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4月2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建構中國自主的哲學知識體系”主題,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等學科為基礎,協同科學技術哲學、邏輯學、美學、政治哲學、管理哲學等學科集體攻關,深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研究,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基于不斷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回應社會發展、實踐探索、歷史前進對當
本書匯集了徐葆耕先生研究現代學術史的成果。關于清華學派的研究,徐先生著有《釋古與清華學派》一書,收錄其20世紀八九十年代撰寫的專題文章,展現出過人的學術敏銳。關于瑞恰慈的研究,徐先生編為《瑞恰慈:科學與詩》一書,這是一部廣泛搜羅文獻、內容相當豐富的學術史專題文獻史料集,顯示出不尚空談、踏實探究、用文獻說話的學術旨趣。此次將兩書合為《重識古典——釋古與清華學派》再版,供學界參考。
21世紀是全球化語境下中國國家建構和社會文化發生重要轉型的時期,如何敘述中國成為關鍵議題。《重述中國:文明自覺與21世紀思想文化研究》闡釋和分析21世紀轉型期的中國思想文化,探討對象包括知識界的主要思潮、人文學科的代表性研究者及其主要成果思路、影視等大眾文化中的主要現象。寫法兼有思想文化評論和歷史研究的特點,以文明為基本分析框架,對20-21世紀之交以來20余年間正在發生和進行中的思想文化實踐進行觀察,同時融入作者的評價和判斷,以學術研究的方式展開探討,借此召喚認識和闡釋21世
張茂澤,1965年生,四川廣安市人,歷史學博士,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宣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政治思想史》(第二版)首席專家,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兼任西安周易研究會會長、西安中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陜西省哲學學會副會長、陜西省孔子學會副會長。出版《道論》《中國思想文化十八講》及其修訂版、《中國思想史方法論集》《馬克思恩格斯學說要義》《中國詮釋思想史論》《中國現代學術思想史論集》《孔孟學述》《金岳霖邏輯哲學述評》等著作20余種,發表《論學術批評
本書是對張祥龍哲學思想評述的文集。 張祥龍是我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在現象學和中國哲學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對現象學的研究極富新見,在漢語學界乃至國際現象學界都卓然自立。他在比較哲學研究領域進行了卓越的探索,為深化哲學理解和各文明哲學之間對話,帶來了諸多啟發,開創了包括印度哲學在內的東西方哲學比較的新思路。他同時也是一位當代視野下認同儒家文化的思想者、儒家傳統價值的踐行者。他通過現象學等西方哲學視角,展開對儒學的解讀和闡釋,在當代學林獨樹一幟,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成為儒學思想當代建構的重要代表人
本書以“心物關系”為切入點, 先將牟宗三思想中蘊含的三種心物關系結構--“橫攝”“縱貫”“圓具”--透過兩層存有論體系梳理出來, 并將“橫-縱-圓”三種意象圖式作為理解其思想的三個基本范式, 又通過聚焦感知對于心物雙方的優先地位, 提出了“感知塑認知”、感知與思想“異質而同構”的觀點和透過感官隱喻中感知結構的剖析展示思維深層結構的方法, 從而將三種心物關系結構回溯到“視-聽-味”三種感知結構中。
本書通過對1930年代梁漱溟鄉村建設的思考、主張、規劃、實踐的全面考察,揭示了其思想淵源與轉變邏輯,認為梁氏由鄉建理論及實踐而開創了一種新的政治哲學,即現代儒家激進主義。本書既可深化對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的了解,又有助于強化我們對1949年前的新儒學及傳統社會特性的認識,既具學理性,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本書由以下四個部分內容組成:(1)孫伯鍨先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思想;(2)孫伯鍨先生的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研究;(3)孫伯鍨先生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思想研究;(4)孫伯鍨先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研究。孫伯鍨先生是中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重點學科的奠基者。此論文集從當代學術前沿發展的角度深刻梳理了孫伯鍨先生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做出的學術貢獻,深刻總結了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領域做出的學術成就。
本書是哲學家金岳霖晚年親自撰寫的一部回憶錄,是顛覆世人印象的人生傳奇之作。金先生一眼望去便是哲學家,他“渾身散發著哲學家的味道”,然而他的內在卻流淌著名士風流,一生籠罩在傳奇中。它回憶了自己在人生、情趣、交友三方面的經歷,徹底顛覆了這位哲學家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還原了他真實的人生-----一位游離于學問之外忘情于山水之間卻成就了一番大業的人。它敘述了自己學術及學術之外的生活細節,以小見大,以情感人,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生活中的大師級學者的人格與情趣。本書情趣盎然,可讀性極強,吸引力很大。讀者如沐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