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單行本共16分冊,涵蓋了機械常規設計的所有內容。各分冊分別為《常用設計資料》 《機械制圖·精度設計》 《常用機械工程材料》 《機構·結構設計》 《連接與緊固》 《軸及其連接》 《軸承》 《起重運輸件·五金件》 《潤滑與密封》 《彈簧》 《機械傳動》 《減(變)速器·電機與電器》 《機械振動·機架設計》 《液壓傳動》 《液壓控制》 《氣壓傳動》。本書為《機械振動·機架設計》,包括機械振動的控制及利用,機架設計。前部分主要介紹機械振動的分類,評級和基礎資料,線性振動,非線性振動與*振動的振動模型,參數,響應和求解,隔振的原理方法和設計,振動機械的用途,參數和特性,機械振動測量技術以及軸和軸系的臨界轉速,后部分主要介紹機架的結構類型,設計準則,一般規定,特別介紹了梁,柱和立架,桁架,框架和其他形式機架的設計與計算。本書可作為機械設計人員和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工具書,也可供高等院校有關專業師生參考使用。
.《機械設計手冊》累計暢銷130萬套!內容豐富,實用便查。.這是一部機械設計史上的功勛圖書,歷時五十載,對我國機械工業發展的貢獻已超越手冊本身。.這是一部引起轟動的工具書,1969年的初版是新中國首部大型機械設計工具書。目前修訂至第六版,受到無數機械設計和工程技術人員的稱頌。.這是一部五十年與讀者共同成長的圖書,很多讀者從學生時代就開始使用它,如今看到新版面世,仍然愛不釋手,視它為一生事業中親密,忠誠的伙伴。.本書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全國優*秀暢銷書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
《機械設計手冊》自1969年第一版出版發行以來,已經修訂了五次,累計銷售量130萬套,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內影響力強,銷售量大的機械設計工具書。作為國家級的重點科技圖書,《機械設計手冊》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其中,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1983年獲化工部優秀科技圖書獎,1995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1999年獲全國化工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獲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2003年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1986~2015年,多次被評為全國優秀暢銷書。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實現實用性,可靠性和創新性的最佳結合,協助廣大機械設計人員開發出更好更新的產品,適應市場和生產需要,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這是《機械設計手冊》一貫堅持,不懈努力的最高宗旨。《機械設計手冊》(以下簡稱《手冊》)第五版出版發行至今已有8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我們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多次邀請機械方面的專家,學者座談,傾聽他們對第六版修訂的建議,并深入設計院所,工廠和礦山的第一線,向廣大設計工作者了解《手冊》的應用情況和意見,及時發現,收集生產實踐中出現的新經驗和新問題,多方位,多渠道跟蹤,收集國內外涌現出來的新技術,新產品,改進和豐富《手冊》的內容,使《手冊》更具鮮活力,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廣大機械設計人員自主創新的能力,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手冊》第六版的具體修訂情況如下。一,在提高產品開發,創新設計方面1.新增第5篇機械產品結構設計,提出了常用機械產品結構設計的12條常用準則,供產品設計人員參考。2.第1篇一般設計資料增加了機械產品設計的巧(新)例與錯例等內容。3.第11篇潤滑與密封增加了稀有潤滑裝置的設計計算內容,以適應潤滑新產品開發,設計的需要。4.第15篇齒輪傳動進一步完善了符合ISO國際標準的漸開線圓柱齒輪設計,非零變位錐齒輪設計,點線嚙合傳動設計,多點嚙合柔性傳動設計等內容,例如增加了符合ISO標準的漸開線齒輪幾何計算及算例,更新了齒輪精度等。5.第23篇氣壓傳動增加了模塊化電/氣混合驅動技術,氣動系統節能等內容。二,在為新產品開發,老產品改造創新,提供新型元器件和新材料方面1.介紹了相關節能技術及產品,例如增加了氣動系統的節能技術和產品,節能電機等。2.各篇介紹了許多新型的機械零部件,包括一些新型的聯軸器,離合器,制動器,帶減速器的電機,起重運輸零部件,液壓元件和輔件,氣動元件等,這些產品均具有技術先進,節能等特點。3.新材料方面,增加或完善了銅及銅合金,鋁及鋁合金,鈦及鈦合金,鎂及鎂合金等內容,這些合金材料由于具有優良的力學性能,物理性能以及材料回收率高等優點,目前廣泛應用于航天,航空,高鐵,計算機,通信元件,電子產品,紡織和印刷等行業。三,在貫徹推廣標準化工作方面1.所有產品,材料和工藝均采用新標準資料,如材料,各種機械零部件,液壓和氣動元件等全部更新了技術標準和產品。2.為滿足機械產品通用化,國際化的需要,遵照立足國家標準,面向國際標準的原則來收錄內容,如第15篇齒輪傳動更新并完善了符合ISO標準的漸開線齒輪設計等。《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是在前幾版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借《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出版之際,再次向參加每版編寫的單位和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也感謝給我們提供大力支持和熱忱幫助的單位和各界朋友們!由于編者水平有限,調研工作不夠全面,修訂中難免存在疏漏和缺點,懇請廣大讀者繼續給予批評指正。主編
第19篇機械振動的控制及利用
第1章概述19-5
1機械振動的分類及機械工程中的振動問題19-5
1.1機械振動的分類19-5
1.2機械工程中常遇到的振動問題19-6
2機械振動等級的評定19-7
2.1振動烈度的確定19-7
2.2對機器的評定19-8
2.3其他設備振動烈度舉例19-9
第2章機械振動的基礎資料19-10
1機械振動表示方法19-10
1.1簡諧振動表示方法19-10
1.2周期振動幅值表示法19-11
1.3振動頻譜表示法19-11
2彈性構件的剛度19-12
3阻尼系數19-15
3.1線性阻尼系數19-15
3.2非線性阻尼的等效線性阻尼系數19-16
4振動系統的固有角頻率19-17
4.1單自由度系統的固有角頻率19-17
4.2二自由度系統的固有角頻率19-21
4.3各種構件的固有角頻率19-23
4.4結構基本自振周期的經驗公式19-28
5簡諧振動合成19-29
5.1同向簡諧振動的合成19-29
5.2異向簡諧振動的合成19-30
6各種機械產生振動的擾動頻率19-32
第3章線性振動19-33
1單自由度系統自由振動模型參數及響應19-33
2單自由度系統的受迫振動19-35
2.1簡諧受迫振動的模型參數及響應19-35
2.2非簡諧受迫振動的模型參數及響應19-37
2.3無阻尼系統對常見沖擊激勵的響應19-38
3直線運動振系與定軸轉動振系的參數類比19-39
4共振關系19-40
5回轉機械在啟動和停機過程中的振動19-41
5.1啟動過程的振動19-41
5.2停機過程的振動19-41
6多自由度系統19-42
6.1多自由度系統自由振動模型參數及其特性19-42
6.2二自由度系統受迫振動的振幅和相位差角計算公式19-44
7機械系統的力學模型19-44
7.1力學模型的簡化原則19-45
7.2等效參數的轉換計算19-45
8線性振動的求解方法及示例19-47
8.1運動微分方程的建立方法19-47
8.1.1牛頓第二定律示例19-47
8.1.2拉格朗日法19-47
8.1.3用影響系數法建立系統運動方程19-48
8.2求解方法19-49
8.2.1求解方法19-49
8.2.2實際方法及現代方法簡介19-50
8.2.3沖擊載荷示例19-51
8.2.4關于動剛度19-52
9轉軸橫向振動和飛輪的陀螺力矩19-53
9.1轉子的渦動19-53
9.2轉子質量偏心引起的振動19-53
9.3陀螺力矩19-54
第4章非線性振動與隨機振動19-55
1非線性振動19-55
1.1機械工程中的非線性振動類別19-55
1.2機械工程中的非線性振動問題19-56
1.3非線性力的特征曲線19-57
1.4非線性系統的物理性質19-60
1.5分析非線性振動的常用方法19-63
1.6等效線性化近似解法19-63
1.7示例19-64
1.8非線性振動的穩定性19-65
2自激振動19-66
2.1自激振動和自振系統的特性19-66
2.2機械工程中常見的自激振動現象19-66
2.3單自由度系統相平面及穩定性19-68
3隨機振動19-71
3.1平穩隨機振動描述19-72
3.2單自由度線性系統的傳遞函數19-73
3.3單自由度線性系統的隨機響應19-74
4混沌振動19-75
第5章振動的控制19-77
1隔振與減振方法19-77
2隔振設計19-77
2.1隔振原理及一級隔振的動力參數設計19-77
2.2一級隔振動力參數設計示例19-79
2.3二級隔振動力參數設計19-80
2.4二級隔振動力參數設計示例19-82
2.5隔振設計的幾個問題19-84
2.5.1隔振設計步驟19-84
2.5.2隔振設計要點19-85
2.5.3圓柱螺旋彈簧的剛度19-85
2.5.4隔振器的阻尼19-86
2.6隔振器的材料與類型19-86
2.7橡膠隔振器設計19-87
2.7.1橡膠材料的主要性能參數19-87
2.7.2橡膠隔振器剛度計算19-88
2.7.3橡膠隔振器設計要點19-89
3阻尼減振19-90
3.1阻尼減振原理19-90
3.2材料的損耗因子與阻尼層結構19-91
3.2.1材料的損耗因素與材料19-91
3.2.2橡膠阻尼層結構19-92
3.2.3橡膠支承實例19-94
3.3線性阻尼隔振器19-94
3.3.1減振隔振器系統主要參數19-95
3.3.2最佳參數選擇19-96
3.3.3設計示例19-96
3.4非線性阻尼系統的隔振19-97
3.4.1剛性連接非線性阻尼系統隔振19-97
3.4.2彈性連接干摩擦阻尼減振隔振器動力參數設計19-99
3.5減振器設計19-99
3.5.1油壓式減振器結構特征19-99
3.5.2阻尼力特性19-100
3.5.3設計示例19-101
3.5.4摩擦阻尼器結構特征及示例19-101
4阻尼隔振減振器系列19-102
4.1橡膠減振器19-102
4.1.1橡膠剪切隔振器的國家標準19-102
4.1.2常用橡膠隔振器的類型19-103
4.2不銹鋼絲繩減振器19-107
4.2.1主要特點19-107
4.2.2選型原則與方法19-108
4.2.3組合形式的金屬彈簧隔振器19-113
4.3扭轉振動減振器19-113
4.4新型可控減振器19-115
4.4.1磁性液體19-115
4.4.2磁流變液19-116
5動力吸振器19-117
5.1動力吸振器設計19-117
5.1.1動力吸振器工作原理19-117
5.1.2動力吸振器的設計19-118
5.1.3動力吸振器附連點設計19-119
5.1.4設計示例19-119
5.2加阻尼的動力吸振器19-120
5.2.1設計思想19-120
5.2.2減振吸振器的最佳參數19-121
5.2.3減振吸振器的設計步驟19-121
5.3二級減振隔振器設計19-123
5.3.1設計思想19-123
5.3.2二級減振隔振器動力參數設計19-123
5.4擺式減振器19-124
5.5沖擊減振器19-125
5.6可控式動力吸振器示例19-127
6緩沖器設計19-127
6.1設計思想19-127
6.1.1沖擊現象及沖擊傳遞系數19-128
6.1.2速度階躍激勵及沖擊的簡化計算19-129
6.1.3緩沖彈簧的儲能特性19-130
6.1.4阻尼參數選擇19-132
6.2一級緩沖器設計19-133
6.2.1緩沖器的設計原則19-133
6.2.2設計要求19-133
6.2.3一級緩沖器動力參數設計19-134
6.2.4加速度脈沖激勵波形影響提示19-134
6.3二級緩沖器的設計19-134
7平衡法19-135
7.1結構的設計19-135
7.2轉子的平衡19-135
7.3往復機械的平衡19-136
第6章機械振動的利用19-138
1概述19-138
1.1振動機械的用途及工藝特性19-138
1.2振動機械的組成19-139
1.3振動機械的頻率特性及結構特征19-139
2振動輸送類振動機的運動參數19-140
2.1機械振動指數19-140
2.2物料的滑行運動19-140
2.3物料拋擲指數19-141
2.4常用振動機的振動參數19-142
2.5物料平均速度19-142
2.6輸送能力與輸送槽體尺寸的確定19-143
2.7物料的等效參振質量和等效阻尼系數19-143
2.8振動系統的計算質量19-144
2.9激振力和功率19-144
3單軸慣性激振器設計19-145
3.1平面運動單軸慣性激振器19-145
3.2空間運動單軸慣性激振器19-147
3.3單軸慣性激振器動力參數(遠超共振類)19-147
3.4激振力的調整及滾動軸承19-148
3.5用單軸激振器的幾種機械示例19-148
3.5.1混凝土振搗器19-148
3.5.2破碎粉磨機械19-150
3.5.3圓形振動篩19-151
4雙軸慣性激振器19-153
4.1產生單向激振力的雙軸慣性激振器19-153
4.2空間運動雙軸慣性激振器19-153
4.2.1交叉軸式雙軸慣性激振器19-154
4.2.2平行軸式雙軸慣性激振器19-154
4.3雙軸慣性激振器動力參數(遠超共振類)19-155
4.4自同步條件及激振器位置19-156
4.5用雙軸激振器的幾種機械示例19-157
4.5.1雙軸振動顎式振動破碎機19-157
4.5.2振動鉆進19-157
4.5.3離心機19-157
5其他各種形式的激振器19-159
5.1行星輪式激振器19-159
5.2混沌激振器19-159
5.3電動式激振器19-160
5.4電磁式激振器19-160
5.5電液式激振器19-161
5.6液壓射流激振器19-162
5.7氣動式激振器19-162
5.8其他激振器19-163
6近共振類振動機19-164
6.1慣性共振式19-164
6.1.1主振系統的動力參數19-164
6.1.2激振器動力參數設計19-165
6.2彈性連桿式19-166
6.2.1主振系統的動力參數19-166
6.2.2激振器動力參數設計19-166
6.3主振系統的動力平衡多質體平衡式振動機19-167
6.4導向桿和橡膠鉸鏈19-168
6.5振動輸送類振動機整體剛度和局部剛度的計算19-168
6.6近共振類振動機工作點的調試19-170
6.7間隙式非線性振動機及其彈簧設計19-170
7振動機械動力參數設計示例19-171
7.1遠超共振慣性振動機動力參數設計示例19-171
7.2慣性共振式振動機動力參數設計示例19-172
7.3彈性連桿式振動機動力參數設計示例19-174
8其他一些機械振動的應用實例19-175
8.1多軸式慣性振動機19-175
8.2混沌振動的設計例19-176
8.2.1多連桿振動臺19-176
8.2.2雙偏心盤混沌激振器在振動壓實中的應用19-176
8.3利用振動的拉拔19-176
8.4振動時效技術應用19-177
8.5聲波鉆進19-178
9主要零部件19-178
9.1三相異步振動電機19-178
9.1.1部頒標準19-178
9.1.2立式振動電機與防爆振動電機19-181
9.2倉壁振動器19-181
9.3橡膠金屬螺旋復合彈簧19-183
10振動給料機19-186
10.1部頒標準19-186
10.2XZC型振動給料機19-187
10.3FZC系列振動出礦機19-188
11利用振動來監測纜索拉力19-191
11.1測量弦振動計算索拉力19-192
11.1.1弦振動測量原理19-192
11.1.2MGH型錨索測力儀19-192
11.2按兩端受拉梁的振動測量索拉力19-193
11.2.1兩端受拉梁的振動測量原理19-193
11.2.2高屏溪橋斜張鋼纜檢測部分簡介19-193
11.3索拉力振動檢測的一些最新方法19-195
11.3.1考慮索的垂度和彈性伸長λ19-195
11.3.2頻差法19-196
11.3.3拉索基頻識別工具箱19-196
第7章機械振動測量技術19-197
1概述19-197
1.1測量在機械振動系統設計中的作用19-197
1.2振動的測量方法19-197
1.2.1振動測量的主要內容19-197
1.2.2振動測量的類別19-197
1.3測振原理19-199
1.3.1線性系統振動量時間歷程曲線的測量19-199
1.3.2測振原理19-199
1.4振動測量系統圖示例19-200
2數據采集與處理19-200
2.1信號19-200
2.1.1信號的類別19-200
2.1.2振動波形因素與波形圖19-200
2.2信號的頻譜分析19-201
2.3信號發生器及力錘的應用19-202
2.3.1信號發生器19-202
2.3.2力錘及應用19-203
2.4數據采集系統19-203
2.5數據處理19-204
2.5.1數據處理方法19-204
2.5.2數字處理系統19-204
2.6智能化數據采集與分析處理,監測系統19-205
3振動幅值測量19-205
3.1光測位移幅值法19-206
3.2電測振動幅值法19-207
3.3激光干涉測量振動法19-207
3.3.1光學多普勒干涉原理測量物體的振動19-207
3.3.2低頻激光測振儀19-207
4振動頻率與相位的測量19-208
4.1李沙育圖形法19-208
4.2標準時間法19-208
4.3閃光測頻法19-209
4.4數字頻率計測頻法19-209
4.5振動頻率測量分析儀19-209
4.6相位的測量19-209
5系統固有頻率與振型的測定19-210
5.1自由衰減振動法19-210
5.2共振法19-210
5.3頻譜分析法19-210
5.4振型的測定19-211
6阻尼參數的測定19-211
6.1自由衰減振動法19-211
6.2帶寬法19-212
第8章軸和軸系的臨界轉速19-213
1概述19-213
2簡單轉子的臨界轉速19-213
2.1力學模型19-213
2.2兩支承軸的臨界轉速19-214
2.3兩支承單盤轉子的臨界轉速19-215
3兩支承多圓盤轉子臨界轉速的近似計算19-216
3.1帶多個圓盤軸的一階臨界轉速19-216
3.2力學模型19-216
3.3臨界轉速計算公式19-216
3.4計算示例19-218
3.5簡略計算方法19-219
4軸系的模型與參數19-219
4.1力學模型19-219
4.2滾動軸承支承剛度19-220
4.3滑動軸承支承剛度19-222
4.4支承阻尼19-226
5軸系的臨界轉速計算19-226
5.1傳遞矩陣法計算軸彎曲振動的臨界轉速19-226
5.1.1傳遞矩陣19-226
5.1.2傳遞矩陣的推求19-227
5.1.3臨界轉速的推求19-228
5.2傳遞矩陣法計算軸扭轉振動的臨界轉速19-229
5.2.1單軸扭轉振動的臨界轉速19-229
5.2.2分支系統扭轉振動的臨界轉速19-231
5.3影響軸系臨界轉速的因素19-232
6軸系臨界轉速的修改和組合19-232
6.1軸系臨界轉速的修改19-232
6.2軸系臨界轉速的組合19-234
參考文獻19-236
第20篇機架設計
第1章機架結構概論20-5
1機架結構類型20-5
1.1按機架結構形式分類20-5
1.2按機架的材料和制造方法分類20-6
1.2.1按材料分20-6
1.2.2按制造方法分20-7
1.3按力學模型分類20-7
2桿系結構機架20-8
2.1機器的穩定性20-8
2.2桿系的組成規則20-8
2.2.1平面桿系的組成規則20-8
2.2.2空間桿系的幾何不變準則20-8
2.3平面桿系的自由度計算20-9
2.3.1平面桿系的約束類型20-9
2.3.2平面鉸接桿系的自由度計算20-10
2.4桿系幾何特性與靜定特性的關系20-10
3機架設計的準則和要求20-11
3.1機架設計的準則20-11
3.2機架設計的一般要求20-11
3.3設計步驟20-12
4架式機架結構的選擇20-12
4.1一般規則20-12
4.2靜定結構與超靜定結構的比較20-13
4.3靜定桁架與剛架的比較20-14
4.4幾種桿系結構力學性能的比較20-14
4.5幾種桁架結構力學性能的比較20-15
5幾種典型機架結構形式20-17
5.1汽車車架20-17
5.1.1梁式車架20-18
5.1.2承載式車身車架20-19
5.1.3各種新型車架形式20-20
5.2摩托車車架和拖拉機架20-21
5.3起重運輸設備機架20-22
5.3.1起重機機架20-22
5.3.2纜索起重機架20-26
5.3.3吊掛式帶式輸送機的鋼絲繩機架20-26
5.4挖掘機機架20-26
5.5管架20-28
5.6標準容器支座20-31
5.7大型容器支架20-33
5.8其他形式機架20-34
第2章機架設計的一般規定20-38
1載荷20-38
1.1載荷分類20-38
1.2組合載荷與非標準機架的載荷20-38
1.3雪載荷和冰載荷20-39
1.4風載荷20-39
1.5溫度變化引起的載荷20-42
1.6地震載荷20-42
2剛度要求20-44
2.1剛度的要求20-44
2.2《鋼結構設計規范》的規定20-44
2.3《起重機設計規范》的規定20-45
2.4提高剛度的方法20-46
3強度要求20-46
3.1許用應力20-47
3.1.1基本許用應力20-47
3.1.2折減系數K020-47
3.1.3基本許用應力表20-47
3.2起重機鋼架的安全系數和許用應力20-49
3.3鉚焊連接基本許用應力20-49
3.4極限狀態設計法20-50
4機架結構的簡化方法20-50
4.1選取力學模型的原則20-51
4.2支座的簡化20-51
4.3結點的簡化20-52
4.4構件的簡化20-52
4.5簡化綜述及舉例20-53
5桿系結構的支座形式20-55
5.1用于梁和剛架或桁架的支座20-55
5.2用于柱和剛架的支座20-57
6技術要求20-58
7設計計算方法簡介20-60
第3章梁的設計與計算20-62
1梁的設計20-62
1.1縱梁的結構設計20-62
1.1.1縱梁的結構20-62
1.1.2梁的連接20-62
1.1.3主梁的截面尺寸20-65
1.1.4梁截面的有關數據20-65
1.2主梁的上拱高度20-68
1.3端梁的結構設計20-68
1.4梁的整體穩定性20-70
1.5梁的局部穩定性20-70
1.6梁的設計布置原則20-72
1.7舉例20-72
2梁的計算20-75
2.1梁彎曲的正應力20-75
2.2扭矩產生的內力20-75
2.2.1實心截面或厚壁截面的梁或桿件20-75
2.2.2閉口薄壁桿件20-75
2.2.3開口薄壁桿件20-76
2.2.4受約束的開口薄壁梁偏心受力的計算20-77
2.3示例20-77
2.3.1梁的計算20-77
2.3.2汽車貨車車架的簡略計算20-80
2.4連續梁計算用表20-82
2.5彈性支座上的連續梁20-86
第4章柱和立架的設計與計算20-91
1柱和立架的形狀20-91
1.1柱的外形和尺寸參數20-91
1.2柱的截面形狀20-92
1.3立柱的外形與影響剛度的因素20-94
1.3.1起重機龍門架外形20-94
1.3.2機床立柱及其他20-95
1.3.3各種立柱類構件的剛度比較20-95
1.3.4螺釘及外肋條數量對立柱連接處剛度的影響20-96
2柱的連接及柱和梁的連接20-98
2.1柱的拼接20-98
2.2柱腳的設計與連接20-98
2.3梁和梁及梁和柱的連接20-100
3穩定性計算20-103
3.1不作側向穩定性計算的條件20-103
3.2軸心受壓穩定性計算20-103
3.3結構構件的容許長細比與長細比計算20-104
3.4結構件的計算長度20-105
3.4.1等截面柱20-105
3.4.2變截面受壓構件20-105
3.4.3桁架構件的計算長度20-107
3.4.4特殊情況20-108
3.5偏心受壓構件20-108
3.6加強肋板構造尺寸的要求20-109
3.7圓柱殼的局部穩定性20-109
4柱的位移與計算用表20-110
第5章桁架的設計與計算20-116
1靜定梁式平面桁架的分類20-116
2桁架的結構20-117
2.1桁架結點20-117
2.1.1結點的連接形式20-117
2.1.2連接板的厚度和焊縫高度20-119
2.1.3桁架結點板強度及焊縫計算20-119
2.1.4桁架結點板的穩定性20-120
2.2管子桁架20-120
2.3幾種桁架的結構形式和參數20-121
2.3.1結構形式20-121
2.3.2尺寸參數20-125
2.4桁架的起拱度20-125
3靜定平面桁架的內力分析20-125
3.1截面法20-126
3.2結點法20-127
3.3混合法20-128
3.4代替法20-128
4桁架的位移計算20-129
4.1桁架的位移計算公式20-129
4.2幾種桁架的撓度計算公式20-130
4.3舉例20-134
5超靜定桁架的計算20-137
6空間桁架20-139
6.1平面桁架組成的空間桁架的受力分析法20-139
6.2圓形容器支承桁架20-140
第6章框架的設計與計算20-144
1剛架的結點設計20-145
2剛架內力分析方法20-146
2.1力法計算剛架20-147
2.1.1力法的基本概念20-147
2.1.2計算步驟20-147
2.1.3簡化計算的處理20-149
2.2位移法20-150
2.2.1角變位移方程20-150
2.2.2應用基本體系及典型方程計算剛架的步驟20-151
2.2.3應用結點及截面平衡方程計算剛架的步驟20-152
2.3簡化計算舉例20-153
3框架的位移20-154
3.1位移的計算公式20-154
3.1.1由載荷作用產生的位移20-154
3.1.2由溫度改變所引起的位移20-155
3.1.3由支座移動所引起的位移20-156
3.2圖乘公式20-156
3.3空腹框架的計算公式20-159
4等截面剛架內力計算公式20-160
4.1等截面單跨剛架計算公式20-160
4.2均布載荷等截面等跨排架計算公式20-168
第7章其他形式的機架20-170
1整體式機架20-170
1.1概述20-170
1.2有加強肋的整體式機架的肋板布置20-171
1.3布肋形式對剛度影響20-172
1.4肋板的剛度計算20-173
2箱形機架20-176
2.1箱體結構參數的選擇20-176
2.1.1壁厚的選擇20-176
2.1.2加強肋20-177
2.1.3孔和凸臺20-177
2.1.4箱體的熱處理20-178
2.2壁板的布肋形式20-178
2.3箱體剛度20-179
2.3.1箱體剛度的計算20-179
2.3.2箱體剛度的影響因素20-179
2.4齒輪箱箱體剛度計算舉例20-183
2.4.1齒輪箱箱體的計算20-183
2.4.2車床主軸箱剛度計算舉例20-186
2.4.3齒輪箱的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實驗20-187
3軋鋼機類機架設計與計算方法20-187
3.1軋鋼機機架形式與結構20-187
3.2短應力線軋機20-189
3.3閉式機架強度與變形的計算20-190
3.3.1計算原理20-190
3.3.2計算結果舉例20-192
3.3.3機架內的應力與許用應力20-193
3.3.4閉口式機架的變形(延伸)計算20-194
3.4開式機架的計算20-195
3.5預應力軋機的計算20-196
4桅桿纜繩結構的機架20-197
5柔性機架20-198
5.1鋼絲繩機架20-198
5.1.1概述20-198
5.1.2輸送機鋼絲繩機架的靜力計算20-198
5.1.3鋼絲繩的拉力20-199
5.1.4鋼絲繩的預張力20-199
5.1.5鋼絲繩鞍座尺寸20-199
5.2濃密機機座柔性底板(托盤)的設計20-200
參考文獻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