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前言對于講授宏觀經濟學而言,沒有比現在更加激動人心了。最近世界范圍的金融危機將宏觀經濟學置于聚光燈下,也促使全世界的教師重新思考這門課程的教學。今天走進中級宏觀經濟學課堂的學生都知道經濟周期與我們密切相關——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余波中正在發生的事情。身處艱難經濟的關鍵希望在于,我們能夠憑借這種通曉,利用近期錯綜復雜的經濟事件重振宏觀經濟學理論。
《宏觀經濟學:政策與實踐》第2版詳細聚焦當前媒體和公眾熱議的政策問題;谖以诿缆搩氖潞暧^經濟政策制定工作的經驗,本書強調了政策制定者在實踐中使用的技術,通過仔細分步驟地構建所有模型,為學生提供中級宏觀經濟學應用方法的訓練。
第2版有何新內容除了大家期待中直至2013年所有可得數據的更新外,本書的每一部分都補充了重要的新材料。
非常規貨幣政策與零下限近年來,貨幣政策制定者進入了一個必須求助于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全新世界,因為政策利率,即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已經碰到了零地板,稱為“零下限”。政策利率不能再低于這個下限,常規貨幣政策因而變得不可行。零下限時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如量化寬松,備受爭議并在學生中激發了很大的興趣。第2版包含了對這一話題的廣泛討論,包括以下新材料:
一個新的應用:“量化寬松與貨幣供給,2007~2013年”(第5章附錄)。
關于零下限時貨幣政策的一個新的小節,利用動態總需求和總供給模型解釋零下限如何影響貨幣政策的執行(第13章)。
一個新的政策與實踐案例:“安倍經濟學和日本貨幣政策在2013年的轉變”(第13章)。
一個新的政策與實踐案例:“全球金融危機時期美聯儲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和量化寬松政策”(第15章)。
關于零下限時財政政策乘數的一個新的小節,解釋為何零下限時財政政策乘數可能會更大(第16章)。
關于名義GDP目標的一個新的小節(第21章)。
關于經濟周期分析的新材料第2版在經濟周期分析方面增加了大量新的材料,使學生更易于理解動態總需求和總供給模型。這些新材料包括以下方面。
關于經濟周期其他觀點的一個新的小節,區分了長期趨勢與趨勢中的偏離,并引入了產出缺口的概念(第8章)。
從一開始就將金融摩擦概念整合進動態總需求和總供給模型,把金融摩擦看成是移動IS曲線(第10章)和AD曲線(第10章)的額外因素。
一個新的小節,說明沿MP曲線移動和MP曲線本身移動的區別,并配有兩個新的政策與實踐案例說明這種區別:“沿MP曲線的移動:聯邦基金利率上升的目標,2004~2006年”和“MP曲線的移動:2007~2009年金融危機開始之初的自發貨幣寬松政策”(第10章)。
一個新的專欄:“‘自發’的含義”(第12章)。
一個新的專欄:“菲利普斯曲線和短期總供給曲線的關系”(第11章)。
歐元危機自2000年以來,歐元危機一直是一個持續的戲劇性事件,因此第2版包括了下列新材料。
關于主權債務危機的一個新的小節,解釋這些危機的演變過程(第16章)。
一個新的政策與實踐案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第16章)。
一個新的政策與實踐案例:“歐洲財政緊縮政策的爭論”(第16章)。
一個新的政策與實踐案例:“歐元會挺過來嗎”(第17章)。
經濟增長為更好地激發對索洛模型的討論,第6章現在從一個介紹世界經濟增長的引言部分開始。并且,第6章經過重新組織,將增長核算放到本章最后討論,以便更好地引發第7章經濟增長驅動力的討論。第6章還加入了新的圖,顯示當儲蓄率、人口增長率或技術發生變動時,工人的人均產出如何隨時間變化。
宏觀經濟學的微觀經濟基礎與動態總需求/總供給模型的聯系為了描述本書第7部分微觀經濟學材料與動態總需求/總供給模型的聯系,主要增加了如下新的材料。
一個新的應用:“消費者信心與經濟周期”(第18章)。
一個新的應用:“股票市場的崩潰與衰退”(第19章)。
關于自然失業率在AD/AS模型中作用的一個新的小節(第20章)。
標志《宏觀經濟學:政策與實踐》第2版的5個顯著特點是:①強調對政策和實踐的關注;②宏觀經濟學的動態方法;③關注宏觀經濟學與金融學的相互影響;④關注經濟增長;⑤國際視野。
政策與實踐本書強調宏觀經濟學中的政策與實踐,提供適合的理論框架討論宏觀經濟學領域最令人激動和最流行的重要政策爭議問題。講授宏觀經濟學的最好方法是讓學生不斷接觸案例和應用,以此真正地理解其理論基礎。
各章中的30多個應用向學生展示了如何將理論應用于實例。這些應用討論了1965~1982年的大通脹、2007~2009年的金融危機、石油價格對實際工資和股市的影響、收入不平等不斷加劇的原因,以及國家間的貧富之分等。此外,書中還有30多個政策與實踐案例,探討實際政策及其執行的具體案例。這些案例涵蓋的話題包括,美聯儲如何應用泰勒法則、2007~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非常規貨幣政策的使
作者簡介About the Author弗雷德里克·米什金(Frederic S.Mishkin)是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銀行與金融研究所的Alfred Lerner講座教授。他也是國家經濟研究局的研究員和東部經濟協會的前任主席。自1976年從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以來,他先后在芝加哥大學、西北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他還獲得了中國人民大學的榮譽教授稱號。1994~1997年,他擔任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執行副總裁和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經濟學家。2006年9月~2008年8月,他擔任聯邦儲備局執行委員。
米什金教授的研究集中在貨幣政策及其對金融市場和總體經濟的影響方面。他出版了20多部專著,包括《貨幣、銀行與金融市場經濟學》(第10版)(培生,2013),《金融市場與機構》(第8版)(培生,2015),《貨幣政策策略》(MIT出版社,2007),《下一個全球化大時代:劣勢國家如何利用其金融體系致富》(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06),《通貨膨脹目標:來自國際實踐的教訓》(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99),《貨幣、利息與通貨膨脹》(Edward Elgar,1993),以及《宏觀經濟計量學的理性預期方法:檢驗政策無效性和有效市場模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83)。此外,他還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Econometrica、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Journal of Finance、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以及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等期刊發表200論文余篇。
米什金教授是《美國經濟評論》雜志的編委會成員,擔任過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和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的副主編。他還擔任過紐約聯邦儲備銀行Economic Policy Review雜志的主編。他現在是5個學術期刊的副主編(編委會成員),包括International Finance、Finance India、Review of Development Finance、Borsa International Review和Emerging Markets、Finance and Trade。他曾是美國聯邦儲備局、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世界許多國家中央銀行的顧問。他還擔任過韓國金融監管機構國際咨詢委員會成員、韓國銀行貨幣與經濟研究所顧問。米什金教授曾任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銀行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還曾就職于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經濟顧問團并擔任學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