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厘清了中國戲劇的歷史發展源流,描繪了中國戲劇遍及城鄉舞臺的昔日繁華。深入淺出地向讀者介紹了專屬中國戲劇的臉譜、行當、程式化表演和各種炫目絕技。作者現身說法,講到了中國戲劇和生活的有機聯系,講到了中國戲劇和文學的互動關系。還談到了中國戲劇的現狀、所面臨的挑戰,并且給中國戲劇提出了若干有益的建議。
本書采用神話—儀式學基本理論框架,綜合運用音樂學、人類學、語言學、歷史學等多學科方法,在綜合分析古代絲綢之路的考古文獻及傳統習俗材料的基礎上,沿著神話—偶儀—樂器—戲曲的路線討論了戲曲文化觀念的發生,依據腳色—敘事—曲牌—文本的線索討論了戲曲諸因素的形成,因循唱(念)—腔—樂的思路討論了戲曲形態的蛻變,多視角、多維度全景式地將戲曲發生、形成與蛻變的全過程還原到歷史的語境中。總體上,本書視野開闊、材料豐富、觀點新穎,為中國戲曲史、戲曲音樂史的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
本書收錄我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的有關戲曲的散文、隨筆等,分為對中國京劇藝術的一般性介紹和梅蘭芳個人的舞臺表演經驗、老藝術家們的人物小傳和表演評論、對不同劇種和劇目的點評三個部分,并配有梅蘭芳劇照等相關插頁。從中讀者可以增進對戲曲藝術,包括京劇、昆曲、梆子等不同劇種的認識,感受到老藝術家們對戲曲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熱愛,體會到中國傳統戲曲的魅力所在。
20世紀初一批俄羅斯象征主義作家針對本國戲劇發展方向提出了一種新的戲劇認知。相較于西歐象征主義思潮,俄羅斯象征主義傾向于戲劇應積極地介入和改造生活,主張在戲劇藝術里以象征主義美學尺度構建新世界,打破二者取其一的二元對立模式,融合可見的外在第一現實與可知的內在第二現實。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討論俄羅斯象征主義戲劇的內涵,考察象征主義戲劇的思想淵源及其在理論建構和文本創作層面的探索,帶領讀者走進俄羅斯象征主義戲劇的藝術世界。下編論述俄羅斯象征主義戲劇的外延,即影響和當代價值,旨在引導讀者跳出象征主義
本書深入研究了齊魯文化與音樂劇這一跨領域交匯的核心主題。書中由淺入深地探討了齊魯文化的歷史背景、特點和藝術形式以及如何將這一豐富的文化遺產融入現代音樂劇的創作與演出中。
本書作者將50余載從事曲藝演出、創作、編輯、理論研究、活動組織等經歷,視之為與曲藝有難解難分的“不解之緣”。因為其藝術觀念來自其藝術的具體實踐,而表達、語言受中國文化優秀傳統的影響,不僅生動鮮活,且不失雋永的哲思與味道。因為是作者持之以恒、筆耕不輟的心血結晶,故而許多皆是對曲藝藝術規律獨有發現的深刻思考與梳理,如《曲藝傳統的“四梁八柱”》《上醫治未病》《“收徒拜師”熱鬧下的冷思考》等多篇文章,發表后皆受到業內與讀者的普遍好評,被評價為“清醒發現與適時思考的有機平衡”。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音樂空間、鋼琴擷海、戲劇影視、舞蹈視界、教育探索、鄂南文化、新作推薦。具體內容包括:中國紅色音樂文化的發展流變;武漢城市音樂文化建設中的三條文脈;“浪漫的游者”戈特沙爾克之南美時期《嘲笑》作品淺析等。
本書為戲劇學學術研究圖書,著重探討當前國內戲劇研究動態、前沿理論問題、古今中外重要戲劇現象和問題,有戲劇創作與批評、古今劇史新論、中國現當代戲劇、外國戲劇、學術史思辨等欄目,收入的論文從文獻史料和作品文本入手,結合不同時代背景,在細致梳理、深入分析的基礎上,解讀作家作品,研究作品的形成過程,探討傳統戲劇與現代話劇的分離,剖析戲劇理論、戲劇觀念、戲劇美學的內涵及其演變,揭示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戲劇文化和戲劇精神。本書作者均為專業領域的研究者,文章論述嚴謹,邏輯清晰,觀點鮮明,論題和研究方法富
近代戲曲改良運動既是近代戲曲自身發展的需求,包含先進知識分子啟蒙新民思潮的因素,更是西方戲劇文學觀念沖擊的結果。近代戲曲改良運動加速了劇作家、演員、觀眾、評論家及戲曲經營者關系的現代轉型。啟蒙救亡語境中戲曲的自覺與他覺,改良戲曲案頭與場上的不同視域,戲曲與話劇關于寫意和寫實因素的滲透交融,以及傳媒話語權力對戲曲改良運動的影響,成為審視近代戲曲改良運動的幾個重要層面。
本書是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阿蘭·巴迪歐關于戲劇的評論集,是以片段化的寫作形式構建的思想絮語,一部吸收當代戲劇哲思的“狂想曲”。作者從哲學的角度,探討了現當代戲劇在多方面的轉變及其思想根源,并試圖追問和回答以下問題:我們是否切實取得了真正屬于戲劇方面的收獲?戲劇藝術肉眼可見的改變,看起來完美無比,莫非只是我們用來躲避迷惘的手段而已?在華麗舞臺以及過分講究的裝飾背景下隱藏的,是不是對迷惘本身的一種肯定?無論怎樣,這些都是一部新的《狂想曲》應當試圖去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