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立足于信息資源管理發展的新階段,結合時代發展需要,系統地論述了數字資產管理的體系架構,研究探討了數字資產管理過程中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和新模式。主要內容包括數字資產管理的概念、發展與內涵、數字內容的類型與特點、數字內容的采集獲取技術、數字內容的組織與存儲方法和策略、數字內容的檢索與重組技術、數字內容的質量與安全管理、數字資產的價值評估等。
本書的編寫目的是適應數字時代內容產業的發展需要,總結信息資源管理研究的前沿成果,為各行各業數字資產的管理工作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第1章 Chapter
概論
1.1 信息與信息資源
1.1.1 信息
1.1.2 信息資源
1.2 內容與數字內容
1.2.1 內容
1.2.2 數字內容
1.2.3 數字內容的特點
1.2.4 數字內容的類型
1.2.5 數字內容的格式
1.3 數字資產
1.3.1 數字資產的概念
1.3.2 數字資產的原則 第1章 Chapter
概論
1.1 信息與信息資源
1.1.1 信息
1.1.2 信息資源
1.2 內容與數字內容
1.2.1 內容
1.2.2 數字內容
1.2.3 數字內容的特點
1.2.4 數字內容的類型
1.2.5 數字內容的格式
1.3 數字資產
1.3.1 數字資產的概念
1.3.2 數字資產的原則
1.3.3 數字資產的確認
1.3.4 數字資產的形成條件
1.3.5 數字資產的特征
1.3.6 數字資產的功能
1.3.7 數字資產的社會作用
第2章 Chapter
數字資產管理概述
2.1 數字資產管理的產生
2.1.1 信息資源管理的高級階段
2.1.2 數字內容的快速增長
2.2 數字資產管理的概念
2.2.1 數字資產管理的含義
2.2.2 內容管理
2.2.3 媒體資產管理
2.3 數字資產管理典型領域
2.3.1 信息企業
2.3.2 一般企業
2.4 數字資產管理的內容
2.4.1 數字資產管理的目標
2.4.2 數字資產管理的任務
2.4.3 數字資產管理的框架
2.4.4 數字資產管理的視角
2.5 數字資產管理面臨的挑戰
2.5.1 大數據
2.5.2 格式復雜化
第3章 Chapter
數字內容的獲取與加工
3.1 數字內容的獲取
3.1.1 信息源的評價與選擇
3.1.2 內容獲取的方法與途徑
3.1.3 內容獲取的原則
3.1.4 內容獲取的流程
3.1.5 內容獲取過程的控制
3.2 數字內容的加工
3.2.1 加工的流程
3.2.2 加工的形式
3.2.3 加工的意義
3.2.4 加工的組織保障
第4章 Chapter
數字內容的組織與索引
4.1 數字內容組織的意義
4.2 數字內容組織的原理
4.2.1 信息組織的概念
4.2.2 信息組織的目的
4.2.3 信息組織的過程
4.2.4 信息組織的類型
4.2.5 信息組織的原則
4.2.6 數字內容信息的組織
4.3 內容組織的方法
4.3.1 信息組織的基本方法
4.3.2 分類法
4.3.3 主題法
4.3.4 分類—主題一體化
4.3.5 分眾分類法
4.4 信息的描述、揭示與標引
4.4.1 信息描述
4.4.2 信息揭示
4.4.3 信息標引
4.5 元數據與資源描述框架
4.5.1 元數據
4.5.2 資源描述框架
4.6 數字內容的索引
4.6.1 索引的概念
4.6.2 索引的類型
第5章 Chapter
數字內容的檢索與重組
5.1 信息檢索的概念與原理
5.1.1 信息檢索的基本概念
5.1.2 信息檢索的原理
5.1.3 信息檢索的模型
5.2 數字內容檢索的類型
5.2.1 圖像內容檢索
5.2.2 聲頻內容檢索
5.2.3 視頻內容檢索
5.2.4 跨媒體內容檢索
5.3 數字內容的重組
5.3.1 內容重組的概念
5.3.2 內容重組的內涵
5.3.3 內容重組的流程
第6章 Chapter
數字資產的存儲與遷移
6.1 數字信息的存儲介質
6.1.1 磁介質與硬盤存儲
6.1.2 光介質及光盤存儲
6.1.3 磁帶介質及磁帶存儲
6.2 數字資產的存儲方式
6.2.1 文件庫方式
6.2.2 數據庫方式
6.2.3 存儲網絡
6.2.4 云存儲
6.3 數字資產的分級存儲
6.3.1 分級存儲的目的
6.3.2 分級存儲的必要性
6.3.3 分級存儲的類型
6.4 數字資產的備份與恢復
6.4.1 備份的目的
6.4.2 備份的粒度
6.4.3 備份的方法
6.4.4 備份的介質
6.5 數字資產的長期保存
6.5.1 長期保存的意義
6.5.2 長期保存相關的技術
6.5.3 長期保存相關的標準
6.6 數字資產的遷移
6.6.1 遷移的意義
6.6.2 遷移的原因與類型
6.6.3 遷移的成本
6.6.4 遷移的風險
第7章 Chapter
數字資產的開發與利用
7.1 數字資產開發概述
7.1.1 數字資產開發內涵
7.1.2 數字資產開發目標
7.1.3 數字資產開發原則
7.1.4 數字資產開發模式
7.1.5 數字資產開發策略
7.2 數字資產開發中的權利管理
7.3 數字資產開發中的風險管理
7.3.1 風險管理基本內涵
7.3.2 數字資產開發中的風險及其控制策略
7.4 數字資產利用中的用戶行為
7.4.1 信息用戶
7.4.2 信息需求
7.4.3 信息消費
第8章 Chapter
數字資產的質量
8.1 數字資產質量的內涵
8.1.1 數據質量
8.1.2 信息質量與信息資源的質量
8.1.3 數字資產質量
8.2 數字資產質量評估
8.2.1 評估的意義
8.2.2 評估的指標
8.2.3 評估的方法
8.3 數字資產質量控制
8.3.1 質量控制的基本概念
8.3.2 數字資產質量控制的內涵
第9章 Chapter
數字資產的安全
9.1 數字資產安全的內涵
9.1.1 信息安全
9.1.2 信息系統安全
9.1.3 數字資產安全要素
9.2 數字資產安全策略
9.3 數字資產安全技術
9.3.1 數字簽名技術
9.3.2 訪問控制技術
9.3.3 數字證書技術
9.3.4 數字水印技術
9.4 數據庫安全技術
9.4.1 數據庫安全基本概念
9.4.2 數據庫安全訪問策略
9.4.3 數據庫安全管理
第10章 Chapter
數字資產的評估
10.1 數字資產價值評估的內涵
10.1.1 資產評估基礎
10.1.2 數字資產的價值
10.1.3 數字資產的價值評估
10.2 數字資產的特點及數字資產評估的影響因素
10.2.1 數字資產的特點
10.2.2 數字資產評估的影響因素
10.3 數字資產價值評估的方法
10.3.1 市場比較法
10.3.2 重置成本法
10.3.3 收益現值法
10.3.4 清算價格法
10.4 數字資產價值評估的程序
參考文獻
序言
數字出版方興未艾。作為新聞出版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出版近年來發展迅速,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新聞出版業轉型發展的助推器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基于互聯網、移動通信網、有線電視網、衛星直投等傳播渠道,并以PC 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電視、iPad等閱讀終端為接收載體的全新數字出版讀物,已成為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從畢升的活字印刷到王選的激光照排系統問世,技術元素始終是出版業發展壯大的重要源動力。進入21 世紀,信息通信技術(ICT)的飛速發展成為新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使得以思想傳播、知識普及、文化傳承、科學交流和信息發布為主要功能的出版業可以持續、廣泛地提升其影響力,同時大大地縮短了信息交流的時滯,拓展了人類交流的空間。計算機芯片技術、XML 及相關標記語言技術、元數據技術、語義技術、語音識別和合成技術、移動互聯技術、網絡通信技術、云計算技術、數字排版及印刷技術、多媒體技術、數字權利管理技術等一大批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不但提升了傳統出版產業的技術應用水平,同時極大地擴展了新聞出版的產業邊界。
如同傳統出版業促進了信息、文化交流和科技發展一樣,數字出版的多業態發展也為20 世紀末期開始的信息爆炸轉變為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知識文化服務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1971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國際科學聯盟理事會(ICSU)便提出了UNISIST 科學交流模型,將出版業所代表的正式交流渠道置于現代科學交流體系的中心位置。進入21世紀,理論界又預見到,網絡出版等數字出版新業態的出現正在模糊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界限,更可能導致非正式交流渠道地位的提升。
隨著以讀者(網絡用戶)為中心的信息交流模式,比如博客、微博、微信和即時通信工具等新型數字出版形態的不斷涌現,理論構想正在逐漸變為現實。
通過不斷應用新技術,數字出版具備了與傳統出版不同的產品形式和組織特征。由于數字出版載體的不斷豐富、信息的組織形式多樣化以及由于網絡帶來的不受時空限制的傳播空間的迅速擴展,使得數字出版正在成為出版業的方向和未來。包括手機彩鈴、手機游戲、網絡游戲、網絡期刊、電子書、數字報紙、在線音樂、網絡動漫、互聯網廣告等在內的數字出版新業態不斷涌現,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在2006年,我國廣義的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僅為260 億元,而到了2012 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總收入已高達1935.49 億元,其中,位居前三位的互聯網廣告、網絡游戲、手機出版,總產出達1800 億元。而與傳統出版緊密相關的其他數字出版業務收入也達到130 億元,增長速度驚人,發展勢頭強勁。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為建設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做出戰略部署,明確要求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構建現代傳播體系并積極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將推動數字出版確定為國家戰略,為數字出版產業的大發展開創了廣闊的前景。作為我國圖書出版產業的領軍者之一,電子工業出版社依托近年來實施的一批數字出版項目及多年從事ICT 領域出版所積累的專家和學術資源,策劃出版了這套“數字出版理論、技術和實踐”系列圖書。該系列圖書集中關注和研究了數字出版的基礎理論、技術條件、實踐應用和政策環境,認真總結了我國近年發展數字出版產業的成功經驗,對數字出版產業的未來發展進行了前瞻性研究,為我國加快數字出版產業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技術支撐。該系列圖書的編輯出版適逢其時,順應了產業的發展,滿足了行業的需求。
毋庸諱言,“數字出版理論、技術和實踐”系列圖書的編寫,在材料選取,國內外研究成果綜合分析等方面肯定會存在不足,出版者在圖書出版過程中的組織工作亦可更加完美。但瑕不掩瑜,“數字出版理論、技
術和實踐”系列圖書的出版為進一步推動我國數字出版理論研究,為各界進一步關注和探索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經驗借鑒。期望新聞出版全行業以“數字出版理論、技術和實踐”系列圖書的出版為契機,更多地關注數字出版理論研究,加強數字出版技術推廣,投身數字出版應用實踐。通過全社會的努力,共同推動我國數字出版產業邁上新臺階。
前言
自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率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理念以來,人類社會的信息化進程已經取得巨大成績。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信息經濟的發展促使信息資源的生產和流通產業成為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信息內容由模擬格式轉變成了數字格式和受法律保護的、可以交易的、能為擁有者帶來經濟利益的資產,這就是數字資產(Digital Asset)。
今天,隨著PC的普及和移動手持終端的快速增長,大數據時代逐漸降臨。面對難以計量的數字信息內容,如何有效地管理和開發數字資產,實現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已經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巨大挑戰。處理好這一問題不僅有利于提升信息消費,更對國家的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換代具有重要意義。
從本質上來看,數字資產管理屬于信息資源管理的高級階段。在信息資源管理研究領域,馬費成教授曾把信息資源管理的發展過程分為五個階段,即傳統管理階段、技術管理階段、信息資源管理階段、知識管理階段和資產管理階段。這五個階段分別對應不同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也有各自的側重點。傳統管理階段以信息資源的收集、管理為重點;技術管理階段則側重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對信息流的控制;信息資源管理階段強調從多角度對人類社會信息過程及相關要素實行綜合管理;知識管理階段更注重挖掘深層的隱性知識,強調信息獲取手段的多樣性;資產管理階段提升了信息資源的重要性,注重從資產管理的角度來實施信息資源的管理與開發。
目前,信息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相關的研究文獻已有很多,但有關數字資產管理的著作和文章并不多見。因此本書沿循馬費成教授對信息資源管理發展階段的劃分思想,重點從資產管理的角度對信息資源的管理問題進行了研究和闡述,試圖構建數字資產管理的理論框架,將信息資源管理研究向前推進一步。
本書由王曉光提出大綱,并撰寫了全部章節。張凌博士、碩士生陳孝禹、宋寧遠和李淑韻分別參與了第3章、第6章、第9章和第10章的資料收集工作。本書的內容依照信息管理的一般流程,分為數字內容的獲取與加工、數字內容的組織與索引、數字內容的檢索與重組、數字資產的存儲與遷移、數字資產的開發與利用等章節。此外,本書還介紹了數字資產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專題性環節,如數字資產的質量管理、安全管理和數字資產價值評估等內容。
本書的定位和大綱是編者在兩年多的研究生教學過程中逐步確定和完善的,很多碩士生的課堂發言也給了編者很大啟發。在創作過程中,本文參考并引用了許多作者的論著,有的以腳注的方式做了說明,有的則列在了書末的參考文獻部分,如有遺漏懇請諒解。這些論著為本書的編著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資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是電子工業出版社策劃的國內首套數字出版系列叢書中的一本。由于寫作時間緊迫,以及數字資產管理在我國發展并不十分成熟,業界的成功經驗也不是很多,所以書中的錯誤在所難免。
感謝電子工業出版社數字出版中心的李弘主任對本書出版的支持,沒有他的鼓勵,恐怕難有本書的面市;感謝電子工業出版社的郝黎明博士、王德勝高工、張峻高工為本書的編輯出版付出的辛勤勞動。在此對電子工業出版社給予支持的所有人員一并表示由衷的謝意!
數字資產管理是一個新興的領域,業務實踐發展變化很快,因此本書的體系結構和內容都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以便在以后的版本中逐步修訂和完善。
編著者
2013年7月于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