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論述技術、讀者需求和產業融合等環境因素的變遷,以及傳統出版業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和因應策略;探討數字出版的概念、類型,分析數字出版研究的框架,數字出版與出版學、傳播學、圖書情報學及其他相關學科領域的關系;描述數字出版的相關技術;討論數字出版的業務流程、產品開發和產品分銷問題;介紹與數字出版相關的權利管理系統和國內外標準;最后闡述數字出版對人力資源的新需求,以及國內外數字出版教育和人才培養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第1章 Chapter
出版環境變遷
1.1 技術進步及其影響
1.1.1 技術發展與20世紀出版
1.1.2 新出版機會浮現
1.2 讀者需求與行為變化及其影響
1.2.1 新的信息困境
1.2.2 多元的媒體選擇
1.3 產業融合及其影響
1.3.1 產業融合概述
1.3.2 出版業—傳播業—內容產業的三級演進
1.4 數字出版的必要性和因應策略
1.4.1 數字出版的必要性
1.4.2 競爭對手分析
1.4.3 出版企業優、劣勢
第1章 Chapter
出版環境變遷
1.1 技術進步及其影響
1.1.1 技術發展與20世紀出版
1.1.2 新出版機會浮現
1.2 讀者需求與行為變化及其影響
1.2.1 新的信息困境
1.2.2 多元的媒體選擇
1.3 產業融合及其影響
1.3.1 產業融合概述
1.3.2 出版業—傳播業—內容產業的三級演進
1.4 數字出版的必要性和因應策略
1.4.1 數字出版的必要性
1.4.2 競爭對手分析
1.4.3 出版企業優、劣勢
1.4.4 合作競爭策略
第2章 Chapter
數字出版基本問題
2.1 數字出版概念界定
2.1.1 電子出版
2.1.2 網絡出版
2.1.3 數字出版
2.1.4 相關概念辨析
2.2 數字出版物類型
2.2.1 數字書、報、刊
2.2.2 手機出版物
2.2.3 數據庫出版物
2.2.4 其他數字出版形態
2.3 數字出版研究領域
第3章 Chapter
數字出版技術
3.1 技術基礎
3.1.1 計算機技術
3.1.2 計算機網絡技術
3.1.3 存儲技術
3.2 多媒體技術
3.2.1 文本技術
3.2.2 圖像技術
3.2.3 音、視頻技術
3.2.4 動畫技術
3.3 內容組織與發布技術
3.3.1 標記語言
3.3.2 標識符
3.3.3 元數據
3.3.4 CrossRef系統
第4章 Chapter
數字出版流程
4.1 數字化與出版流程再造
4.1.1 數字化對出版流程的影響
4.1.2 流程再造:必要性、可行性與原則
4.2 傳統出版流程的改造
4.2.1 編審流程再造
4.2.2 加工制作流程升級
4.2.3 發行流程的改造
4.3 全數字化出版流程
4.3.1 電子書出版流程
4.3.2 網絡學術期刊出版流程
4.3.3 網絡自助出版流程
4.3.4 基于按需印刷的出版流程
4.4 個案研究:斯普林格數字出版流程
4.4.1 內容創作階段
4.4.2 稿件生產階段
4.4.3 產品發布階段
第5章 Chapter
數字出版產品開發
5.1 內容獲取與格式轉換
5.1.1 內容獲取
5.1.2 格式轉換
5.2 排版設計
5.2.1 桌面排版設計
5.2.2 頁面描述語言
5.2.3 數字出版的排版設計
5.3 內容管理
5.3.1 概述
5.3.2 系統功能
5.3.3 系統架構
5.3.4 個案:高教社基于內容管理系統的數字出版
5.4 產品發布
5.4.1 數字印刷
5.4.2 Web網頁
5.4.3 手持式閱讀設備
5.5 產品策略
5.5.1 數字出版產品特點
5.5.2 服務策略
5.5.3 定制策略
5.5.4 品牌策略
第6章 Chapter
數字出版產品價格
6.1 定價影響因素
6.1.1 外部環境因素
6.1.2 內部環境因素
6.2 價格目標
6.2.1 以獲取利潤為目標
6.2.2 以市場份額為目標
6.2.3 以價格競爭為目標
6.2.4 以讀者滿意為目標
6.3 價格策略分析
6.3.1 價格形成機制
6.3.2 數字出版產品的定價策略
6.4 定價方法
6.4.1 成本導向定價法
6.4.2 需求導向定價法
6.4.3 競爭導向定價法
第7章 Chapter
數字出版產品分銷
7.1 分銷渠道構成
7.2 電子書分銷模式
7.2.1 直接銷售模式
7.2.2 一級渠道分銷模式
7.2.3 多級渠道分銷模式
7.3 數字學術期刊分銷模式
7.3.1 渠道模式
7.3.2 交易模式
7.3.3 功能模式
7.4 個案研究
7.4.1 電子書分銷項目:Constellation
7.4.2 平臺供應商:Ingenta
第8章 Chapter
數字權利管理
8.1 DRM概述
8.1.1 DRM的發展歷程
8.1.2 DRM及相關法律規制
8.1.3 DRM的缺陷與爭議
8.2 DRM系統的功能與結構
8.2.1 DRM系統的功能
8.2.2 DRM系統的結構
8.3 DRM的應用
8.3.1 DRM與電子書
8.3.2 DRM與電影
8.3.3 DRM與音樂
8.3.4 DRM與電子游戲
8.3.5 相關商業模式
8.4 DRM系統實例
8.4.1 Adobe的電子書DRM
8.4.2 方正阿帕比(Apabi)電子文檔DRM系統
第9章 Chapter
數字出版標準
9.1 數字內容描述標準
9.1.1 ONIX for Books標準
9.1.2 學習對象元數據(Learning Object Metadata,LOM)
9.2 數字內容組織標準
9.2.1 統一資源定位器(OpenURL)
9.2.2 信息檢索(Z39.50)應用服務定義和協議規范
9.3 數字內容發布標準
9.3.1 ePub格式標準
9.3.2 電子出版通用格式標準(IEC 62448-2009)
第10章 Chapter
數字出版教育與培訓
10.1 人才需求分析
10.1.1 人力資源需求
10.1.2 數字出版技能分析
10.2 國外數字出版教育與培訓
10.2.1 傳統出版教育與培訓的數字化轉型
10.2.2 新媒體專業教育與培訓
10.3 我國數字出版教育與培訓
10.3.1 概述
10.3.2 數字出版與新媒體高等教育
10.3.3 數字出版培訓
10.3.4 存在問題
10.3.5 發展思路
參考文獻
后記
序言
數字出版方興未艾。作為新聞出版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出版近年來發展迅速,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新聞出版業轉型發展的助推器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基于互聯網、移動通信網、有線電視網、衛星直投等傳播渠道,并以PC 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電視、iPad等閱讀終端為接收載體的全新數字出版讀物,已成為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從畢升的活字印刷到王選的激光照排系統問世,技術元素始終是出版業發展壯大的重要源動力。進入21 世紀,信息通信技術(ICT)的飛速發展成為新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使得以思想傳播、知識普及、文化傳承、科學交流和信息發布為主要功能的出版業可以持續、廣泛地提升其影響力,同時大大地縮短了信息交流的時滯,拓展了人類交流的空間。計算機芯片技術、XML 及相關標記語言技術、元數據技術、語義技術、語音識別和合成技術、移動互聯技術、網絡通信技術、云計算技術、數字排版及印刷技術、多媒體技術、數字權利管理技術等一大批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不但提升了傳統出版產業的技術應用水平,同時極大地擴展了新聞出版的產業邊界。
如同傳統出版業促進了信息、文化交流和科技發展一樣,數字出版的多業態發展也為20 世紀末期開始的信息爆炸轉變為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知識文化服務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1971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國際科學聯盟理事會(ICSU)便提出了UNISIST 科學交流模型,將出版業所代表的正式交流渠道置于現代科學交流體系的中心位置。進入21世紀,理論界又預見到,網絡出版等數字出版新業態的出現正在模糊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界限,更可能導致非正式交流渠道地位的提升。
隨著以讀者(網絡用戶)為中心的信息交流模式,比如博客、微博、微信和即時通信工具等新型數字出版形態的不斷涌現,理論構想正在逐漸變為現實。
通過不斷應用新技術,數字出版具備了與傳統出版不同的產品形式和組織特征。由于數字出版載體的不斷豐富、信息的組織形式多樣化以及由于網絡帶來的不受時空限制的傳播空間的迅速擴展,使得數字出版正在成為出版業的方向和未來。包括手機彩鈴、手機游戲、網絡游戲、網絡期刊、電子書、數字報紙、在線音樂、網絡動漫、互聯網廣告等在內的數字出版新業態不斷涌現,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在2006年,我國廣義的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僅為260 億元,而到了2012 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總收入已高達1935.49 億元,其中,位居前三位的互聯網廣告、網絡游戲、手機出版,總產出達1800 億元。而與傳統出版緊密相關的其他數字出版業務收入也達到130 億元,增長速度驚人,發展勢頭強勁。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為建設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做出戰略部署,明確要求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構建現代傳播體系并積極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將推動數字出版確定為國家戰略,為數字出版產業的大發展開創了廣闊的前景。作為我國圖書出版產業的領軍者之一,電子工業出版社依托近年來實施的一批數字出版項目及多年從事ICT 領域出版所積累的專家和學術資源,策劃出版了這套“數字出版理論、技術和實踐”系列圖書。該系列圖書集中關注和研究了數字出版的基礎理論、技術條件、實踐應用和政策環境,認真總結了我國近年發展數字出版產業的成功經驗,對數字出版產業的未來發展進行了前瞻性研究,為我國加快數字出版產業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技術支撐。該系列圖書的編輯出版適逢其時,順應了產業的發展,滿足了行業的需求。
毋庸諱言,“數字出版理論、技術和實踐”系列圖書的編寫,在材料選取,國內外研究成果綜合分析等方面肯定會存在不足,出版者在圖書出版過程中的組織工作亦可更加完美。但瑕不掩瑜,“數字出版理論、技
術和實踐”系列圖書的出版為進一步推動我國數字出版理論研究,為各界進一步關注和探索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經驗借鑒。期望新聞出版全行業以“數字出版理論、技術和實踐”系列圖書的出版為契機,更多地關注數字出版理論研究,加強數字出版技術推廣,投身數字出版應用實踐。通過全社會的努力,共同推動我國數字出版產業邁上新臺階。
前言
在《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和《數字出版“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等黨和國家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中,頻繁出現“數字出版”或“數字出版產業”這一概念。這表明發展包括“數字出版”和“數字出版產業”在內的文化產業,已上升為我國重要的國家戰略。
時至今日,了解數字出版、投身數字出版以實現傳統出版業務的轉型、升級,已經成為國內外出版企業共同的愿望和目標。但是,數字出版仍然是一個嶄新的領地,對于可用技術的發展、潛力和局限,對于相關的標準、產業政策和法律規制,對于可能的業務流程、商業模式和贏利機會等重要問題,業界和學界都亟需了解,而苦于國內外文獻層面的系統總結和介紹極度匱乏,乃至闕如。
電子工業出版社獨具慧眼并且急公好義,有心又出力,投入各項資源,邀請政界、業界和學界諸多專業人士共同參與“數字出版理論、技術和實踐”叢書的籌備和編寫工作。至發稿前,叢書編委會就各分冊術語的統一、內容的協調、形式的規范、相關題庫和視頻的開發以及其他編寫工作召開了多次編委會議,工作十分負責、細致。叢書最終獲得“2012年度國家出版基金”的資助,表明叢書的選題和編寫組織工作同時得到了政府管理部門的認可。
《數字出版概論》是叢書中總括介紹數字出版各方面情況的分冊,全書共分10章:從分析出版環境的變遷入手,對數字出版及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在此基礎上較為系統地論述了數字出版技術、業務流程、產品開發與定價策略、產品分銷、版權保護(主要集中于數字權利管理問題)、標準以及相關的教育和培訓等方面的問題。本書也是幾位作者10余年來關注、研究數字出版所取得的相關成果的一個系統總結。本書寫作的分工情況如下:第1、2、7、8章由徐麗芳執筆(1.3.1小節由劉錦宏完成),第3、5、10章由叢挺執筆(5.5節由徐麗芳完成),第4、6、9章由劉錦宏執筆(9.2.1小節和9.2.2小節由徐麗芳完成,9.3.1小節由唐翔完成)。另外,還要感謝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蔣璐和駱雙麗更新了部分書稿數據。
最后,特別要感謝電子工業出版社的相關人士在寫作期間給予我們的支持和幫助。其中,社長敖然對出版事業的熱愛以及他的眼光和見識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叢書編輯工作小組則工作高效而且規范,與李新社(電子工業出版社原副社長兼總編輯,現任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副所長)、沈艷波、郝黎明、李弘、秦緒軍、王德勝、張峻等人的合作,讓我對電子社的企業文化和工作作風有了進一步的領略,并在于公于私兩方面都留下了諸多美好回憶;最后,尤其要感謝本書的責任編輯郝黎明,感謝他在本書編寫過程中自始自終的幫助、扶持和諒解。謝謝你們!
編著者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