.7 文檔的打印
4.7.1 打印預覽
4.7.2 打印設置與輸出
4.8 高級應用
4.8.1 制表位
4.8.2 樣式
4.8.3 郵件合并
4.8.4 超鏈接
4.8.5 索引和目錄
4.8.6 修訂、審閱與比較文檔
4.9 本章小結
4.1 0思考與練習
第5章 電子表格軟件Excel2003
5.1 Excel2003概述
5.1.1 Excel2003的窗口組成
5.1.2 工作簿、工作表和單元格
5.1.3 工作簿的建立、打開和保存
5.2 工作表的編輯和格式化
5.2.1 選定單元格或單元格區域
5.2.2 單元格的插入和刪除
5.2.3 在單元格中輸入數據
5.2.4 單元格數據的復制、移動和清除
5.2.5 數據格式的設置
5.2.6 調整單元格的行高和列寬
5.2.7 表格框線的設置
5.2.8 工作表的基本操作
5.3 公式與函數
5.3.1 公式的使用
5.3.2 單元格和區域引用
5.3.3 函數的使用
5.3.4 公式的審核
5.4 圖表的制作
5.4.1 使用圖表向導制作圖表
5.4.2 圖表的編輯
5.4.3 圖表的格式化
5.5 數據管理與統計
5.5.1 數據清單的建立
5.5.2 記錄的編輯、修改和刪除
5.5.3 記錄的篩選
5.5.4 記錄的排序
5.5.5 分類匯總
5.5.6 數據透視表
5.6 視圖與打印設置
5.6.1 視圖
5.6.2 頁面設置
5.6.3 打印預覽與打印
5.7 本章小結
5.8 思考與練習
第6章 演示文稿軟件PowerPoint2003
6.1 PowerPoint2003概述
6.1.1 PowerPoint2003的窗口組成
6.1.2 視圖方式
6.2 演示文稿的建立與編輯
6.2.1 創建演示文稿
6.2.2 幻燈片的編輯
6.2.3 幻燈片格式的設置
6.2.4 幻燈片的操作
6.3 在幻燈片上添加對象
6.3.1 插入文本框
6.3.2 插入藝術字和圖片
6.3.3 插入圖表
6.3.4 插入聲音和影片
6.3.5 插入超鏈接
6.3.6 插入動作按鈕
6.4 幻燈片的美化
6.4.1 應用設計模板
6.4.2 編輯配色方案
6.4.3 使用母版
6.5 放映幻燈片
6.5.1 設置動畫效果
6.5.2 設置切換效果
6.5.3 隱藏幻燈片和取消隱藏
6.5.4 設置放映方式
6.5.5 控制幻燈片的放映
6.5.6 演示文稿的打包
6.6 本章小結
6.7 思考與練習
第7章 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
7.1 計算機網絡概述
7.1.1 計算機網絡的形成與發展
7.1.2 計算機網絡的功能
7.1.3 計算機網絡的拓撲結構
7.1.4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7.1.5 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
7.2 Internet基礎
7.2.1 Internet介紹
7.2.2 Internet的分層結構
7.2.3 IP地址與域名
7.2.4 與Internet的連接
7.2.5 Internet的基本服務
7.3 上網操作
7.3.1 IE瀏覽器的使用
7.3.2 信息檢索
7.3.3 文件傳輸及下載
7.3.4 Internet的其他應用
7.4 電子郵件
7.4.1 申請郵箱
7.4.2 OutlookExpress的使用
7.5 計算機與信息的安全
7.5.1 計算機安全設置
7.5.2 計算機病毒及防范
7.5.3 網絡及信息安全
7.6 本章小結
7.7 思考與練習
第8章 多媒體基礎及軟件應用
8.1 多媒體基礎知識
8.1.1 多媒體技術的特性
8.1.2 多媒體信息的類型
8.2 圖像處理
8.2.1 圖像處理基礎知識
8.2.2 常用圖像處理軟件的使用
8.3 聲音處理
8.3.1 數字音頻處理基礎知識
8.3.2 常用音頻處理軟件的使用
8.3.3 音頻特效制作
8.3.4 GoldWave的其他實用功能
8.4 動畫處理
8.4.1 動畫處理基礎知識
8.4.2 動畫處理軟件Flash的使用
8.5 視頻處理
8.5.1 視頻處理基礎知識
8.5.2 常用視頻處理軟件的使用
8.6 本章小結
8.7 思考與練習
第9章 軟件開發基礎
9.1 程序設計方法
9.1.1 結構化程序設計
9.1.2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
9.2 軟件工程基礎
9.2.1 軟件工程基本概念
9.2.2 軟件開發方法
9.3 算法與數據結構
9.3.1 算法的基本概念
9.3.2 數據結構的基本概念
9.4 數據庫基礎
9.4.1 數據庫基礎知識
9.4.2 數據模型
9.4.3 關系數據庫
9.5 本章小結
9.6 思考與練習
結構化程序相比于非結構化程序有較好的可靠性、易驗證性和可修改性;結構化設計方法的設計思想清晰,符合人們處理問題的習慣,易學易用,模塊層次分明,便于分工開發和調試,程序可讀性強。其代表性設計語言有C、FORTRAN、PASCAL等。
2.結構化程序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SP的基本原則是:“自頂而下,逐步求精”的設計思想,“獨立功能,單出、入口”的模塊僅用3種(順序、選擇、循環)基本控制結構的編碼原則。自頂而下的出發點是從問題的總體目標開始,抽象低層的細節,先專心構造高層的結構,然后再一層一層地分解和細化。這使設計者能把握主題,高屋建瓴,避免一開始就陷入復雜的細節中,使復雜的設計過程變得簡單、明了,過程的結果也容易做到正確、可靠。獨立功能,單出、入口的模塊結構減少了模塊的相互聯系,使模塊可作為插件或積木使用,降低程序的復雜性,提高可靠性。程序編寫時,所有模塊的功能通過相應子程序(函數或過程)的代碼來實現。程序的主體是子程序層次庫,它與功能模塊的抽象層次相對應,編碼原則使得程序流程簡潔、清晰,增強了可讀性。
在SP中,劃分模塊不能隨心所欲地把整個程序簡單地分解成一個個程序段,而必須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模塊的根本特征是“相對獨立,功能單一”。換言之,一個好的模塊必須具有高度的獨立性和相對較強的功能。模塊的好壞,通常用“耦合度”和“內聚度”兩個指標從不同側面加以度量。所謂耦合度,是指模塊之間相互依賴性大小的度量,耦合度越小,模塊的相對獨立性越大。所謂內聚度,是指模塊內各成分之間相互依賴性大小的度量,內聚度越大,模塊各成分之間聯系越緊密,其功能越強。因此,在模塊劃分時應當做到“耦合度盡量小,內聚度盡量大”。
采用結構化程序設計方法編寫程序,可使程序結構良好,易讀、易理解、易維護。1966年,Boehm和.Iacopini證明了程序設計語言僅僅使用順序、選擇和循環三種基本控制結構就足以表達出各種其他形式的程序設計方法。
(1)順序結構順序結構是一種簡單的程序設計,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結構,如圖9-1所示。順序結構是順序執行的結構,所謂順序執行,就是按照程序語句行的自然順序,一條語句一條語句地執行程序。
(2)選擇結構選擇結構又稱為分支結構,它包括簡單選擇和多分支選擇結構。這種結構可以根據設定的條件,判斷應該選擇哪一條分支來執行相應的語句序列。圖9-2列出了包含兩個分支的簡單選擇結構。
(3)循環結構循環結構根據給定的條件,判斷是否需要重復執行某一相同或類似的程序段,利用重復結構可簡化大量的程序行。在程序設計語言中,重復結構對應兩類循環語句,對先判斷后執行循環體的稱為當型循環結構;如圖9-3所示,對先執行循環體后判斷的稱為直到型循環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