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考慮中國近代史學相關言說的用語習慣,本書所用“古史”一詞,泛指秦統一六國前的中國歷史。但是,本書并非對“古史”諸問題進行專門研究,而是從20世紀出版或發表的中國歷史撰述中考察學者對“古史”是如何“敘述”的。各章安排,以中國“古史”建構的具體“問題”(如分期與斷限、“古史”撰述對神話傳說材料的“處置”方式、考古學的發展與歷史撰述中的“古史”建構等)為導向進行論述。具體“問題”之中,則基本上以“時間”為線索加以展開,力求橫向研究與縱向探討相互結合起來。系統梳理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對“古
本書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首先,集中闡釋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和民族特色,包括修史制度、歷史哲學、實錄精神、史書體裁、文史結合、名山事業等,并結合具體的史著展開論述;其次,發掘傳統史學中孕育的近代元素,考察其在中國史學近代化過程中所發揮的銜接作用,如公羊歷史哲學與進化史觀的傳播、民本思想與史學致用功能的現代化等,進而總結近現代新史家對史學優良傳統的繼承和弘揚;最后,論述中國史學的海外傳播及其回響,從演進路徑、編纂理論、編纂方法等層面對中西方史學展開對比研究,得出歷史編纂是中國史學最為優長和最具
批判性是馬克思意識形態教育思想的本質屬性,構成了馬克思意識形態教育思想的生成依據和本質范疇。回歸馬克思關于意識形態教育相關論述的考察,有助于從理論源頭提供更有說服力的邏輯論證和歷史證明。在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中,馬克思意識形態教育思想的批判本性得以徹底顯現,準確無誤地廓清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盡管馬克思沒有直接表述過意識形態教育這個概念,然而他所提出的諸多經典論斷都蘊含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所依據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揭示和彰顯馬克思意識形態教育的批判本性,這對當下我們開展意
本書為文史札記,共一冊十章。內容為歷史名人佚事及趣聞、歷史上典章制度之變遷、古代宮廷及民間風俗、古代名人琴棋書畫及辭章佚事等。對諸多今人熟諳的歷史人物以野史筆記所載證之于正史的方法,還原其真實而鮮活的身形。對今人尊崇或貶抑的的歷史名人以介紹其生活瑣事的方法而求達到宣揚正能量的目的。對一些歷史名人的大事件根據野史資料予以求證史實。本書作者種道群,國學功底深厚,其在本書對歷史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重要事件、文史典籍的研究,對廣大讀者了解歷史,把握真相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本書檢視后現代史學之來歷、理論、觀點、進程與方法,以及對史學研究的沖擊,進而研討與后史相關的歷史求真、歷史敘事、新的文化史等一系列議題。雖后現代風潮對現代史學基本概念沖擊巨大,然目的主要在理解此一風潮的性質,及其對史學的影響,在破壞現代史學之余是否尚有助于新一波史學的建設。更有進者,追隨現代西方史學的華人史學界,是否能在后史啟示之下,重新思考被西方現代史學所取代的中國傳統史學,認真檢討其優劣短長,或也有助于中國史學的建設;對環球史的趨向作以展望,期盼中國史在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本書稿是安徽師范大學發展與規劃辦公室李運明副教授一生教學與研究成果匯編。本書主要由學術性文章、普及性文章兩部分組成,包括《試論查理帝國瓦解的原因》《大化革新與日本歷史的曲折》《哥倫布的冒險與開拓精神》《史學的經濟功能和其他功能》等。其中有些學術論文發表于《歷史研究》《史學月刊》等歷史學核心學術刊物上,在學術界影響較大;其中有些知識性文章在國內廣為傳播。作者以史料為基礎,以求真、求實的治學態度,認真撰寫每一篇文章,本書無論是在學術研究上,還是在知識性普及上都有較高的出版價值。
戰爭是影響人類歷史發展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代中國的歷史命運與戰爭緊密相連,戰爭不僅影響了近代中國的走向,并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變革。近年來,隨著史料范圍的拓展和新史料的不斷發現,極大促進了戰爭史研究的深入和細化,在研究視角、研究方法及史料運用上都呈現出新的特點。2020年9月16—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與杭州師范大學浙江省民國浙江史研究中心共同舉辦“戰爭·變革·史料學術研討會”,就近代戰爭的發生、發展、變化、性質,戰爭對中國近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
本書為李良玉教授相關課程的講稿匯編,是其在史學理論和史料研究領域多年耕耘的成果集合。本書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史料學的內容詳解和研究史料的方法介紹,二是史學論文寫作的基本規范及李良玉教授對學生的答疑,三是李良玉教授在當代史研究領域的一些方法論突破。本書主要收集相關課程講稿30余篇,從多個角度展示了李良玉教授在史學理論和史料研究方面的多年探索與成果,對于推動相關研究進步具有積極意義,現匯編成集,具有一定的出版價值。
藝術在以往的歷史社會學中是較少開掘的議題,本期《歷史與變革》試圖搭建一場臨時的交流,并形成了兩組研究議程:“歷史中的藝術”,即歷史的結構與制度因素變遷,關鍵時刻的巨變,如何形塑了藝術的風格、形式,以及“藝術世界”中的行動者;“藝術的歷史”,即藝術本身的危機和變革,及其實踐所搭建的網絡和社會聯結,又如何改變了歷史與當下情境中人的觀念與行動,甚至物質世界本身。
短短幾年前,西方公共輿論大概還相信,社會正在進步:民主和市場經濟在全球范圍取得重大進步,實現自由和解放,社會崇尚知識,生活方式多元化……這一切似乎都成了未來世界的準則。然而,最晚到了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的時候,人們就不無痛苦地認識到,伴隨這些進步的,還有幻想。 事實上,直到現在,社會的轉型才逐漸清晰起來:原有的“工業化的現代”已被一種“晚現代”所取代,此中充斥著新的力量極化和新的矛盾——進步和困窘相伴相隨。安德雷亞斯·萊克維茨直切當前社會最核心的結構特征:新的社會階層,后工業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