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在新的歷史坐標上,有展望更新,也應有記憶留存和經驗的研究總結。本書全面展現1949202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上海貢獻上海經驗上海智慧上海引領,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生態文明等各方面,亦對上海如何繼續當好排頭兵、先行者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近代蘇州的經濟蛻變和城市轉型,不僅合于中國近代史整體圖景之轍,也押著江南城市體系獨特的韻腳。本書作為一項近代城市研究成果,將城市性與地方性結合,沿著結構史和文化史結合的路徑,從四個視角,在變動中把握蘇州這座江南城市在近代歷史上的流動、吞吐、消納、呼吸,以及演化的脈搏—— 江南的蘇州,在近代江南城市體系從中心地體系主導型向網絡體系主導型轉變的過程中,從中心都會演變為地區城市;行政的蘇州,發展出官治與自治結合、協商與博弈并存的豐富的城市管理樣態;士紳的蘇州,見證了城市精英活躍的身影和他們全
《西域文史》是由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與新疆師范大學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合出的學術論集,本輯發表與西域相關的學術論文18篇,內容涉及考古、語言、歷史、文學、民族、學術史等方面。
《臺北上河圖》分為上下冊,上冊,主體即為不間斷的手繪臺北城市街景變化圖檔,配以1000余條民生新聞,記錄臺北從古至今的種種變遷、事件、政策改變等,新聞大都有圖繪場景一一對應,從各個方面展開,呈現了生動的、富有煙火氣息的城市百態;下冊,繪者葉子以查訪到的老照片為藍本,重新繪制歷史事件或家族圖譜,另有作者邀請近20位親朋好友撰寫各自對臺北的印象,這些親朋好友來自于娛樂、文學、美學、商業等各個領域,讓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臺北這座城市的往時今世。
作者以切身對于一個城市的成
“孔子之嘆”是孔子一生所作的嘆辭,可分為贊嘆、感嘆和惜嘆。這些嘆辭是孔子思想感情的深層次表達,蘊含著豐富的哲理與教育價值。近年來,隨著政府提倡與民間崇尚,學界對孔子思想的研究日漸豐富。然而,從“孔子之嘆”出發,系統探究孔子思想的研究為數尚少。本書以“孔子之嘆”為切入點, 以《論語》為核心文本,將孔子嘆辭按照不同主題分為“為學之嘆”“為政之嘆”“為教之嘆”和“為道之嘆”,提煉并分析了其中的邏輯鏈條、哲學思想和教育意蘊。“為學之嘆”章主要探討了孔子嘆辭中所推崇為學志向、為學典范和為學態度。
本書從城市建筑、歷史文獻、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學科角度對唐長安城進行解讀,圖文并茂,主要敘述記錄唐長安城人居生活的主體—坊,整體結構繼承傳統志書體例而有所創新,主要內容共分為坊名釋義、古今地址對照、歷史考證、坊中詩文等部分。除此之外,在各坊中又選錄了相對應的部分出土或傳世文物和碑刻拓片的圖像,將《舊唐書》《新唐書》中涉及各坊史料進行了全面整理,對歷代長安圖存佚情況進行了梳理與分析。力圖使大眾通過本書對唐長安城有直觀深入的了解,使這座曠世名都更加立體、細致、生動地呈現在大眾面前,以多樣呈現方式填補
本書是蘭州大學2023年度人文社會科學類高水平著作之一。從美學的角度闡發黃河的文化意義。書稿分析了“黃河”既表現為一種文化符號、價值歸宿,又呈現為一種藝術對象、生命意象;精神性的“真”、倫理性的“善”與藝術性的“美”在黃河之水、黃河流域以及黃河文化中獲得了動態的融合;借助哲學、美學的視野與機制研究黃河文化,可使我們更好地把握黃河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本質性與普遍性。書稿在與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齊魯文化等地域性交互中,挖掘黃河文化的“多元”特質;進而分析在與華夏先民的歷史性共生中,黃河文化折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洛陽和濮陽二市均位于黃河流域,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轄區內分布有數量眾多的歷史文化資源,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本書對洛陽和濮陽境內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和舉措,是開展黃河流域歷史文化研究和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的有益探索。
本書為騰訊·大家簽約作家陸波全新歷史文化散文集,分為王朝舊跡市井迷蹤山寺傳奇三輯,探尋北京的歷史遺存,爬梳古都的舊人舊事,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帶領讀者穿行于北京街巷深處,挖掘那些潛埋在城市縫隙和歷史褶皺中的隱秘細節,賦予歷史以生命氣息和人文韻致。
本書為福鼎市沙埕鎮的文史資料,由“海洋聚落”“漁業生計”“疍民記憶”“宗教信仰”“民俗風情”“宗祠史略”“教育醫療”“物產美食”八個板塊的內容組成,全面系統、具體真實,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秉持文史資料“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社會功能,堅持“實事求是、秉筆直書”的宗旨,縱橫交錯、宏纖畢現地展示了沙埕的滄海桑田和時代巨變,填補了一般歷史記載的不足和空白,顯示了獨特而珍貴的史料價值,向人們提供了一幅福鼎市最大漁區集鎮、漁業主產區全景式的歷史文化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