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多年來,隨著社會的巨大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家庭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家庭的結構、功能,以及家庭生活管理的目標、原則和資源方面呈現出的新特點,對家政服務提出了許多新要求。
首先,家庭結構的變化對家政服務提出了個性化要求。隨著家庭經濟收入的提高、住房條件的改善、人口流動性的增加,以及人們獨立意識與個性意識的增強,幾代同堂的大家庭越來越少,小家庭越來越多。像過去那樣,依靠大家庭的家庭成員互相照應、共同分擔家務則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許多家庭開始借助社會資源,運用商業性服務幫助料理家庭事務。家政服務行業應運而生,從各個方面為家庭提供服務。家庭結構也日趨多元化,除了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老人獨居的空巢家庭、單親家庭、重組家庭、以及父母在外地工作由祖父母照看孫子女的隔代家庭等家庭形式也屢見不鮮。不同家庭結構的家庭在生活方式上必然有很多差異,因此對家政服務的要求也十分個性化。
比如,有幼兒的家庭需要的是兒童照看服務,有年邁老人的家庭需要的是老人看護服務。而且,同樣是兒童照看和老人看護,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不同健康狀況的老人對服務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因而對服務人員的技能要求也就不同。除了一般家庭需要的基本家政服務以外,富裕家庭還對高端家政服務提出了要求,這些要求包括:家庭理財、法律服務、換房服務、鮮花禮儀、車庫管理等。
其次,家庭功能的變化,對家政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功能一般包括生育功能、教育功能、生產功能、消費功能、精神愉悅功能。現代家庭生活越來越強調消費、教育、保健、休閑等功能,也就是越來越多地使用商品化服務,越來越注重子女教育和自身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家庭成員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例如,老人不僅要求家政服務員耐心可靠,更希望他們懂一些醫學常識和護理技能;年輕父母希望家政服務員不僅會照顧孩子吃飯睡覺,還要懂得如何與孩子游戲,幫助培養孩子的智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有些不能自理的病人希望由同性別的服務員幫助照料,以免害羞和尷尬。家政服務員如果不具備一些家政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就很難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幫助家庭發揮其積極的功能。
再次,家庭生活管理目標、原則和資源的變化,促使人們對家政服務進一前言Ⅴ步提出了健康、科學和高效的要求。現代家庭生活節奏加快,人們格外重視時間的合理安排和家庭事務的高效管理。同時,隨著經濟收入的增加,人們越來越不滿足于簡單的應付,而是更注重健康、環保、休閑。一日三餐不僅要求豐盛,更需要營養均衡、口味適宜。環境不僅需要打掃整潔,更需要布置裝飾優雅、家具保養得當。完成家務不僅要靠雙手,還需要懂得正確使用各種工具、電器及化學產品。因此,現代家庭對家政服務進一步提出了健康、科學和高效的要求。廣大家庭對家政服務的高要求,不斷促使家政服務行業和家政服務從業者進一步在經營上和素質上提高和完善。
家政服務業作為服務業中一個規模較大并極具發展潛力的重要領域,正處于發展的黃金時期。家政服務業具有就業容量大、就業領域寬、用工靈活的特點,是促進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等群體就業和再就業的重要載體,是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當前,家庭對家政服務消費的需求遠遠沒有得到滿足。適銷服務短缺和信息流動不暢導致用戶對服務不熟悉,對服務人員或服務質量缺乏信任感。很多家庭的現實需求處于抑制狀態,潛在需求也無法向現實需求轉化。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專業化人才缺乏,無法提供個性化、高質量的服務。
家政服務業只有向精細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和繁榮。家政服務業一方面需要在廣度上拓展業務范圍,滿足廣大家庭各種不同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在深度上延伸,提高服務的專業化程度,提升服務的水準。
只有這樣,無數家庭的各種潛在需求才可能向現實需求轉化,家政服務的市場和行業發展空間才能充分打開。
家政服務業人才培養應向專業化方向發展。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家政服務行業的專業化程度,提升家政服務的總體水平,滿足社會的需求,而且能為家政服務從業者的職業發展建立專業基礎,拓展事業前景,滿足個人發展的需要。
專業的、高層次的服務更容易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職業的社會地位提高有助于提高從業者的積極性和持久性,確保家政服務業人才隊伍的穩定性。
鑒于以上考慮,江蘇省家政學會組織行業專家學者根據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新制定的《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家政服務員》(以下簡稱《標準》)編寫了家政服務員培訓教材。本書嚴格按照《標準》中的理論知識要求、技能要求及崗位培訓需要編寫。《家政服務員(技師)》的主要內容包括:家政服務員職業概論、料理家宴、家政管理、美化家居、家教輔助、培訓指導與管理。
本書附有大量的知識要求試題和技能要求試題,以便于機構培訓、考核和讀者自測自查。本書主要用于職業技能鑒定培訓,也可作為讀者考前復習用書。
本書的編寫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五章由朱運致編寫;第二章由唐建華編家政服務員(技師)Ⅵ寫;第三章、第六章由夏愛蘭、夏寧、卞小梅編寫;第四章由杜培明編寫。
全書由錢煥琦制定編寫綱要,統改定稿,熊筱燕參與策劃和組織,王波、蔡麗婭、王哲、沈奕潔、董曉云、耿莉、祁敏參與了部分工作。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借鑒和吸收了國內外學術界的有關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謹致謝忱。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錯誤和不足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錢煥琦,現為江蘇省家政學會會長、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學院教授,2005-2012年任金陵女子學院院長。現任吳貽芳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教育倫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江蘇省婦女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理事、江蘇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長期從事倫理學、教育倫理學、青年思想品德與心理健康教育、女性教育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