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交換技術實用教程》按照交換技術的演進過程,分10章介紹各種交換技術。第1章為緒論,第2章結合固定電話通信系統和移動通信系統,分別分析其中的電路交換技術;第3章以固定電話通信為主,介紹C&C08型交換機;第4章介紹分組交換技術;第5章介紹7號信令系統;第6章詳細介紹異步傳輸模式(ATM),包括分層模型、交換技術、信令技術的完整解析;第7~10章分別介紹多層交換、IP和ATM的融合與MPLS交換、下一代網絡與軟交換及光交換技術等內容。本書提供配套電子課件。
第1章 緒論
1.1 通信網與交換機
1.1.1 交換機的含義
1.1.2 通信網
1.1.3 面向連接通信網和無連接通信網
1.2 網絡模型
1.2.1 分層模型
1.2.2 分層結構中的術語
1.3 交換原理、復用技術與傳輸技術
1.3.1 交換原理
1.3.2 復用技術
1.3.3 網絡中的信息傳輸技術
1.4 交換技術
1.4.1 電路交換
1.4.2 分組交換
1.4.3 幀中繼
1.4.4 ATM交換
1.4.5 OSI模型各層的交換技術
1.5 寬帶交換技術的發展
1.5.1 ATM與IP
1.5.2 光交換技術
1.5.3 軟交換和IMS技術
思考題
第2章 電路交換
2.1 語音信號的數字化
2.1.1 固話通信系統語音信號的數字化
2.1.2 差值脈沖編碼
2.1.3 數字復接
2.1.4 移動通信系統語音信號的數字化
2.2 固話電路交換機的硬件結構
2.2.1 概述
2.2.2 話路子系統
2.2.3 控制子系統
2.3 數字交換網絡
2.3.1 分路與復用
2.3.2 基本交換單元
2.3.3 交換網絡
2.4 固話電路交換機的軟件系統
2.4.1 交換軟件組成
2.4.2 呼叫處理程序
2.4.3 程序的執行管理
2.4.4 故障處理
2.4.5 呼叫處理實例
2.5 移動通信系統中電路交換交換機簡介
2.5.1 移動電話交換機的結構和特點
2.5.2 移動電話程序控制原理
2.6 電路交換機的技術指標
2.6.1 性能指標
2.6.2 服務質量指標
2.6.3 可靠性指標
2.6.4 運行維護指標
思考題
第3章 C&C08數字程控交換機硬件
3.1 硬件系統概述
3.1.1 硬件總體結構
3.1.2 管理和通信模塊、交換模塊主控單元的硬件構成
3.1.3 各類交換模塊及其接口單元
3.2 模塊控制與通信單元
3.2.1 模塊處理器
3.2.2 信號處理電路
3.2.3 數字音信號電路
3.2.4 模塊間通信
3.2.5 告警和終端驅動
3.3 交換網絡
3.3.1 中心交換網絡
3.3.2 模塊內交換網絡
3.4 模擬用戶單元
3.5 中繼電路
3.5.1 數字中繼電路
3.5.2 模擬中繼電路單元
3.6 排隊機及智能業務單元
3.7 ISDN接口單元
思考題
第4章 分組交換
4.1 分組交換原理
4.1.1 基本概念
4.1.2 統計時分復用
4.1.3 邏輯信道
4.1.4 虛電路和數據報
4.2 點對點協議(Point to Point Protocol,PPP)
4.2.1 使用點對點信道的數據鏈路層
4.2.2 PPP的特性與幀結構
4.3 分組交換機
4.3.1 分組交換機的功能結構
4.3.2 分組交換機的度量指標
4.4 幀中繼技術
4.4.1 幀中繼的基本原理
4.4.2 幀中繼的協議結構和核心功能
4.4.3 幀中繼的協議
4.4.4 幀中繼的交換過程
4.4.5 幀中繼的帶寬控制和擁塞控制
4.5 移動通信中的分組交換
思考題
第5章 7號信令系統
5.1 信令系統概述
5.1.1 信令的基本概念
5.1.2 信令的分類
5.1.3 信令的傳輸方式和控制方式
5.2 7號信令系統概述
5.2.1 7號信令主要應用和特點
5.2.2 7號信令網的組成和工作方式
5.2.3 7號信令系統的網絡結構
5.2.4 信令區的劃分和STP的設置
5.2.5 編號計劃
5.2.6 路由選擇
5.3 7號信令系統的功能結構
5.3.1 四級結構
5.3.2 層次結構
5.4 信令單元(SU)的類型和格式
5.4.1 SU的格式
5.4.2 SU的功能
5.4.3 MSU的格式
5.4.4 同搶與地址信令的發碼方式
5.5 TUP和MAP
5.5.1 TUP消息的格式
5.5.2 移動應用部分MAP
5.6 7號信令系統的通信實例
5.6.1 信令傳輸網絡的結構
5.6.2 固定電話連接建立的信令過程
5.6.3 7號信令實現智能化業務的過程
5.6.4 7號信令在ATM網的呼叫控制過程
思考題
第6章 異步傳輸模式(ATM)
6.1 ATM概述
6.1.1 ATM基礎
6.1.2 虛信道、虛通道、虛電路
6.2 B-ISDN協議參考模型
6.2.1 協議參考模型
6.2.2 分層模型
6.3 AAL協議
6.3.1 AAL的功能、業務類別及相應協議
6.3.2 AAL1
6.3.3 AAL2
6.3.4 AAL3/4
6.3.5 AAL5
6.4 ATM交換技術
6.4.1 ATM交換機的基本組成與緩沖策略
6.4.2 ATM交換單元
6.4.3 ATM交換網絡
6.4.4 ATM交換網絡的路由選擇控制方法
6.4.5 交換節點信元轉發
6.5 B-ISDN/ATM信令
6.5.1 B-ISDN/ATM信令概述
6.5.2 UNI信令(Q.2931)
6.5.3 公用NNI信令(B-ISUP)
6.5.4 ATM信令適配層SAAL
6.6 ATM層的檢錯與糾錯技術
6.6.1 循環碼(CRC)與縮短循環碼
6.6.2 ATM信頭糾錯的實現
6.7 ATM通信量管理
6.7.1 服務質量
6.7.2 通信量控制
6.7.3 擁塞控制
思考題
第7章 多層交換
7.1 局域網簡介
7.1.1 局域網概述
7.1.2 Ethernet的網絡體系結構
7.1.3 共享介質局域網
7.1.4 交換式局域網
7.2 第二層交換
7.2.1 第二層交換的原理
7.2.2 第二層交換的工作過程與特點
7.3 第三層交換
7.3.1 三層交換的實現過程
7.3.2 三層交換機種類
7.3.3 三層交換機與路由器的比較
7.4 第四層交換
7.4.1 基本原理
7.4.2 主要特點與應用
7.5 應用層交換
7.5.1 應用層交換的概念
7.5.2 P2P文件交換
思考題
第8章 IP和ATM的融合與MPLS交換
8.1 概述
8.1.1 背景
8.1.2 IP與ATM結合技術的分類
8.2 重疊技術
8.2.1 CIPOA
8.2.2 LANE
8.2.3 MPOA
8.3 集成技術
8.3.1 IP交換
8.3.2 標簽交換
8.3.3 CSR
8.4 多協議標簽交換
8.4.1 MPLS的一些基本概念
8.4.2 網絡體系結構
8.4.3 MPLS網絡的工作原理
8.4.4 MPLS標簽的分配方法
8.4.5 LSP的建立
8.4.6 標簽分發協議
思考題
第9章 下一代網絡與軟交換和IMS技術
9.1 下一代網絡
9.1.1 業務控制與交換分離
9.1.2 業務、呼叫控制與承載分離
9.1.3 NGN分層模型
9.2 軟交換技術
9.2.1 背景
9.2.2 基于軟交換技術的網絡體系結構
9.2.3 軟交換方案舉例
9.3 軟交換網絡的用戶接入方式
9.3.1 傳統用戶的接入方式
9.3.2 寬帶多媒體用戶的接入方式
9.4 軟交換網絡的呼叫控制方式
9.4.1 軟交換設備的主要功能
9.4.2 軟交換設備的分類及組織形式
9.5 軟交換網絡的業務提供
9.5.1 軟交換網絡的業務分類
9.5.2 應用服務器
9.6 軟交換網絡的接口標準
9.7 IMS網絡概述
9.7.1 什么是IMS
9.7.2 IMS體系結構和特點
9.7.3 IMS對PS和CS的影響以及其發展
9.8 IMS相關標準
9.8.1 IMS標準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