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資深法醫廖小刀從業生涯的真實探案記錄,《我的骨頭會嘮嗑》法醫系列的第一冊圖書。書中精選廖小刀經歷的12樁神秘案件,記錄了法醫廖小刀憑借極高的專業素養、法醫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在案發現場挖掘證據,用強烈的邏輯協助警察發現真相的過程。本書在尋找案件真相之外,重點挖掘案件背后的故事,在懸疑之外兼具社會價值和科普意義。不僅能夠引發讀者深層次的社會性思考,還涉及到物證學、生物學、病理學等驗尸冷知識,以及如何應對危險的安全小貼士。同時,讀者可以從書中感受到法醫廖小刀對法醫職業的熱愛,了解真實的
本書主要是記錄1998年肇源縣新站鎮抗洪搶險、抗災自救中的人物縮影和重要事件。1998年嫩江沿岸的新站鎮遭遇了300年未遇的特大洪水侵襲,從7月6日丁家圍子段出現險情以后,新站鎮10080米國堤險象環生,鎮村干部群眾在國堤上晝夜奮戰,無一人下過堤,也無一人回過家。1998年8月15日凌晨2點20分,嫩江第三號洪峰攜狂風暴雨,以每天上漲70厘米的驚人速度撲向新站鎮胖頭泡段國堤,已經被洪水浸泡、神撞四十多天的國堤最終不堪重負漫堤決口。險情出現后,近萬名解放軍、武警和預備役官兵及搶險群眾安全
本書分為桑植歌聲中走出來的紅嫂、中國長征盼出來的紅嫂、紅軍女兒隊成長起來的紅嫂等六部分內容,書稿中有從桑植歌聲中走出來的陳四妹、戴桂香、張幺姑等紅嫂,有從長征盼出來的鐘冬姑、曹良銀等紅嫂,有從紅軍女兒隊成長起來的紅嫂龍神姑、楊小妹等,一個個故去的人物及其事跡活靈活現,彷佛引領讀者觸摸著歷史的溫度,感受了家鄉的煙火氣和故鄉的味道。
《見夢一小記者采訪行》 小小一書,分作三篇,文字的智與美,愛與善,趣.....泉汨汨,溢于筆端。在第-篇小記者趴趴走,小作者從崢嶸歲月的廈門人民海堤精神說起,娓娓道來,跟隨踏踩春天的足印廈門日報社融媒體小記者看特區活動,走進了廈門各行各業,小腳步實地探訪,用赤子之心講述廈門故事。在采訪金磚、申遺、國際洽談會過程中,用稚嫩的筆展現了現代廈門的生態、開放和智能。在紅色遺跡巡禮之旅,小作者勵志追尋革命足跡,向廈門英雄小八路致敬。可謂,尤見初心,薪火相傳。在第二篇七彩光絮絮語,小作者在
本書以散點透視的方式, 向讀者呈現作者對浩蕩大江和悠久文明燦爛文化的深深敬仰, 記錄作者視野內所攝入的近6年來為長江生態環境整治修復、綠色發展而腳踏實地踔厲奮發忘我奮斗的普通市民、村民、漁民、牧民的真實故事, 多為凡人小事, 力呈吉光片羽。借三閭大夫楚辭“九歌”一用, 九章依次題為《母乳頌歌》《莽原悲歌》《巴渝古歌》《文明長歌》《涅槃戰歌》《生命贊歌》《林海山歌》《悠遠漁歌》《綠色壯歌》, 組合而成《長江九歌》。
這是一部長篇紀實文學作品。書稿以民國時期軍閥割據混戰的歷史為背景,從軍閥被刺殺、被毒殺、被處決等“非正常死亡”角度出發,盤點了孫傳芳、張作霖、張敬堯、韓復渠、楊宇霆、吳佩孚等等21個軍閥死于非命的歷史命運。作者以豐富的歷史資料和嚴謹的調查研究為基礎,在探究軍閥們死亡原因和因果聯系過程中,清晰梳理出各個軍閥的人物性格、人生軌跡,探究背后錯綜復雜的諸多歷史因素,深刻反思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的血淚歷史。
叢書邀請著名評論家孟繁華擔任主編。入選叢書的作品經過了專家論證委員會的認真評審,專家評審從文學性、思想性、時代性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選取了各個時期、各個體裁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正是這些作家作品,構筑了中國當代文學最為堅實和亮麗的文學大廈,在一定意義上,它們就是一部特殊形態的中國當代文學史,代表了新中國文學70年所取得的不凡成就。叢書共計12卷,包含小說(中短篇)、詩歌、散文、報告文學、戲劇五個文學門類,在時間上,所選均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所發表或出版的優秀文學作品。此卷為“詩
叢書邀請著名評論家孟繁華擔任主編。入選叢書的作品經過專家論證委員會的認真評審,專家評審從文學性、思想性、時代性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選取了各個時期、各個體裁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正是這些作家作品,構筑了中國當代文學最為堅實和亮麗的文學大廈,在一定意義上,它們就是一部特殊形態的中國當代文學史,代表了新中國文學70年所取得的不凡成就。叢書共計12卷,包含小說(中、短篇)、詩歌、散文、報告文學、戲劇五個文學門類;在時間上,所選均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所發表或出版的優秀文學作品。此卷為中篇
《生命即將遠行》是一部長篇報告文學。全書以江西紅十字會為人體器官捐獻所付出的艱辛努力為切入點,追尋一個個捐獻者默默無聞的生命軌跡,記錄中國十多年來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生命接力的艱辛旅程,從人生最美、最無私的相遇中開掘靈與肉的主題,探尋生命重組的內涵和意義。作者以一顆平常心、悲憫心親近生命,觀照人性,講述平凡生命在極端境遇中修改人生軌跡的故事,以無處不在的情感視角和理性思考,再現了“生命接力”的全過程,書寫了一群普通生命的情懷擔當,完成了新時代精神的一次文學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