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系統工程已逐漸轉向基于模型的方法,即通過模型來描述系統的結構和行為,而不僅僅是依賴傳統的文檔。國際系統工程協會創建了諸如系統建模語言(SysML)等標準,使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MBSE)成為復雜系統設計和管理的強大工具。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深入,MBSE技術已經成為復雜裝備系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力和關鍵業務抓手。本書從理論與軟件實踐兩個方面展現基于MBSE的復雜裝備系統設計場景。理論部分闡述復雜系統設計的建模、仿真、優化、管理等方法,實踐部分結合自主知識產權的系統工程軟件(蘊象軟件)介紹工程
系統工程具有典型的跨學科交叉特征,其研究橫跨多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在多個學科蓬勃發展。本書從系統工程共性基礎理論、網絡信息系統工程、制造系統工程、航空航天航海系統工程、能源與資源系統工程、交通物流系統工程、經濟社會與服務系統工程、生命健康與醫療信息系統工程、軍事系統工程等主要研究領域中總結我國系統工程學科的發展歷程,梳理發展現狀,探討系統工程學科的未來發展方向,旨在明確未來一個時期促進我國系統工程學科研究及學科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路和保障措施。
本書系統地研究了多態系統中的性能共享機制,較為完整地解決了現有基于性能共享的多態系統可靠性建模問題,對具有性能共享特征的多態系統的可靠性分析評價與優化設計具有指導意義。本書首先介紹了多態系統中不同的性能共享機制,然后研究了性能共享機制在不同系統結構的可靠性建模,最后分析了性能共享機制在電網系統、計算機系統等領域的應用。
克萊頓教授在本書中強調突現被作為理解科學、意識和宗教的一種新范式。他回顧了突現概念的發展歷史和當前定義,評價了自然世界的突現現象及其對于哲學的重要意義。復雜性突現的現象需要的是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中不可還原層次上的解釋。這種突現模式既不是對于大腦狀態的還原,也不是對于心理實體或靈魂的證明,而是向我們介紹一種關于意識問題的新路徑。當然,這種突現模式也支持了對心智的常識性理解,思想和意圖確實會產生因果影響,即使意識是大腦的突現屬性,并且仍然依賴于大腦。
本書以保密通信為背景,闡述了不確定混沌系統網絡同步控制的關鍵問題,系統介紹了不確定混沌系統的基本概念、穩定性理論、同步控制技術及仿真實驗,為讀者提供混沌同步控制器設計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技巧。主要內容包括不確定五階憶阻混沌電路系統的自適應修整函數投影同步、不確定混沌系統帶有指定衰減度的自適應有限時間同步、基于多個不確定混沌系統的有限時間自適應廣義復合同步、基于切換型事件觸發機制的異構混沌系統網絡同步以及基于組合型事件觸發機制的非線性不確定分數階混沌系統自適應網絡同步。
本書全面且深入的研究盲系統辨識問題,通過利用系統模型的結構特性,提供確定性辨識解決方案,以揭示相關數值計算的基本代數性質。基于子空間的辨識方法是處理傳統盲辨識問題和經典狀態空間辨識問題的一種常用方法,它將被廣泛應用和推廣,以解決若干具有挑戰性的結構化系統盲辨識問題。從最優化的角度看,子空間辨識技術可以看作是求解低秩矩陣分解或低秩極小化問題的方法,但它不能處理具有結構約束的動態系統的盲辨識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一種差分凸規劃方法,該方法比傳統的基于梯度的優化方法能得到更可靠的辨識結果
在人類社會的歷史軌跡上,全球變暖、新冠疫情、糧食危機和地區沖突等事件頻繁發生,它們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深層次的聯系。不可思議的是,森林火災與流行病、民粹主義與尋找食物的魚類之間,可能存在著一種潛在的關聯。這些現象都指向了一個核心事實:我們生活在一個錯綜復雜、萬物相互聯系的世界中。這種復雜性正是復雜科學存在的根本原因。
在這個互聯互通的世界里,網絡化思維、整體觀和大局觀成為解讀復雜現象的關鍵。流行病、氣候危機和生態系統的動蕩,這些看似獨立的問題實際上是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復雜性科
本書介紹了灰色預測方法的建模機理、模型體系及實際應用,是作者近年來關于灰色預測模型研究成果的系統總結,反映了灰色預測研究和應用的前沿動態。全書核心內容共分9章,第1章緒論,系統總結了灰色預測模型的前沿研究進展;第2章灰色預測模型機理解析,深入剖析了灰色預測模型的累加生成算子、模型結構及參數求解等內容;針對具有線性結構特征的灰色預測模型,第3~6章分別研究了連續時間灰色內生模型、離散時間灰色內生模型、連續時間灰色外生模型、離散時間灰色外生模型;第7章研究了非線性灰色預測模型;第8章研究了基于區間灰
本書較全面地介紹計算多體動力學理論,以及MBDyn的使用方法和應用場景。全書共9章。第1章概述,第2章介紹多剛體系統動力學建模,第3、4章介紹小變形和大變形柔性體動力學建模,第5章介紹接觸碰撞動力學,第6章介紹多體系統動力學的數值求解,第7、8章介紹MBDyn的使用方法,第9章介紹MBDyn的場景應用。
本書詳細介紹了大語言模型和多模態大模型的發展歷史、技術原理和亮點、主要的開源框架、配套工具、部署細則和實戰案例。為了讓讀者更好地進行大模型的應用實戰,本書還詳細介紹了使用大模型為商業賦能的3個應用案例。期望本書能夠幫助讀者打開通往大模型尤其是多模態大模型的學習、實戰和商業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