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原理(第2版)》是根據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基礎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高職高專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規格》編寫的。全書共18章,分微觀經濟學部分和宏觀經濟學部分。內容包括均衡價格理論、彈性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成本與收益理論、廠商均衡理論)、分配理論、市場失靈理論、國民收入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和宏觀調控理論。
本教材在體例編排、內容選擇上,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延續性,力求新穎、簡明、知識量適中,在講究理論性的同時,主要突出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書是高職高專財會專業系列規劃教材之一,既適用于高職高專、成人教育院校、高等學校獨立二級學院及其他相關院校的經濟學原理課程,也可作為自學考試、中級職稱考試和經濟學愛好者自學的教材。
第1章 經濟學概論
1.1 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1.2 經濟學的基本問題與理論體系
1.3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復習思考題
第2章 供求規律
2.1 需求與需求定理
2.2 供給與供給定理
2.3 市場均衡與供求規律
復習思考題
第3章 彈性理論
3.1 彈性、彈性系數及其計算方法
3.2 需求價格彈性
3.3 需求交叉彈性、需求收入彈性和供給彈性
3.4 彈性理論的應用
復習思考題
第4章 消費者行為理論
4.1 效用
4.2 消費者行為最佳化
4.3 消費者均衡的變動
復習思考題
第5章 生產理論
5.1 生產與生產函數
5.2 產量變動三階段
5.3 生產要素的最佳組合
復習思考題
第6章 成本與收益理論
6.1 關于成本的概念
6.2 短期成本變動規律
6.3 長期成本變動規律
6.4 收益與利潤
復習思考題
第7章 廠商均衡理論
7.1 市場結構
7.2 完全競爭市場的廠商均衡
7.3 完全壟斷市場的廠商均衡
7.4 壟斷競爭市場的廠商均衡
7.5 寡頭壟斷市場的廠商均衡
復習思考題
第8章 分配理論
8.1 收入分配原理
8.2 工資、利息、地租和利潤理論
8.3 社會收入分配與再分配政策
復習思考題
第9章 市場失靈與政府干預
9.1 市場失靈
9.2 科思定理與政府的作用
9.3 風險、信息不對稱與市場行為
9.4 政府失靈論
復習思考題
第10章 宏觀經濟總量與凱恩斯模型
10.1 宏觀經濟總量
10.2 凱恩斯模型
復習思考題
第11章 國民收入核算理論
11.1 國民生產總值的核算方法
11.2 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總量
11.3 國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關系
復習思考題
第12章 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12.1 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模型
12.2 國民收入的變動
12.3 乘數原理及模型應用
復習思考題
第13章 IS-LM模型
13.1 IS曲線
13.2 LM曲線
13.3 IS-LM模型分析
復習思考題
第14章 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
14.1 失業理論
14.2 通貨膨脹理論
14.3 失業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復習思考題
第15章 經濟周期理論
15.1 經濟周期的基本知識
15.2 經濟周期理論:歷史回顧
15.3 現代經濟周期理論
復習思考題
第16章 經濟增長理論
16.1 經濟增長的基本知識
16.2 經濟增長模型
16.3 零經濟增長理論
復習思考題
第17章 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分析
17.1 國際收支和匯率理論
17.2 對外貿易
17.3 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
17.4 開放經濟模型的均衡分析
復習思考題
第18章 宏觀經濟政策
18.1 宏觀經濟政策概述
18.2 需求管理政策——財政政策
18.3 需求管理政策——貨幣政策
18.4 供給管理政策
18.5 國際收支調節措施和理論
18.6 宏觀經濟政策的運用
復習思考題
一種商品的供給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的因素包括:(1)商品本身的價格。一般來說,價格上升供給增加,價格下降供給減少。(2)生產成本。在商品自身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生產成本上升會減少利潤,從而使得商品的供給量減少。相反,生產成本下降會增加利潤,從而使得商品的供給量增加。而生產成本的高低主要取決于生產要素或資源的價格。當生產要素價格上升時,以同樣的生產成本只能生產較少的產品;當生產要素價格下降時,同量的生產成本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品。(3)生產的技術水平。生產技術的改進、革新或者重大突破意味著生產效率的提高,即以較少的生產要素生產出等量的產品,或者以等量的生產要素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在一般情況下,給定生產要素的價格,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生產者的利潤,生產者會提供更多的產品。(4)相關商品的價格。這里所指的相關商品并非僅僅是替代商品和互補商品,更多的是指在生產要素或資源的投入和使用等方面與本商品的生產存在競爭關系的那些商品。譬如,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生產都需要土地,當經濟作物的價格上漲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將土地用于種植經濟作物所帶來的利潤就會增加,相應地將土地用于種植糧食作物的機會成本增加,結果導致農業生產者減少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糧食的供給就會因此減少。(5)生產者對未來的預期。生產者通常對未來產品價格、生產成本、生產技術、市場需求、市場競爭狀況等都會有自己的估計和預測。基于不同的預期,生產者會調整當前的生產規模以適應未來的市場。如果生產者對未來的預期看好,預期商品的價格會上漲,生產者在制定生產計劃時就會擴大生產,從而增加供給量;如果生產者對未來的預期是悲觀的,預期商品的價格會下降,生產者在制定生產計劃時就會壓縮生產,從而減少供給量。(6)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對商品的供給量有影響的因素外,其他因素還包括商品市場中生產者的數量變化、生產者生產經營目標的變化、法律法規和政府政策(如環境保護、工作安全保護、最低工資等方面的立法,政府管制、稅收征管等)的變化等。對于個別行業,某些特殊因素也會影響供給量。例如,氣候條件對于農業和建筑業都有顯著的影響。所謂供給函數,是用來表示一種商品的供給和影響該供給的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表達式。也就是說,在以上的分析中,影響供給的各個因素都是自變量,供給是因變量。一種商品的供給是所有影響這種商品供給量的因素的函數。如果假定其他因素均不發生變化,僅考慮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化對其供給的影響,即把一種商品的供給只看做這種商品價格的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