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特色專業(物聯網工程)規劃教材:物聯網RFID原理與技術》是依托中南大學國家級特色專業(物聯網工程)的建設,結合國內物聯網工程專業的教學情況編寫的!秶壹壧厣珜I(物聯網工程)規劃教材:物聯網RFID原理與技術》從一個全新的體系介紹物聯網RFID的原理與技術,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共12章。從射頻識別的“射頻”(包括傳輸線理論、諧振電路、天線基礎),到射頻識別的“識別”(包括RFID系統的讀寫器和電子標簽,以及讀寫器與電子標簽之間的通信技術:編碼與調制技術、防碰撞技術和安全技術),最后以“應用”結尾(包括RFID技術廣泛應用的前提——標準化,基于RFID的典型物聯網架構——EPC系統,以及RFID技術在四個不同領域的應用實例)。這三部分內容自底向上自成體系,不僅可以高屋建瓴地從全局角度掌握RFID技術,也可以方便地對每個具體的知識點進行深入的學習。
第1章 傳輸線理論
1.1 認識傳輸線
1.1.1 長線的含義
1.1.2 傳輸線的構成
1.1.3 傳輸線舉例
1.2 傳輸線等效電路表示法
1.3 傳輸線方程及傳輸線特征參數
1.3.1 一般傳輸線方程——基爾霍夫定律表示式
1.3.2 特性阻抗
1.3.3 傳播常數
1.4 均勻無耗傳輸線工作狀態分析
1.5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2章 諧振電路 第1章 傳輸線理論
1.1 認識傳輸線
1.1.1 長線的含義
1.1.2 傳輸線的構成
1.1.3 傳輸線舉例
1.2 傳輸線等效電路表示法
1.3 傳輸線方程及傳輸線特征參數
1.3.1 一般傳輸線方程——基爾霍夫定律表示式
1.3.2 特性阻抗
1.3.3 傳播常數
1.4 均勻無耗傳輸線工作狀態分析
1.5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2章 諧振電路
2.1 串聯諧振電路
2.1.1 串聯諧振電路的諧振條件
2.1.2 串聯諧振電路的諧振特性
2.1.3 串聯諧振電路的諧振曲線和通頻帶
2.1.4 串聯諧振電路的有載品質因數
2.1.5 串聯諧振電路在RFID中的應用
2.2 并聯諧振電路
2.2.1 并聯諧振電路的組成
2.2.2 并聯諧振電路的諧振條件
2.2.3 并聯諧振電路的諧振特性
2.2.4 并聯諧振電路的諧振曲線和通頻帶
2.2.5 并聯諧振電路的有載品質因數
2.2.6 并聯諧振電路在RFID中的應用
2.3 傳輸線諧振電路概述
2.4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3章 天線基礎
3.1 天線概述
3.1.1 天線的定義
3.1.2 天線的分類
3.2 基本振子的輻射
3.2.1 電基本振子的輻射
3.2.2 磁基本振子的輻射
3.3 天線的電參數
3.3.1 天線的效率
3.3.2 輸入阻抗
3.3.3 頻帶寬度
3.3.4 方向圖
3.3.5 天線的增益
3.3.6 極化特性
3.4 RFID系統常用天線
3.4.1 對稱振子天線
3.4.2 引向天線
3.4.3 微帶天線
3.5 不同頻段的RFID天線技術
3.5.1 低頻和高頻RFID天線技術
3.5.2 微波RFID天線技術
3.6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4章 物聯網RFID系統概論
4.1 自動識別技術簡介
4.1.1 條形碼
4.1.2 生物特征識別技術
4.1.3 射頻識別(RFID)
4.2 射頻識別系統組成
4.2.1 讀寫器(Reader)
4.2.2 電子標簽(Tag)
4.2.3 上層管理系統
4.3 RFID系統的分類
4.3.1 按照工作方式進行分類
4.3.2 按照電子標簽的數據量進行分類
4.3.3 按照讀取信息手段進行分類
4.4 RFID系統使用的頻率
4.4.1 低頻
4.4.2 高頻
4.4.3 超高頻
4.4.4 微波
4.5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5章 電子標簽
5.1 智能卡與電子標簽
5.1.1 磁卡
5.1.2 IC卡
5.1.3 電子標簽
5.2 電子標簽的類別
5.2.1 工作方式類別
5.2.2 可讀寫性類別
5.2.3 工作頻率類別
5.3 電子標簽的組成結構
5.3.1 電子標簽的天線
5.3.2 電子標簽的芯片
5.4 電子標簽的封裝
5.4.1 電子標簽的封裝加工
5.4.2 電子標簽的封裝形式
5.5 一種典型的電子標簽(S50卡)
5.5.1 內部結構與工作過程
5.5.2 存儲器組織與訪問控制
5.6 RFID電子標簽的問題及趨勢
5.6.1 RFID電子標簽存在的問題
5.6.2 RFID電子標簽的發展趨勢
5.7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6章 RFID讀寫器
6.1 讀寫器的基本原理
6.1.1 讀寫器的基本功能
6.1.2 讀寫器的工作過程
6.2 讀寫器的基本構成
6.2.1 射頻模塊
6.2.2 邏輯控制模塊
6.2.3 天線模塊
6.3 讀寫器的結構形式
6.3.1 固定式讀寫器
6.3.2 便攜式讀寫器
6.4 讀寫器管理技術
6.4.1 讀寫器管理協議
6.4.2 多讀寫器組網技術
6.4.3 讀寫器發展趨勢
6.5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7章 編碼與調制
7.1 RFID系統的通信過程
7.2 RFID信源編碼方法
7.3 差錯控制編碼(信道編碼)
7.3.1 差錯控制編碼的相關概念
7.3.2 常用的差錯控制編碼
7.4 RFID系統調制方法
7.4.1 振幅鍵控
7.4.2 頻移鍵控
7.4.3 相移鍵控
7.4.4 副載波調制
7.5 RFID系統的耦合方式與調制
7.5.1 電感耦合與負載調制
7.5.2 電磁反向散射耦合與調制
7.6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8章 RFID防碰撞技術
8.1 RFID系統中的碰撞與防碰撞
8.1.1 RFID系統中的碰撞
8.1.2 RFID系統中防碰撞算法分類
8.2 ALOHA算法
8.2.1 純ALOHA算法
8.2.2 時隙ALOHA算法
8.2.3 幀時隙ALOHA算法
8.2.4 動態幀時隙ALOHA算法
8.3 二進制樹型搜索算法
8.3.1 二進制樹型搜索
8.3.2 動態二進制樹型搜索
8.3.3 基于隨機數和時隙的二進制樹搜索
8.4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9章 RFID系統的安全
9.1 RFID系統面臨的安全攻擊
9.2 RFID系統安全解決方案
9.2.1 物理方法
9.2.2 邏輯方法
9.3 智能卡的安全問題
9.3.1 影響智能卡安全的基本問題
9.3.2 物理安全
9.3.3 邏輯安全
9.4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10章 物聯網RFID標準
10.1 RFID標準概述
10.1.1 RFID國際標準化機構
10.1.2 RFID標準體系
10.1.3 RFID標準多元化的原因
10.2 ISO/IEC的相關標準
10.2.1 ISO/IEC的標準體系
10.2.2 非接觸式IC卡國際標準(ISO/IEC 14443)
10.2.3 空中接口通信協議標準(ISO/IEC 18000)
10.3 EPC的相關標準
10.3.1 EPCglobal的RFID標準體系
10.3.2 EPCglobal與ISO/IEC RFID標準之間的關系
10.4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11章 物聯網的典型架構——EPC系統
11.1 RFID系統應用類型
11.1.1 開放式RFID應用系統
11.1.2 非開放式RFID應用系統
11.1.3 基于EPC的開放式RFID應用系統
11.2 EPC系統的組成
11.2.1 EPC系統與物聯網
11.2.2 EPC系統構成
11.2.3 EPC系統的特點
11.3 EPC編碼體系
11.3.1 EPC編碼原則
11.3.2 EPC編碼的結構
11.3.3 EPC編碼的類型
11.4 EPC信息網絡系統
11.4.1 Savant中間件
11.4.2 對象名稱解析服務ONS
11.4.3 EPC信息服務
11.5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12章 RFID的應用實例
12.1 RFID在防偽領域的應用
12.1.1 RFID在票券防偽中的應用
12.1.2 RFID在貴重商品防偽中的應用
12.2 RFID在公共安全領域的應用
12.2.1 基于RFID技術的智能門禁系統
12.2.2 RFID在礦井安全中的應用
12.2.3 RFID在食品安全中的應用
12.3 RFID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應用
12.3.1 RFID在醫療衛生行業中的應用概述
12.3.2 基于RFID技術的智能醫護系統
12.4 RFID在智能交通領域的應用
12.4.1 基于RFID技術的不停車收費系統
12.4.2 基于RFID技術的智能公交系統
12.5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