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弘道、至德、好禮、從周、仁愛、行義、正直、德政、身正、大臣、出仕、士人、天命、君子、智明、孝敬、忠信、敏求、談古、說今、教誨、學習、生死、棠棣、無隱、弟子、弟子、為人、木鐸等33個話題, 聯(lián)系春秋時代的政治制度變遷、土地與人口問題對思想文化的影響, 記錄自己學習《論語》思想的心得, 并聯(lián)系現(xiàn)實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新見解, 意在與讀者一起討論、學習, 并求教于方家。
《儀禮章句》十七卷,清吳廷華撰。《儀禮》經文本身較為難懂,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和張爾岐的《儀禮鄭注句讀》,都是注《儀禮》的經典之作,但這兩部書對于初學者來說,依然很難。吳廷華的《儀禮章句》借鑒了了朱熹的節(jié)次分章;句讀、注釋方面,又吸收了張爾岐的注釋成果和王文清“專以句讀為主”的特點;校勘方面,意識到監(jiān)本與石經本各有脫誤,十分重視經文校勘;于《喪禮》方面,增入了歷代制度,尤為詳審。《儀禮》一書主要記述行禮儀節(jié),內容似涉枯燥,但可謂“三禮”之本,但作為十三經之一的《儀禮》在歷史上直到清康熙之后才逐漸
本書采用現(xiàn)存最早的版本康熙十九年《通志堂經解》本為底本,校以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和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內容包括《大學》一卷,《中庸》一卷,《論語》十卷、《孟子》十四卷。
本書以《禮記》第四十二篇《大學》為底本, 按照道、德、仁、義、禮的章法以及唯公無私、唯用無我、唯道無物的邏輯, 將《大學》的篇章結構進行重新編排, 并以列提綱和名詞解釋的形式, 對《大學》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 力求把《大學》的微言大義講透徹、講明白, 頗具新意和創(chuàng)見。
“閑坐小窗讀周易,休將名利掛心田。”本書以隨筆札記的方式,用輕松有趣、簡單易懂的文字,對《周易》及相關內容進行解讀。 作者幾易其稿,最終寫就43篇文章。文中將《周易》的卦辭和爻辭與人生節(jié)點、職場關系、家庭關系相互佐證,闡釋其蘊含的人生智慧。全書引經據(jù)典,文從字順。此外,作者還意在化用當下流行語、生活小事等,將《周易》的文化內核深入淺出地靈活解析,易于讀者結合生活實踐進行理解。本書可視為了解《周易》的入門級通俗讀物,雅俗共賞。體例上每節(jié)皆可單獨成篇,易于讀者閱讀和分析。
精選《孟子》名句100則,就該名句的相關語文知識,提供一篇完整而實用的介紹。文字活潑,糅合現(xiàn)代風格,趣味性高。每一篇結構統(tǒng)一,包括以下板塊:【名句的誕生】呈現(xiàn)原文,同時節(jié)錄上下文,有助于理解與記憶完整段落。【完全讀懂名句】難字與難詞的意義解釋。整段原文的白話語譯。【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軼事、字詞語的典故故事、歷代的品評。【歷久彌新說名句】介紹相關主題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并完整說明故事背景與應用情境。
《鹖冠子》是一部先秦子書。自唐代被視為偽書后,一直被學界忽視。馬王堆帛書出土后,它重新回到學者的研究視野。 本書有以下兩個研究重點: 一是論證了被柳宗元批評為偽書的《鹖冠子》的真實文本性質與歷史地位。本書分上下兩編研究。上編就《鹖冠子》19篇中的
本書首先探討了研究先秦諸子著作文本需要關注的問題,應該采取的方法,以及文本研究對于諸子研究的重要作用。分析了諸子研究時應注意諸子著作中的文本形式以及在傳播過程中發(fā)生的各種變化,并以此為基礎對諸子著作的全部文本進行深入而完整的分析探討,由此把握先秦諸子各家著作中的思想內容以及所要表達的思想主張。對各家諸子著作的文本問題進行研究時,一方面分析各家著作中的文本形式上的特點及其在后來的傳播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文本變化問題,另一方面,則根據(jù)各家諸子著作的全部文本總結出其中的核心概念,以此作為各家諸子著作全
本書是日本歷史著作《太平記》的研究專著。全書分六部分。緒論介紹了《太平記》的內容、版本和其中的儒家思想以及研究的方法、意義等。第一章在梳理日本對尤物觀接受的基礎之上,以《太平記》中的"尤物敘述為中心,考察了作品中尤物觀的作用和特點。第二章在梳理日本對忠臣觀接受的基礎之上,以楠木正成和萬里小路藤房的忠臣形象為敘述為中心,考察了作品中忠臣觀的作用和特點。第三章在梳理日本對革命觀接受的基礎之上,以革命的矛盾性敘述為中心,考察了作品中革命觀的作用和特點。第四章以終結部分對太平的敘述為中心,考察了作
本書主要是基于宋代儒學的主要表現(xiàn)形態(tài)對其代表人物生命倫理思想的挖掘和研究。宋代儒學的主要表現(xiàn)形態(tài)是“理學”,依據(jù)理學的主要流派和思想構成,本書重點探究了周敦頤、張載、二程兄弟、朱熹、陸九淵以及湖湘學者胡宏和張栻有關生命的倫理思考。在具體的研究內容和觀點上,本書緊扣“生生”來詮釋宋代儒家生命倫理精神和思想特點,認為“生生”體現(xiàn)著宋代儒家根本的生命精神和價值原則以及終極的生命境界追求。“生生”是宋代儒家對天地宇宙本然和應然的描述,是宋代儒家普遍遵循的統(tǒng)貫整體的本體性觀念,它決定著宋代儒家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