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內容包括:第1章緒論,主要介紹了復合結構在水利工程中的研究現狀、工程運用情況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第2章水工鋼混復合柱韌性性能試驗研究與機理分析,提出了水工鋼混復合柱模型,開展了水工鋼混復合短柱軸壓韌性試驗與軸壓韌性極限承載能力分析,基于水輪機特征頻率的水工鋼混復合長柱振動韌性,以及水工鋼混復合長柱韌性聲發射傳播特性與源定位識別三個方面的研究內容;第3章水工鋼混復合節點韌性性能與安全承載分析,主要開展了水工STI節點三維非線性承載韌性分析和水工復合柱-復合梁-復合節點服役韌性試驗;第4章水
本書系統地闡述數值流形方法的基本原理、理論拓展、計算機實現、二次開發和它在水利水電工程中的應用實例。本書在介紹理論知識、程序實現的基礎上,提出對經典數值流形方法的若干改進方法,建立規則矩形網格下的數值流形方法,構建基于B樣條的高階數值流形方法及基于適合分析的T樣條的數值流形方法,將所發展的數值流形方法初步應用于水利水電的壩基工程、邊/滑坡工程和地下洞室工程中,用于解決水利水電工程中面臨的關鍵技術難題。
本書詳細介紹了自然-社會系統下水資源評價的理論框架、方法體系及其應用。內容涵蓋藍綠水資源評價、水足跡評價、虛擬水評價、水資源短缺評價等。闡述了自主研發的水與生態系統模擬器,揭示了全球藍綠水資源空間分布格局;闡明了中國水足跡的時空演變特征、驅動機制與可持續性;分析了中國虛擬水貿易特征及其驅動機制;提出了三維水資源短缺評價理論框架,定量評價了中國水資源短缺時空分布格局;以典型的缺水區———京津冀地區為例,闡明了自然-經濟-社會系統在水資源利用方面的權衡與協同;最后提出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的新范式。
洪水期,涉水建筑物的存在可能導致河道水位顯著抬高,影響其行洪能力,開展河道涉水建筑物防洪評價是十分必要的。為此,本書以常見的涉水建筑物、包括碼頭、船臺艦橋、港口、光伏電站等四個對象,進行防洪評價案例分析。全書分為10章,包括:防洪評價研究背景、碼頭樁基障洪的數學模型處理方法、臨時碼頭工程防洪影響評價、船臺艦橋工程防洪影響評價、避風港工程防洪影響評價、光伏發電項目基礎樁的防洪安全分析、涉水項目防洪安全的監測技術-以橋墩沖刷為例、生態島防洪影響評價、輸電線塔的防洪影響評價、防洪評價中一些常見用圖案例
長江口北支治理直接關系長江口防洪安全、供水安全、航道安全及生態系統穩定等諸多方面,在維持長江口總體河勢格局穩定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歷來是長江口治理與保護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本書系統介紹長江口北支水沙鹽特性、河道演變規律、水沙鹽和風暴潮模擬與預測技術,以及北支改善平面形態、北支河口建閘等關鍵治理技術,具有較強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
本書以三峽庫首秭歸向斜盆地典型順層岸坡段為工作區,按照以孕災環境與模式分析為基礎、以綜合遙感隱患識別技術為支撐的思路與方案,開展典型順層巖質水庫滑坡隱患的綜合遙感識別方法與實踐研究。首先通過歸納區域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發育概況以掌握孕災背景;再對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斜坡結構等進行調查分析以查明孕災環境;同時重點通過地質結構條件分析與總結來揭示典型孕災模式,繼而建立綜合遙感判識標志;以此為基礎,采用定量易發分區評價與定性目視解譯相結合的方法,圈定易發靶區并將其作為識別重點區;接著,綜合采用高分光學衛
本書從水利工程管理的基礎介紹入手,針對水利工程施工組織管理、施工安全管理、施工成本與合同管理、工程資料整編進行了分析研究;另外對巖基處理方法、防滲墻、砂礫石地基處理、灌注樁工程做了一定的介紹;還對混凝土壩工程施工技術與水閘工程施工技術做了研究。
本書是一本研究水利工程管理與技術應用的學術用書,主要內容涵蓋了水庫管理與調度運用研究、水工建筑物的管理與維修、水閘的養護與修理、渠系輸水建筑物的養護與修理等,全書包括了水庫的控制運用、溢洪道檢查管理、水庫的泥沙淤積及防沙措施、水工建筑物的維修、水閘的養護與修理概述、橡膠壩的養護及修理、倒虹吸管及涵管的養護與修理等內容。
本書在嚴格遵守水閘泵站工程運行養護管理相關規范的基礎上, 全面闡述了泵閘工程流程管理的概念、方法和要求, 并在總結上海市管泵閘運行維護實踐經驗的基礎上, 依據泵閘工程精細化管理要求, 對照泵閘工程管理考核標準, 對泵閘工程組織管理流程、運行維護流程、安全管理流程、經濟管理流程以及考核管理流程等進行設計和優化, 內容豐富、實用, 可操作性強。
本書重點介紹了板橋水庫除險加固階段的建設過程和技術處理,特別從設計、施工、安全監測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總結。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工程建設過程、水文、工程地質、安全復核、土壩及混凝土溢流壩除險加固、安全監測自動化系統改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