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自20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國裝備防空導彈以來,已經陸續裝備了四代,近百種型號。既有中低空型,也有中高空型;既有以防空為主的反飛機型,也有以防空反導的兼有反飛機和反導型;既有遙控制導,也有尋的制導和復合制導等。彈上各設備原理與當時研制時期的技術緊密相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彈上各設備的組成、工作原理及技術特點等各有不同。本書通過選擇彈上各主流設備,對其組成、工作原理及技術特點進行了歸納總結。
以往出版的此內容的專著、教材,從編著人員和編著角度上,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各防空導彈研制部門的設計師為主體的編著隊伍,主要從防空導彈的設計角度,論述系統設計的原則、技術指標論證方法及其系統設計方法;另一類是以各相關高校的老師為主體的編著隊伍,一般從防空導彈所涉及的技術角度撰寫,多從理論研究與理論分析角度闡述防空導彈的相關技術及其理論。本書站在防空導彈的使用和系統分析的角度,總結了自防空導彈誕生以來各主流型號的導彈系統設備的特點,詳細論述了彈上各主要設備的功用、組成、工作原理、技術指標及其技術特點,注重了對新型防空導彈設備的原理論述。
本書由長期從事導彈系統設備分析、教學及研制工作的高校教師編寫。編著者曾從事過從第一代到第四代等十幾種防空導彈型號的分析、教學和科研工作,對國內外各防空導彈設備所采用的技術、設備原理有深入研究。
全書共分9章。第1章緒論,論述了防空導彈武器基本構成與工作原理,防空導彈組成、工作過程及技術特點,防空導彈的全壽命周期過程。第2章雷達尋的制導系統,論述了雷達導引頭的功用及主要技術指標,雷達導引頭的收發機、探測系統、控制系統、信息處理系統的功用、組成和工作原理。第3章紅外尋的制導系統,重點論述了構成紅外尋的制導系統的光學系統、探測系統、穩定跟蹤系統的功用、組成和工作原理,其中最后一節,重點對近年來使用較多的紅外成像探測導引頭做了詳盡論述。第4章指令制導與TVM制導系統,主要論述了構成指令制導系統的彈上指令接收與處理系統、指令接收機、譯碼器與解調器、應答器的功用、組成和工作原理。本章最后一節對第三代防空導彈常采用的TVM制導系統中的無線電測向儀、無線電控制及TVM制導系統進行了論述。第5章穩定控制系統,論述了防空導彈的控制方式和控制技術,論述了組成導彈穩定控制系統的測量傳感器、舵機傾斜穩定回路和側向穩定控制回路的組成及工作原理。第6章引信與戰斗部系統,簡要論述了引戰配合理論,重點論述了組成防空導彈引戰系統中的無線電引信、戰斗部、安全執行裝置的功用、組成、工作原理和技術指標特點。第7章能源系統,重點論述了防空導彈能源系統中包括的電氣系統、液壓系統及氣壓系統的組成和工作原理,彈上電源系統、導彈電網絡、液壓元件和氣壓元件的功用、工作原理及特點。第8章動力系統,論述防空導彈動力系統的功用及分類;描述液體火箭發動機和固體火箭發動機性能的指標;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推力室、推進劑、推進劑輸送系統,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燃燒室、推進劑的組成及性能等。第9章彈體結構,重點分析了常用防空導彈彈體結構的導彈氣動布局、部位安排及彈身外形。
本書可作為防空部隊導彈技術保障人員、軍內外相關專業的本科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以及兵器研制部門技術人員的參考書和教材。
在本書編著過程中,力求系統、全面、準確、簡練、深入淺出,但限于水平,仍會存在疏漏和不當之處,懇請讀者和專家批評指正。在本書編著過程中,參考和應用了部分專家和學者的論著,在此表示感謝。
本書其他參加編著的人員有:張琳、高峰、李小兵、吳建峰、韋道知、李彥彬、李炯、張東洋、師劍軍、趙巖、肖軍,在此表示感謝。
編者
2016年11月
目 錄
第1章 緒論
1.1 防空導彈武器系統
1.1.1 分類
1.1.2 系統基本構成與工作原理
1.2 防空導彈
1.2.1 防空導彈組成
1.2.2 防空導彈的一般工作過程
1.2.3 防空導彈的特點
1.3 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的全壽命過程
第2章 雷達尋的制導系統
2.1 尋的制導系統概述
2.2 導引頭功用及主要技術指標
2.2.1 導引頭的功用與組成
2.2.2 導引頭的主要技術參數
2.3 半主動雷達導引頭的接收系統
2.3.1 常規接收機
2.3.2 準倒置接收機
2.3.3 倒置接收機
2.4 主動雷達導引頭的發射機系統
2.4.1 發射機系統的組成和原理
2.4.2 發射機系統類型
2.5 導引頭探測系統
2.5.1 導引頭天線罩
2.5.2 旋轉拋物面天線
2.5.3 單脈沖天線
2.5.4 平面縫隙陣列天線
2.5.5 相控陣天線
2.6 導引頭控制系統
2.6.1 功用與組成
2.6.2 預定回路
2.6.3 穩定回路
2.6.4 角跟蹤回路
2.7 導引頭信息處理系統
2.7.1 目標檢測
2.7.2 制導信息提取
2.7.3 控制指令形成
第3章 紅外尋的制導系統
3.1 概述
3.1.1 紅外導引頭分類
3.1.2 紅外導引頭的基本組成
3.2 紅外光學系統
3.2.1 目標及背景的紅外輻射與傳輸
3.2.2 紅外波段選擇
3.2.3 紅外光學系統的組成
3.2.4 紅外光學材料
3.3 紅外探測系統
3.3.1 紅外探測器
3.3.2 調制盤式探測系統
3.3.3 多元脈位調制探測系統
3.4 跟蹤穩定系統
3.4.1 功用與分類
3.4.2 速率陀螺跟蹤穩定系統
3.5 信息處理系統
3.6 紅外成像探測導引頭
3.6.1 概述
3.6.2 基本組成與工作原理
第4章 指令制導與TVM制導系統
4.1 指令制導回路
4.2 彈上指令接收與處理系統
4.3 指令接收機
4.3.1 變頻器組合
4.3.2 放大器組合
4.4 譯碼器與解調器
4.5 應答器組合
4.6 TVM制導系統
4.6.1 TVM制導回路
4.6.2 無線電測向儀
4.6.3 無線電控制儀
4.6.4 TVM制導系統的特點
第5章 穩定控制系統
5.1 概述
5.1.1 穩定控制系統的功能及組成
5.1.2 控制方式
5.1.3 控制技術
5.2 測量傳感器
5.2.1 自由陀螺儀
5.2.2 速率陀螺儀
5.2.3 加速度計
5.3 舵機
5.3.1 舵機的功用及分類
5.3.2 電動舵機
5.3.3 氣動舵機
5.3.4 液壓舵機
5.4 穩定控制回路
5.4.1 傾斜穩定回路
5.4.2 側向穩定控制回路
第6章 引信與戰斗部系統
6.1 概述
6.1.1 組成及功能
6.1.2 引戰配合
6.2 無線電引信
6.2.1 分類與組成
6.2.2 引信天線
6.2.3 發射機
6.2.4 接收機與信息處理
6.2.5 脈沖多普勒無線電引信
6.3 戰斗部
6.3.1 組成與分類
6.3.2 技術性能
6.3.3 新型戰斗部
6.4 安全執行裝置
6.4.1 概述
6.4.2 組成及工作原理
第7章 能源系統
7.1 電氣系統
7.1.1 電氣系統的功用及組成
7.1.2 電源系統
7.1.3 水溶液化學電池
7.1.4 熱電池
7.1.5 燃氣渦輪發電機
7.1.6 二次電源與電網絡
7.2 氣源系統
7.2.1 冷氣源
7.2.2 燃氣能源
7.2.3 氣壓元件
7.3 液壓系統
7.3.1 系統組成與工作原理
7.3.2 液壓元件
第8章 動力系統
8.1 功用與分類
8.2 基本性能參數
8.3 液體火箭發動機
8.3.1 組成和結構
8.3.2 液體推進劑
8.4 固體火箭發動機
8.4.1 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組成和分類
8.4.2 推進劑
8.4.3 燃燒室
8.4.4 噴管
8.4.5 點火裝置
8.5 姿軌控發動機
第9章 彈體結構
9.1 氣動布局
9.1.1 翼面沿彈身徑向布置形式
9.1.2 翼面沿彈身縱向配置形式
9.1.3 氣動布局的發展
9.2 部位安排
9.2.1 部位安排的原則
9.2.2 各設備的部位安排
9.3 彈身外形
9.3.1 彈身外形
9.3.2 彈身幾何參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