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節氣入手,詳細講解24節氣相關養生知識,按照節氣配伍食療養生藥膳方,介紹藥膳組成食材、制法用法及其功效等。讓讀者了解健康飲食與節氣的關系,體會傳統中醫的養生智慧,教大家如何順應節氣規律來養生,順時而食。本書圖文并茂,易學易懂,適合對中醫養生和藥膳感興趣、想通過食療養生的讀者參考閱讀。
本書選擇50首經典名方,以名家醫案為先導,在分析醫案的基礎上解讀方劑。本書對方劑的解讀注重組方結構和立法之間的關系,注重方劑適應證與方劑結構之間的關系,注重同類處方之間的細微差別,包括類方比較,后附學習啟示、創方者的背景資料等相關知識,幫助讀者深入感悟中醫思維,準確理解方證。
本叢書遴選歷代名醫與脈學相關的名著,共分為《脈經》《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癥因脈治》《脈訣指掌病式圖說》《方氏脈癥正宗》《脈理存真》《賴氏脈案》《脈貫》《脈訣匯辨》《脈經直指》《辨癥玉函脈訣闡微》12個分冊。《脈訣匯辨》為清代李延昰所撰。全書匯輯清初以前歷代脈學之精華,共十卷,包括李氏對于脈學研究的心得、二十八脈、望聞問三診、五運六氣、醫案以及經絡藏象等。全書內容豐富,貼近臨床,為脈學之大成,在中醫脈學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本書參照歷代中醫經典脈學著作,對《脈訣匯辨》原文進行注釋及點
本書稿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書稿中簡稱為慢病)的防治為主體,以筆者的臨診心得體悟為補充,梳理了現代疾病譜中常見的慢性疾病。全書分為上、下2篇,共8章。上篇為常見慢病實踐,內容涵蓋了4大類26種疾病,均選自筆者臨證中療效確切、體悟深刻的疾病醫案,包括完整的臨診記錄、中醫診療與辨治思路分析,部分醫案還配有常用驗方的解讀,幫助讀者對這些疾病的診治有全面且盡可能深入的了解;下篇為常見慢病診療心法,以筆者對各類慢病的防治理念為主要內容,包括對疾病自身的新認知、對診療方法的探索與思考,以及在安全用藥方面
《脈經》是晉·王叔和所撰的脈學經典著作,全書共10卷,97篇,以“類例相從”的方法,對晉以前醫學文獻進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統地總結。卷一、卷二及卷四論脈:卷三論臟腑:卷五載張仲景、扁鵲、華佗等論脈及察聲色:卷六論五臟六腑病證;卷七載張仲景論傷寒:卷八及卷九載張仲景論雜病;卷十為手檢圖。本次整理精選底本及校本,并對疑難處作注解。
本書是楊維杰醫師單穴針刺治療臨床常見病之經驗總結。全書分兩篇,理論篇介紹一針療法的理論基礎,臨床篇以病為綱,介紹了內科、婦科、男科、五官科、皮膚、外科臨床常見病癥的取穴經驗。
龍江醫派發軔北疆,經漫長歷史變遷和地域文化積淀,孕育出黑龍江流域中醫藥學術思想及防治診療疾病的特色和優勢,涌現出以高仲山、馬驥、韓百靈、張琪四大名醫為首的學驗俱豐的龍江醫派醫家群體。醫話文約意廣,新義頻出,靈機妙緒,卷備甚富,冶學理治驗于一爐,如細雨之潤物無聲;實零金碎玉之擷菁,宛研言之珍言玉鑰。本書輯龍江中醫診余隨筆之醫話,秉”循先哲遺范,垂百世之法”之篤信,斟酌博約,涵納臨證體會、用藥心得、驗方總結、思維靈感、考證糾錯、黑土中醫文化、龍醫掌故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深思慎取,司揣揆理,以
本書從中醫康復學的概念,康復詞考,康復與健康的關系開始論述,闡明了中醫康復學的內涵與外延,及其與中醫臨床各科、中醫養生學、現代康復醫學的關系。進一步厘清了中醫康復學從遠古時期、先秦時期、秦漢魏晉時期、到隋唐時期、宋金元時期、明清時期以及建國后至今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歷程。著重闡述了中醫康復學的功能觀,中醫對功能與健康及疾病關系的認識。中醫康復學的核心理論-整體功能觀的內涵,天人合一及形神合一功能觀的內容。人體不同時期的功能狀態以及人體功能水平變化的影響因素、人體功能水平與疾病的關系等。在實
本書是對江西省國醫名師黃存垣60余年臨證精華進行的系統總結。全書分三部分,臨床辨治經驗部分是黃存垣教授對專病和部分經方的辨治應用經驗總結,臨證醫案部分包含其治療內科及婦科等常見病醫案,醫話雜談部分則主要介紹中醫預防保健心得,對指導臨床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涵蓋阮教授四十多年來診治疾病、臨證用藥、理論研究、科研探索、政策建議等諸多方面的心得體會和真知灼見,講解深入淺出,論述有理有據,讓人觸類啟迪。言及診病方略,書中闡明“六看、六適、六維”之理論,可謂考慮周全、思路縝密,使疾病診治更趨一體。談及方藥運用,書中所載單藥荷葉、單方萊菔葉、六和湯、紫茜寧血湯等用法,皆為臨證驗效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