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官吏集團的角度考察秦國/王朝興亡之原因。具體地說,在考辨秦自商鞅變法以迄王朝滅亡期間相關史實的基礎上,本書力圖糾正長期以來流行的諸如暴政亡秦說、法家亡秦說以及東方政策失敗說之類似是而非的說法,從官吏集團的角度提出關于秦興亡的全新而且更為合理之解釋——在商鞅主持制定系列驅使秦國上下致力于耕戰的法令,讓秦國完成向以法治國的轉變以后,秦國/王朝興于秦法之治下官吏集團之積極效力,亡于秦二世即位以后官吏集團遭受摧殘性打擊以及秦官在大勢已去認知下的紛紛背叛。
五代紛爭,十國擾攘,分合之際,巨變之時。南唐作為十國中的強盛政權,歷烈祖李昪、元宗李璟、后主李煜三世,傳三十九年,一度占有三十五州之地,跨據江淮,虎視中原。這期間,李昪、李璟、李煜、柴榮、趙匡胤、徐溫、宋齊丘、曹彬、韓熙載、馮延巳……各路人馬粉墨登場;楊吳、南唐、后晉、契丹、后周、吳越、南楚、閩、北宋……大小政權交相攻伐。本書以南唐興亡為中心,全景展示了五代十國這一混亂而多彩的時代的歷史面貌。
南唐的三十九年在歷史長河中
本書比較全面地剖析了宋學產生的時代背景及發展的各個階段,揭示了宋學若干重大主題和以議論精神為主的宋學基本精神,論述了宋學與宗教哲學、文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等等北宋文化各層面之間的相互關系,展現了北宋社會文化中無所不在的宋學及其時代精神。
本書是歷史作家李開周關于宋朝文化的新作。作者致力于宋朝文化研究,翻閱宋代筆記和史書,從文獻中攫取信息。全書分為宮廷之網、官場之網、科舉之網、師友之網、婚嫁之網五個部分,以人物為導引,從人際網絡切入,系統呈現宋朝貴族、科舉士人、平民百姓等不同階層的關系樣貌,揭示社會關系網背后宋朝歷史的真實與細節。書稿既不失敘史的嚴謹,又不失摹人的風趣,亦對當代人的生活具有一定現實啟示意義。
蒙元時代人們追憶的開國歷史,呈現出以成吉思汗家族為核心的族群起源譜系。本書嘗試重構成吉思汗崛起背后的蒙古歷史,進而揭示上述歷史記憶被權力重塑的過程。
這是一本展示明朝歷史的插畫集。本書以明朝十六帝為時間線,展示了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檢這一段時期的歷史,通過各個皇帝在位時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表現明朝的榮辱興衰。在內容安排上,本書以史書明確記載的事件為準,含少量的傳說和典故。本書著重表現明朝的重大事件,以人物畫為輔,著重塑造明朝重要的歷史人物。希望通過本書,讀者能更清楚地了解明朝的帝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另外,本書還展示了明朝的著名人物,如王陽明、吳承恩、李時珍等。 本書適合插畫師、繪畫愛好者及歷史愛好者閱讀。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隨著西方勢力入侵的不斷深入,清廷迫于形勢,被動反應,在窮途末路之下,學習西方,開展圖新變革。愛新覺羅·奕訢會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推行了一項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在整個運動中,走出了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洋務先鋒人物,作品展示了在弱肉強食的變局之下,洋務派為維護國家權益與挽救民族危亡進行的自強抗爭,以及為此飽受的苦痛與無奈。《晚清洋務運動始末》第一次全景展現了晚清洋務派在尋求國家自強運動中所體現出來的艱難抗爭,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洛陽和濮陽二市均位于黃河流域,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轄區內分布有數量眾多的歷史文化資源,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本書對洛陽和濮陽境內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和舉措,是開展黃河流域歷史文化研究和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的有益探索。
本書為騰訊·大家簽約作家陸波全新歷史文化散文集,分為王朝舊跡市井迷蹤山寺傳奇三輯,探尋北京的歷史遺存,爬梳古都的舊人舊事,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帶領讀者穿行于北京街巷深處,挖掘那些潛埋在城市縫隙和歷史褶皺中的隱秘細節,賦予歷史以生命氣息和人文韻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