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涵蓋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內容。本書徹底打破了學科邏輯,拋開了“理論”和“原理”,完成了教材學科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變,按項目分任務布局,設計了“認識經濟學”、“把握價格內在規律”、“學會理性消費”、“探知企業經營策略”、“認知市場失靈與政府干預”、“了解國民經濟核算與收入決定”、“感知宏觀經濟發展”和“理解宏觀經濟政策”8個項目,共24個任務。本書刪除了繁復的數學公式、函數、運算推導及一些不常用的符號,注重知識的實用性,立足建構主義視角,設計了完整能力形成過程,主要解決“是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從生活入手,用通俗生動的語言描述經濟學各種規律及其應用,還原經濟學“生活化”的本質。本書案例豐富,趣味性強,講解深入淺出,既可作為高職高專院校財經管理類專業“經濟學基礎”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初學者掌握經濟學相關知識的自學用書。
19世紀偉大的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在他的教科書《經濟學原理》中這樣寫道:“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務的學問。”懂得一些基本的經濟學常識是現代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素質之一。
“經濟學基礎”是高職高專財經管理類的公共必修課和專業基礎課,但高職學生學習本課程的目標,不是全面掌握其理論體系,而是掌握其適用的原理,學習其思維方式,一方面能為其他專業課程學習打下必要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能明白、分析與理解日常經濟現象,掌握其內在基本變化規律,更加理性地思考與看待問題,并指導經濟工作與日常生活行為。因此,教材的編寫必須從這個目標出發,從學生的實際需要與興趣出發,從日常經濟生活現象出發,把抽象、深奧的經濟學理論講解成簡單易懂的道理,真正做到“格物致知、學以致用”。
本教材具有如下特點:
1.完成了教材學科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變
19世紀偉大的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在他的教科書《經濟學原理》中這樣寫道:“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務的學問。”懂得一些基本的經濟學常識是現代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素質之一。
“經濟學基礎”是高職高專財經管理類的公共必修課和專業基礎課,但高職學生學習本課程的目標,不是全面掌握其理論體系,而是掌握其適用的原理,學習其思維方式,一方面能為其他專業課程學習打下必要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能明白、分析與理解日常經濟現象,掌握其內在基本變化規律,更加理性地思考與看待問題,并指導經濟工作與日常生活行為。因此,教材的編寫必須從這個目標出發,從學生的實際需要與興趣出發,從日常經濟生活現象出發,把抽象、深奧的經濟學理論講解成簡單易懂的道理,真正做到“格物致知、學以致用”。
本教材具有如下特點:
1.完成了教材學科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變
高職經濟學教材,雖然在名稱上完成了從《西方經濟學》向《經濟學》、《經濟學基礎》的轉變,但體系大多沿用傳統本科《西方經濟學》的體系,嚴格遵循學科的邏輯順序來編排章節,翻開目錄見到的都是理論和原理,顯得十分得高深和刻板。不僅無形中增添了學生的壓力,拉開了與學生間的距離,也桎梏了教師多種教學方式方法的運用。本教材從課程教學目標出發,按項目分任務布局,徹底打破了學科體系,拋開了理論和原理,設計了“認識經濟學”、“把握價格內在規律”、“學會理性消費”、“探知企業經營策略”、“認知市場失靈與政府干預”、“了解國民經濟核算與收入決定”、“感知宏觀經濟發展”和“理解宏觀經濟政策”8個項目,從學習者的角度來表達,使教材顯得更加親切,完成了教材學科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變。
2.立足建構主義視角,設計了完整的能力形成過程鏈條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并非被動地接受來自教師傳遞的知識與信息,而是讓學習者處于一定情境下,結合有關學習材料,進行主動構建。高職經濟學基礎教學需要打破“一言堂”、“滿堂灌”的做法,需要凸顯學習者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本教材在設計過程中,立足建構主義視角,構建了一個師生溝通互動、思維碰撞的環境與情境,每個項目任務教學都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現實“社會現象”的討論分析入手,導入相關的“理論基礎”,然后到“知識應用”—“知識拓展”—“課堂活動”—“實踐實訓”—“思考與練習”—“現象分析”,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循環的知識建構情景鏈條,引導學生入情入境,主動參與學習,通過分析與思考身邊的各類社會現象,深刻理解經濟學知識,體現了習得、轉化、鞏固、遷移、應用的完整能力形成過程。
3.課程內容直觀和實用,還原經濟學“生活化”的本質
高職“經濟學”既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也不是單純的技能訓練,而是經濟理念、經濟思維素質的培養。高職財經類學生鑒于其數學程度的限制,一般對各種數學公式和符號不太敏感,這也是經濟學被學生定為最難學的一門課程的根本原因。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進行了精心的選取和設計,刪除了繁復的數學公式、函數、運算推導與一些不常用的符號,注重知識的實用性,主要解決“是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從生活入手,為知識找到現實的載體,并堅持用通俗生動的語言描述經濟學各種規律及其應用,把抽象、深奧的經濟學理論講解成簡單易懂的道理,還原經濟學“生活化”的本質。
4.案例豐富,趣味性強
本教材選取了大量貼近生活的實際案例和與經濟學有關的故事,并注重與我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巧設教學情境,添加趣味性,吸引注意力,引導學習者主動探索其中蘊含的經濟學知識,深化認知。如設計了傳統故事“十二生肖的故事”、“孔子評見義勇為”、“愚公移山”和“路邊苦李”,智趣活動“海盜分金”與“智豬博弈”,熱點道德案例“誠信的外部性”,等等。
本書由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陳學忠主編,劉江兵、毛姣艷、李飄副主編,易蘭華主審。陳學忠負責全部章節的編寫,并與劉江兵共同負責全書的整體設計、大綱編寫和總纂定稿,毛姣艷與李飄負責相關資料的收集、全書的校對和配套資源的完善。此外,任修霞、熊卉、倪瑩瑩和歐陽梅也參與了本書的編寫工作。
在本教材的編寫過程中,編者參閱了一些國內外經濟學教材、專著以及網上的經濟學資料,引用了有關內容和相關研究成果,同時也得到了電子工業出版社相關編輯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誠摯的謝意!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不足乃至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各位同行與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2015年1月
陳學忠,湖南省商務職院管理系副主任,曾有十年的企業工作經驗,雙師型教師,校優秀教師,具有多年的教學工作經驗。
項目一 認識經濟學 (1)
學習目標 (1)
任務一 充分認識經濟學的價值 (1)
一、經濟學與生活 (3)
二、經濟學的主要任務 (4)
任務二 了解經濟學的主要內容與基本假設 (9)
一、微觀經濟學 (9)
二、宏觀經濟學 (12)
三、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關系 (14)
任務三 學會經濟學思維方式 (16)
一、“經濟人”的理性 (16)
二、邊際考慮 (18)
三、機會成本考慮 (19)
四、均衡考慮 (21)
實踐實訓 (22) 項目一 認識經濟學 (1)
學習目標 (1)
任務一 充分認識經濟學的價值 (1)
一、經濟學與生活 (3)
二、經濟學的主要任務 (4)
任務二 了解經濟學的主要內容與基本假設 (9)
一、微觀經濟學 (9)
二、宏觀經濟學 (12)
三、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關系 (14)
任務三 學會經濟學思維方式 (16)
一、“經濟人”的理性 (16)
二、邊際考慮 (18)
三、機會成本考慮 (19)
四、均衡考慮 (21)
實踐實訓 (22)
思考與練習 (23)
現象分析 (24)
項目二 把握價格內在規律 (25)
學習目標 (25)
任務一 掌握市場供需變化規律 (25)
一、市場概述 (26)
二、需求理論 (29)
三、供給理論 (31)
任務二 明確價格的形成與變動 (34)
一、均衡價格的含義 (34)
二、均衡價格的變動 (35)
三、均衡價格的應用 (35)
任務三 把握價格對供需變化的作用機制 (38)
一、需求價格彈性 (39)
二、供給價格彈性 (43)
實踐實訓 (44)
思考與練習 (44)
現象分析 (47)
項目三 學會理性消費 (48)
學習目標 (48)
任務一 正確認知消費效用 (48)
一、效用 (49)
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51)
三、消費者均衡 (53)
任務二 理性認識消費者行為 (54)
一、消費與消費品 (54)
二、恩格爾系數 (56)
三、消費者剩余 (57)
四、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 (58)
五、消費從眾 (61)
六、棘輪效應 (62)
實踐實訓 (63)
思考與練習 (63)
現象分析 (65)
項目四 探知企業經營策略 (66)
學習目標 (66)
任務一 了解企業生產決策 (66)
一、廠商(企業) (67)
二、生產要素與生產函數 (69)
三、短期生產決策 (71)
四、長期生產決策 (75)
任務二 了解企業成本與收益分析 (76)
一、成本的含義 (76)
二、短期成本分析 (78)
三、長期成本分析 (81)
四、收益與利潤最大化 (84)
任務三 熟悉企業市場競爭策略 (86)
一、完全競爭市場 (87)
二、壟斷競爭市場 (95)
三、寡頭壟斷市場 (101)
四、完全壟斷市場 (106)
五、四種市場結構的比較 (111)
實踐實訓 (112)
思考與練習 (112)
現象分析 (116)
項目五 認知市場失靈與政府干預 (118)
學習目標 (118)
任務一 理解市場失靈與政府經濟職能 (118)
一、市場與政府作用權限的變化 (119)
二、市場失靈的含義 (120)
三、政府的經濟職能 (120)
四、政府干預的失效 (122)
任務二 正確認知公共產品 (124)
一、公共產品的含義 (125)
二、公共產品的分類 (125)
三、公共產品與市場失靈 (127)
四、政府對公共產品引起失靈的干預措施 (128)
任務三 正確認知外部性 (130)
一、外部性的含義 (131)
二、外部性的分類 (131)
三、外部性與市場失靈 (132)
四、政府對外部性的干預措施 (133)
任務四 正確認知壟斷 (136)
一、壟斷的含義與低效率 (137)
二、政府對壟斷的干預措施 (137)
任務五 正確認知信息不對稱 (140)
一、信息不對稱的含義 (140)
二、信息不對稱的表現及政府干預 (141)
實踐實訓 (143)
思考與練習 (144)
現象分析 (146)
項目六 了解國民經濟核算與收入決定 (147)
學習目標 (147)
任務一 了解國民收入核算體系 (147)
一、國內生產總值(GDP) (148)
二、國民生產總值(GNP) (154)
三、國民收入核算的其他總量指標 (154)
四、國民收入核算指標的局限性 (154)
任務二 了解國民經濟運行與收入決定 (155)
一、國民經濟運行流程 (156)
二、總需求的構成 (159)
三、總需求決定的均衡國民收入 (162)
四、乘數理論 (164)
任務三 了解國民收入的分配機制 (166)
一、國民收入分配的層次 (168)
二、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與公平性 (168)
三、國民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衡量 (170)
四、國民收入分配與再分配政策 (172)
實踐實訓 (174)
思考與練習 (174)
現象分析 (176)
項目七 感知宏觀經濟發展 (177)
學習目標 (177)
任務一 認識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 (177)
一、經濟增長的含義 (178)
二、經濟增長的源泉 (179)
三、經濟周期理論 (181)
四、經濟周期成因分析 (184)
任務二 分析失業與通貨膨脹 (187)
一、失業及其分類 (188)
二、失業的影響及其治理 (189)
三、通貨膨脹概述 (191)
四、通貨膨脹的成因 (194)
五、通貨膨脹的影響及其治理 (197)
實踐實訓 (199)
思考與練習 (200)
現象分析 (201)
項目八 理解宏觀經濟政策 (203)
學習目標 (203)
任務一 理解財政政策 (203)
一、宏觀經濟政策概述 (205)
二、國家財政的構成 (207)
三、財政政策的應用 (209)
四、財政政策的運用效果 (211)
任務二 理解貨幣政策 (213)
一、貨幣與銀行 (215)
二、貨幣政策工具 (217)
三、貨幣政策的應用 (220)
任務三 理解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運用 (221)
一、宏觀經濟政策在實施中的困難 (222)
二、宏觀經濟政策的作用途徑 (223)
三、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運用 (224)
實踐實訓 (227)
思考與練習 (228)
現象分析 (230)
參考文獻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