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藏”叢書旨在通過新手法、新視角,點面結合,立體呈現,講好中國西藏故事。全套叢書分為兩輯:一是“西藏風情”系列:包括《雪域經輪——西藏宗教考釋》《藏地風土——西藏民俗趣談》《物華天寶——西藏藝術掠影》《高原華章——西藏文學擷英》《流年乾坤——西藏歷史述略》,全方位描繪西藏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風貌,向國內外讀者展示西藏魅力和時代亮色;二是“西藏歷史文化名人”系列:包括《松贊干布》《元朝首任帝師八思巴》《九世班禪傳》《首席代表阿沛·阿旺晉美》,通過西藏歷史人物形象側面反映西藏社會
本書圍繞龍灣區成立35周年這個主題,對16位人物進行口述歷史訪談,揭示龍灣區發展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全書主要口述歷史訪談對象包括:龍灣區第一任區委書記孫成堪;2008年被評為“改革開放30年龍灣十大風云人物”的項兆敏;龍灣區人大專職常委張延文等。
《燕趙文化研究》由河北大學文學院主辦。本刊在服務河北大學“燕趙文化學科群”建設的基礎上,秉承校訓“實事求是”之精神,推動燕趙地域文化研究,進而弘揚和發展燕趙傳統文化精神,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雄安新區文化建設提供力所能及的智力及精神支持。作為文學院主辦的刊物,本刊將以文學等人文學科研究為基礎,開設地域文化研究、域外博覽、語言研究、蓮池書苑、名家訪談等欄目,重點刊登體現燕趙地域文化研究新成果和反映燕趙傳文化現代傳承與發展的學術論文、報告、評論、隨筆和訪談錄等。此外,本刊計劃不定期期發表具有
2018年5月,海南大學與中國對外關系史學會在海南省文昌市清瀾港聯合召開“第四屆南海《更路簿》暨海洋文化研討會”,研究南海海洋政治、歷史、文化、考古、法律等領域的100多位專家學者應邀參加。 著名專家劉慶柱(中國社會科學院)、高之國(國際海洋法庭)、李國強(中國社會科學院)、汪前進(中國科學院大學)、曲金良(中國海洋大學)、李金明(廈門大學)、孫光圻(大連海事大學)、傅崐成(廈門大學)、劉義杰(海洋出版社)等專家學者,在會議上作了主題發言,與會學者圍繞南海歷史、考古、文化、交通、地
《廣州傳》以豐富詳實的史料、通俗明快的語言,娓娓講述了廣州這座城市從新石器時代到1949年間,從“化外之地”變成外貿重鎮、幾經毀滅又重獲繁榮的跌宕歷史。
全書以朝代為劃分,四條線索穿插書寫。一是城市形態的變化,比如廣州這座城是怎樣從無到有,它的城池、建筑、街道是怎樣建起來的。二是生活形態,尤其是衣、食、住、行、玩的變化,以及民間的各種習俗、節慶。三是經濟形態的變化:廣州是靠什么發起
《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 二〇二〇年第一輯(總第十三輯)》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的學術刊物,以刊登國內外學者關于中國西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歷史、語言、考古、地理、宗教等方面的新研究成果為主要宗旨,發表具有原創性的學術研究論文、書評和研究綜述等,以期推動國內學界在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方面的進步。 《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 二〇二〇年第一輯(總第十三輯)》適合于從事中國西北邊疆地區民族語言、歷史、考古、地理以及宗教研究的國內外學者和相關專業的大專院校師生參考閱讀。
本書由青年學者趙志剛著述,共分七章——舜城濟南,舜的傳奇一生,舜的歷史定位,舜文化概述,被遺忘的歷史,偉大的治水,虞朝十大臣。該書圖文并茂,每幅圖都附以說明闡釋,既簡明扼要又形象生動。該書必將受到青少年的喜愛歡迎,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歷史文化傳統教育的優秀讀物,并為弘揚舜文化盡應有之力。
本書選取北溪流域的開發主力金沙、銀塘、玉蘭、碧溪四個村落為典型進行田野調查,結合對民間文獻與官方史志的利用,較清晰地勾勒出唐宋以降北溪中下游區域社會的歷史變遷,并對不同時代不同形態的區域社會變遷的原因、影響進行深入探討,特別是對不同家族對九龍江北溪中下游的開發、家族勢力的消長及其對地方社會秩序的影響的分析,既有對傳統觀點的補充,也有一些新的發現,新的觀點。
都柳江位處黔桂之交,在崇山間蜿蜒流淌。自清開始的河道疏浚,連接了本被險灘惡石阻隔的西江、珠江水路,人和物在通道內流動、交會,改變了都柳江流域社會文化諸面貌。本書以都柳江畔富祿為中心,運用田野調查方法,結合歷史資料與地方文獻,梳理了都柳江下游社會文化歷史脈絡,并關注其中的市場活動、人群互動以及觀念流動等面向,在微觀視野下討論“區域”如何在歷史時間中因人的活動和觀念的匯集而構織、流變。
《北京史學》是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編輯的學術刊物。本輯設學術概覽、文化縱橫、史事考索、近代掠影共4個欄目,刊載史學理論、文化保護、文獻探析、西風東漸、社會變遷等方面的論文15篇。全輯以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史學探索為中心,兼及不同學術視野下的現實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