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東濱主編的《脊柱內固定學(精)》內容提要:本書介紹了脊柱外科發展史以及脊柱生物力學、臨床解剖、材料學的基礎知識,概述了脊柱植人物的基本結構和設計,具體敘述了各部位脊柱內固定技術。在內容組織上,重視技術發展的歷史脈絡,先概要介紹有關內固定技術的發展狀況以及主要類型,重點介紹目前臨床上較為廣泛開展的內固定術式,側重有關臨床解剖學、生物力學的研究成果,簡要介紹內同定術式的手術操作和臨床療效,重視相關并發癥的總結,并對最新出現的一些創新術式做了介紹,使讀者有所思、有所悟。
《脊柱內固定學(精)》適合脊柱外科醫師、研究生及從事相關研發工作人員閱讀。
瞿東濱主編的《脊柱內固定學(精)》內容介紹:本書先概要介紹有關內固定技術的發展狀況以及主要類型,重點介紹目前在臨床上較為廣泛開展的內固定術式,側重有關,臨床解剖學、生物力學的研究成果,簡要介紹內固定術式的手術操作和臨床療效,重視相關并發癥的總結。
瞿東濱,族名則科,字理甲,松陽瞿氏閩倉前支二十一世孫。1966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馬鼻鎮村前村。
幼時贏弱,求學不已。1978年考入連江第四中學初中部;1981年考入連江第一中學高中部;1983年高考進入第一軍醫大學軍醫系學習并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1988年獲醫學學士學位;1992年攻讀第一軍醫大學南方醫院骨外科學碩士學位,1995年獲醫學碩士學位;1996年攻讀第一軍醫大學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專業博士學位,師從著名臨床解剖學家鐘世鎮教授,1999年獲醫學博士學位。曾赴德國國防軍醫院、日本杏林大學等短期研修。
歷任號稱“中國導彈第一旅”的第二炮兵802旅衛生隊軍醫,j3基地醫院外科醫師,第一軍醫大學南方醫院脊柱骨病外科主治醫師、講師,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現任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脊柱骨科主任醫師,專業方向:脊柱外科。曾授予中尉、上尉、少校軍銜,1999年轉文職干部,2()()4年8月退出現役。2011年12月奉命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家醫療隊赴加納共和國首都阿克拉市克里布教學醫院執行援非任務。
擔任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損傷專業委員會脊柱結核病學組委員,廣東省醫學會脊柱外科分會委員,《中國脊柱脊髓雜志》、《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中國骨與關節雜志》編委等。
第一章 脊柱外科發展史料
第一節脊柱外科的起源
第二節脊柱疾病認識史
一、相關科學發展
二、對脊柱疾病的認識
第三節 脊柱外科手術史
一、減壓術
二、融合術
三、內固定術
四、微創手術
第二章 中國脊柱外科發展史
第一節 中國脊柱醫學發展史
一、中醫學關于脊柱解剖生理的認識
二、正骨科的建立
三、中國脊柱正骨的起源和發展
第二節 中國現代脊柱外科的發展
一、西方醫學骨科在中國的發展
二、中國現代脊柱外科奠基人——方先之
三、中國脊柱外科近三十年來發展
第三章 脊柱外科臨床解剖學及研究方法
第四章 脊柱生物力學概論
第五章 脊椎的結構與性能
第六章 脊柱植入物的材料學
第七章 脊柱植入物的基本結構與設計
第八章 脊柱植入物的生物力學評價
第九章 脊柱手術入路的臨床解剖
第十章 枕頸內固定術
第十一章 寰樞椎前路內固定術
第十二章 寰樞椎后路內固定術
第十三章 下頸椎前路內固定術
第十四章 下頸椎后路內固定術
第十五章 頸椎管擴大椎板成形術
第十六章 頸胸交界區內固定術
第十七章 胸腰椎前路內固定術
第十八章 胸腰椎后路內固定術
第十九章 腰骶內固定術
第二十章 脊柱骨盆固定術
第二十一章 椎體間重建技術
第二十二章 鄰近節段退變與鄰近節段病
第二十三章 經皮骨水泥成形術
第二十四章 脊柱動力穩定技術
第二十五章 腰椎棘突間固定技術
第二十六章 腰人工椎間盤置換術
第二十七章 頸人工椎間盤置換術
第二十八章 人工腰椎間盤髓核置換術
第二十九章 計算機輔助脊柱外科
第三十章 脊柱內固定術后康復
剖刀和卡尺測量為技術特征的人體解剖學研究面臨著往何處發展的問題。以鐘世鎮為代表的一批解剖學工作者建立了以解決臨床發展需要為主的、結合新技術方法的現代臨床解剖學研究體系,1983年創辦了《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1985年后由鐘世鎮為總主編、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臨床解剖學叢書》逐漸面世,標志著在我國古老的人體解剖學領域中,出現了一個新的分支學科一一臨床解剖學。解剖學的發展歷史是與醫學發展史同步的,解剖學從來就與臨床醫學有緊密的關系。只不過傳統的解剖學研究,更偏重于單純形成結構的描述,更注重了解人體結構的奧秘。而現代臨床解剖學,則是專門研究臨床醫學發展中涉及形態學的關鍵性問題。
作為現代臨床解剖學的奠基人,鐘世鎮對我國脊柱外科相關臨床解剖學的研究和發展也做出了卓越貢獻。在20世紀80年代其主編出版的《臨床解剖學叢書》中,就有脊柱分冊,內容主要涉及有關解剖學測量以及脊柱外科手術相關臨床解剖,2000年其擔任總主編的《現代臨床解剖學叢書》出版,有關脊柱外科臨床解剖學的內容在《骨科臨床解剖學》一卷中。隨著脊柱外科的飛速發展,由此相適應,在2008年出版的《鐘世鎮現代臨床解剖學全集》中,《脊柱外科臨床解剖學》單列出版。
鐘世鎮(1925-)(圖3-1-6),男,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廣東省五華縣人,1925年9月24日生。著名臨床解剖學家,現代臨床解剖學的主要奠基人。1952年畢業于廣東中山大學醫學院,曾任廣東省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生物力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南方醫科大學(原第一軍醫大學)臨床解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解剖學會名譽理事長等。其主要學術創新貢獻是:①建立了以解決臨床外科發展需要為主的應用解剖學研究體系。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古老而經典的學科。鐘世鎮院士將這門古老的學科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與時俱進、創新發展,于1983年建立了以解決臨床外科醫學發展需要為主,應用新技術、方法的臨床解剖學研究體系,使得在人體解剖學領域,在我國誕生了第一個新的分支學科一一現代臨床解剖學。②在顯微外科應用解剖學領域,有系列的研究成果,為我國顯微外科長期躋身于國際先進學術行列,提供了基礎理論依據。他提出的“皮辦共區血管類型”、“組織辦設計解剖學基礎”和“神經干結構特點與術式關系”等帶規律性的理論,已被國內外顯微外科界廣泛采用,成為顯微外科手術操作的經典指導原則。他有許多構思新穎的應用解剖學設計,為臨床術式創新提供了形態學依據。③生物力學是生命科學與工程科學兩者交匯點上的新興學科,他在解剖學領域中,開拓了理工醫相結合的生物力學研究工作,創建丁全軍和廣東省“醫學生物力學重點實驗室”,運用力學的技術、方法和理論去研究人體的結構和功能,在撞擊性損傷研究、人體材料測試、有限元模擬仿真、激光自由成型建模等方面,配合臨床醫學,做了許多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有實用價值和理論意義的新成果。④他在人體管道鑄型方法和設計研究上,帶領出一支優秀的技術隊伍,建成了一座享譽國際的“南方醫科大學人體標本陳列館”。⑤鐘世鎮等研究了斷層影像解剖學,選準了影像新技術表達形式與人體結構分析判別的結合點,開辟了與臨床密切相關的研究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