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嘗試用古代文學體系的方法來研究宋詞與唐宋詩學的互動關系,并且對大一統體系下唐宋詩學對宋代詞學體系組成因素創作、流派、理論、集注的相互影響進行了系統地研究,得出一系列新的觀點。 古代文學體系肇源于上古堯舜禹時期、發展于大一統時期,它明顯帶有這兩個時段的特點,即復古創新、萬物歸一。復古是文學發展的目標,目標往往定位在歷史上發展的黃金時段,發展的目的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要創造新的輝煌;堯舜禹三代是治理的理想時期,儒者以堯舜禹三代為目標;文學則以歷史上每個文體具有特色的作家、時代等為目標。歸一就是在思
1970 年代末以來的當代詩歌取得了很大成就,產生了大量優秀詩人和優秀詩作,但哪些詩作可以稱為名篇仍充滿爭議,而且顯然在可見的時間內無法解決這類爭議,那么對本書來說,所謂“名篇”應該是將來時的。書中收錄的細讀文章多數專為本書而作,但也包括少數舊作。這些文章深入分析了詩作的思想、藝術和感情,多有獨得之見。在批評的顯微鏡下,當代詩的成色將在某一程度上顯形,而在詩歌的鏡照下,批評也將顯示出其自身的成色。
本書是一部詩歌集,收入了《詩歌月刊》原主編李云推薦的當代詩歌佳作100多首,包括著名詩人吉狄馬加、育邦、臧棣,魯獎詩人韓東、陳先發、娜夜等人的詩歌代表作《中年》《河西走廊的雪》,并附有手寫稿與精彩貼切的推薦意見。
★ 廣泛傳閱、家喻戶曉的經典
★ 蘇東坡詞全集精要注評
本書在梳理晚明詩歌演進的基礎上,從詩人心態的角度探究晚明詩歌的發展軌跡,論析晚明詩風由“復古”走向“性靈”的原因及晚明詩人對“師心”與“師古”的反思,并論述了明末愛國主義詩歌的創作情況。本書重點研究晚明主流詩人心態對詩歌走向的影響,以便準確把握晚明詩風的傳承與新變。此外,本書還從晚明女性意識覺醒角度出發,對閨閣女性、青樓女性及“女山人”等創作群體進行深入剖析,總結了晚明女性詩歌發展的新動向。
本書一方面從中國傳統的文學體裁出發,提取金庸小說中的詩詞、散文、歌賦、對聯等內容,分析其與中國文學的內在關聯及文藝價值;另一方面從金庸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時代背景切入,探究金庸的文學思想及其作品在中國文學發展脈絡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語言通俗易懂,是品讀金庸作品和中國傳統文學的“小書”。
作為中國當代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作家,余華的小說筆調冷峻,對暴力與死亡的主題有著深刻的思考。他以先鋒派小說創作出道,通過《活著》走向世界。他的小說不斷地展現出對人性的思考,對命運的叩問,對生存和存在的探索,敲擊著每個讀者的心靈,而這正是今天我們讀余華的意義所在。
作者還未全部完成書稿。預計2023年初可以完稿。夏商是上海本土成長起來的小說家,一般被歸于“后先鋒派”。獨特的人生經歷使他對上海有著極深入的體認;這些也集中體現在其代表作長篇小說《東岸紀事》中。雖以自學為主,但夏商小說表現出他對敘事藝術秉有很高的追求和敏銳的領悟。本書從小說的內容和敘事藝術兩個方面對夏商至今出版的小說作品試圖給出全方位的品評和闡釋。作者從作家夏商的幾部代表作入手,剖析鑒賞了他的兩部長篇,以及他的幾部中短篇小說,最后總結了作家夏商的敘事美學。全書較為完整地概括了夏商的文學作品,并給
本書集成了近年來曹雪芹創作思想研究的學術成果,通過解讀《紅樓夢》的創作時代、創作原型、創作元素,促進對《紅樓夢》的深入理解。全書按《紅樓夢》文本回目逐回梳理,找出歷史元素,鏈接曹雪芹生活時代背景并進行詳細解析,把有關曹雪芹生平、文物、文獻、地理環境研究的可靠結論融入文本分析中,使今人能進一步領悟曹雪芹在《紅樓夢》的創作過程中,如何巧妙地反映和改寫了歷史。本書可以幫助一般讀者在《紅樓夢》閱讀中加深對小說和故事情節的理解。對研究者而言,本書可作為參考資料。
本書為2020年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結項成果。本書從敘事學角度,借鑒西方互文性理論,研究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文本互文性敘事問題,同時探尋其背后的文化淵源。通過梳理西方相關文獻,探究互文性理論與中國古代白話小說的對話空間,探討中西互文概念的關系。全書主要圍繞文本中意象的營造,人物語言動態意象的互文性,文本中詩詞韻文的互文性,以及情節設置的互文性等方面,深入發掘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敘事文本的審美價值,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