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利用簡牘、官修史書、文臣奏議和詩歌等豐富史料,著重探討了先秦至清代歷史中文化與軍事的關系,以及文人文化如何塑造了軍事機構、軍事理論和戰爭文化。關注中國古代史不同領域的學者重新檢視了軍事與法律、政府、史學編纂、藝術、哲學、文學和政治的關系,并將軍事文化和文人文化放在一起進行研究,展現了長時段歷史中兩者的互動。一幅中國古代戰爭與社會的畫卷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
從唐代以來, 政府利用地方民間組織的武裝力量守城防盜, 是為“團練”。晚清時期, 面對內憂外患和八旗、綠營軍戰力羸弱的現實, 清政府不得不鼓勵地方“辦團練”以守土保疆、維系統治。一時間, “團練運動”如火如荼, 辦團練者既有籍籍無名的鄉土士紳, 也有江忠源、胡林翼這樣的地方官員, 孫鏘鳴、呂賢基這樣的在籍縉紳, 更出現了曾國藩、李鴻章這樣依靠辦團練一步步崛起的股肱之臣。在國家權力與地方勢力、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的博弈場中, 團練運動以其獨特的歷史軌跡, 改變了地方政治社會結構, 改變了地
衛所制度是中國最早建立的御海體系,也是明朝最主要的軍事制度,上自京師,下至諸郡縣。蒲壯千戶所位于浙江省蒼南縣,自明洪武十七年設立以來,已有640余年歷史,在中國海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現轄區內保存有各類明代軍事設施20多處。 本書通過對歷史文獻的梳理,結合實地勘察調研,以蒲壯所海防遺產實物為對象,從制度、時代背景、功能要求和空間布局等方面入手,分門別類地對所城、寨、巡檢司、臺、關隘、烽堠等進行了詳細論述,深入揭示了衛所制這種平時兩套平行管理、戰時統一調度,構筑三道軍事防線,實行管控
本書內容講述:1938年5月26日新四軍軍部進駐安徽省南陵縣土塘村,8月2日遷至涇縣云嶺村。新四軍軍部在土塘期間,確定了新四軍的戰略方針,所屬四個支隊迅速在大江南北實施戰略展開,積極挺進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新四軍軍部第一次召開全軍政治工作、全軍參謀工作會議,首次發布《敵軍工作綱要》;成功創立了江南地區第一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性組織-鎮(江)句(容)丹(陽)金(壇)四縣抗敵總會,為初創江南、皖中抗日根據地奠定基礎,對華中抗日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深入挖掘新四軍軍部在土塘的歷史,
本書全面記述惲代英在黃埔軍校工作擔任政治教官對民主革命問題的宣傳和解答,是研究惲代英思想和中國共產黨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珍貴資料,是研究中國共產黨早期軍隊政治思想工作和中國共產黨在黃埔軍校創建、發展中發揮作用的珍貴資料。
本書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觀點方法,對鄂豫皖邊三年游擊戰爭進行了研究。主要有三個特點:1.拓展鄂豫皖邊三年游擊戰爭的研究范疇,在以游擊戰爭軍事斗爭為研究主線的基礎上,重點關注這一時期黨的建設、統一戰線、民眾動員等問題,加強了對地方游擊隊、便衣隊的研究,更多地關注武裝力量的軍政訓練、組織機制、宣傳后勤等自身建設;2.運用“新革命史”的視角,綜合政治史、軍事史、社會史等多元研究方法,比如研究鄂豫皖邊三年游擊戰爭中黨的領導和建設專題時,作者更加關注在游擊狀況下黨的組織是怎樣建立起來,在
本書是研究東周近衛制度的著作,作者首先評述相關歷史資料,從傳世文獻、出土文獻兩個角度,展示了本書的研究基礎。東周各國關于近衛軍的史料側重不同,作者在厘清史料、勾陳王畿(周)、齊、晉、楚等國的近衛制度的同時,論述上又各有側重。其中,在討論王畿近衛軍時,側重考證其職能、選拔、訓練等;在討論齊國近衛制度時,展示了其軍號、家兵、馬匹等;在討論晉國近衛制度時,展示了其公甲、私兵;在討論楚國近衛制度時,則討論了近衛軍與楚國內亂及對外戰爭。本書結尾,總論了東周近衛軍之教訓與精神。
《三國戰爭與地要天時》是宋杰教授三國戰爭系列中的第三部,書中收錄了有關三國兵爭的九個專題研究,深入探討董卓與關東諸侯戰爭的起因、過程、特點與歷史影響;曹操對天府之國關中的逐步控制、征伐與經營,以及該地在曹魏建國后發揮的重要作用;吳魏逍遙津之戰的背景、規模及魏軍的斬將搴旗戰術,通過孫權遇險反映出來的性格特點;劉備攻取益州的經過與謀略,此后他重返荊州作戰兩次失利的原因;漢末三國的重鎮孱陵與公安,三國戰爭中的險要關塞陰平,有著怎樣重要的戰略作用;漢末三國交戰各方所設置的軍師,天時對三國戰爭有著怎
軍事歷史學家大衛·格拉夫以中國古典文獻和最新的學術成果為基礎,生動敘述了從公元300年西晉解體到900年唐朝覆亡長達六百年的軍事戰爭史,所涉及的戰爭既有政權沖突與更替,也有對外征伐和邊境防衛,更有武裝叛亂及鎮壓行動。他將戰爭置于更廣泛的背景下,深入探討了中國中古時期軍事制度、軍事理念、武器戰術的變革對王朝命運、社會秩序和百姓生活的重大影響:把邊境防御任務委托給定居在帝國邊界的游牧民族,導致了西晉王朝的覆滅;府兵制在北周代北齊、隋征陳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輕騎兵取代重騎兵,讓李世民
本書記錄了對14位老戰士的真實采訪,老戰士入朝作戰的回憶,老戰士回國后的現實生活與人生感悟。書中有電影《上甘嶺》的原型人物戰斗英雄張計發、衛生員吳炯,有電影《長津湖》“冰雕連”藝術原型周全弟,有獨自掩護大部隊轉移的獨膽英雄楊樹柏,有與敵人拼刺刀的戰斗英雄梁萬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