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了國內常用的建設用地土壤污染修復技術,闡述了常用修復技術的原理、適用性、系統構成、主要設備、關鍵技術參數、主要實施過程等內容。基于水土共治的修復理念,介紹了地下水可滲透反應墻技術;基于以風險管控為核心的土壤污染防治思路,詳細介紹了重點行業企業暫不開發利用污染地塊風險管控的目標、程序和實施方法。
本書圍繞河流生境修復中的水動力學問題,以水生植被、漂浮植被和典型魚類等水生生物為研究對象,系統闡述水生植被影響下的水流結構和物質輸運規律、緩滯河段藻類繁殖與暴發的水動力機制、典型流場中的魚類游泳行為特性及水動力-水質-水生物耦合數值模擬技術等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介紹這些理論在生態修復工程中的應用,包括洲灘植被化守護、魚類生境保護與修復、生態調節壩“調度控藻”等。本書旨在推動生態水力學研究的發展,使讀者可以了解并掌握生態水力學領域的相關理論和方法,也可以讓他們學習到一些實用的生境修復技
本書對中國膜市場主要競爭主體從其市場份額、項目規模、投資規模主要業務領地、優勢工藝和項目達標情況進行了分析和對比,在大量文獻調研、行業調查和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從經濟、管理、社會、技術、科研多個維度全面解析了該行業當前所處的水平。本書共分為十個章節進行介紹,首先從膜產值、膜企業和膜應用三個方面介紹了中國膜產業;其次根據膜技術在市政供水行業、水處理/氣體分離、生物醫藥、海水淡化、再生水等行業的應用,分為五個章節進行介紹;最后介紹了典型的工程案例以及世界范圍內的市場競爭主體。
動力電池梯次利用高契合度銜接儲能技術和退役電池再利用兩個重點領域的迫切需求,有利于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的目標。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技術對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具有重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本書從原理到實際,梳理了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的技術流程,闡述了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技術在現有環境下的背景與優勢,對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技術做了全面的介紹與分析。書中首先對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技術的發展、政策和標準進行分析、解讀,然后介紹退役動力電池的示范工程,并著重闡述了退役動力電池的篩選重組、運行控制、安全防
本書以如何有效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為主線,主要介紹了開展垃圾分類的原因和意義;總結并分析了發達國家垃圾分類的做法、模式、經驗和啟示;闡述了國內垃圾分類的歷程、現狀、效果、存在的問題和原因;介紹了國內幾個典型先進城市和地區垃圾分類的現狀,分析總結了其存在的問題、經驗和啟示;介紹了垃圾分類智能化管理的概念、作用、類型、功能,闡述了如何開展智能化管理。另外,以廣西生活垃圾分類為例,對其現狀、經驗和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和分析,就廣西如何高效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提出9個方面的對策。本書具有較強的針對
中國目前缺乏一個系統和全面的環境政策評估框架,以幫助決策者更好地通過政策評估進行“政策學習”,而這正是本書旨在填補的空白領域。通過回顧國內外政策評估框架相關文獻,本書認為悉尼大學教授麥康奈爾(McConnell)提出的政策評估框架具有在中國情境下應用的潛力。麥康奈爾框架是一個系統和全面的框架,跨越計劃、執行和政治三個領域。在清晰定義政策成功和政策失敗的基礎上,麥康奈爾教授進一步提出了一套衡量政策成功或失敗程度的指標體系。 然而,這個框架和相關指標體系沒有經過測試,其對中國的環境政策的適
本書共設五個項目,分別是認識環境監測、水與廢水監測、大氣與廢氣監測、土壤與固體廢物監測、噪聲監測。
本書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自2019年啟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之典型工礦區地表系統健康診斷與綠色發展模式考察的總結性專著,由工作在青藏高原一線的科研人員共同編著。全書共6章,包括科考的背景、意義、目標及內容,科考區域和路線,青藏高原典型工礦區地表系統健康診斷,青藏高原典型工礦業生產活動特征及污染物排放分析,青藏高原典型工礦區景觀格局的環境質量響應特征,高原地區能礦業發展現狀與綠色發展模式探討等。本書的特點是通過科考獲得了大量的高原工礦業生產、污染物排放、地表環境質量、產
本書是我社策劃出版的重點圖書,入選“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龍安志先生在華四十余載,親歷中國改革開放大潮,其生活和事業與中國經濟發展緊緊系在一起,見證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10年發展帶來的積極變化。作者以自己在中國的經歷為基礎,從改革開放到新時代,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歷程細致觀察,從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闡述自己對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發展高質量經濟的認識。作者還從傳統文化的五行角度,用金、木、水、火、土五大核心元素之間的動態平衡來闡釋生態文明理念。另外,專門用一章描述中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于《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等文獻及習近平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闡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本書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圍繞“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論證及回答,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戰線上筑牢“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