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中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計算機事業創建,以及改革開放環境下中國信息產業受到西方列強技術霸權的壟斷欺負為大背景,講述20年來龍芯中科這一高科技信息企業歷盡千辛萬苦,研制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龍芯系列芯片的故事。著重反映以夏培肅、李國杰、胡偉武、黃令儀等為代表的一批中國計算機人心憂天下、科技報國的感人故事,謳歌了中國信息技術科研事業自立自強的時代精神。本書亦是龍芯中科在信息產業創新發展中的一個生動寫照。
本書是四川日報資深記者、評論員梅松武在四川日報開設的《川江評論》專欄文章合集,收錄了梅松武于20082016年在四川日報發表的評論文章以及老新聞人的工作感悟和經驗分享近150篇。稿件內容立足于全國范圍內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百姓關注的社會熱點、焦點為、難點問題,如三農問題、抗震救災、災后重建、經濟發展與改革、全面小康、民生問題、創新創業、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產業升級、食品安全、政治生態等。作者緊貼主旋律,用新聞人特有的激情和責任感、與時俱進的歷史視野、老練的文筆,寫出了自己獨到的觀察與思
本書通過富有文學性、可讀性、感染力的語言, 展示了這些退役軍人企業家跌宕起伏的創業歷程, 力圖通過故事揭示其創業成功的規律, 并邀請他們以第一人稱撰寫“創業感言”, 力圖給創業者以啟發。本書對于創業者而言, 是一本兼具啟發性和可讀性的好書; 對于廣大退役軍人而言, 是一本激勵你順利走過人生轉折、沖鋒第二戰場的好書。
本書共分為五章,其中,既有中國政府投資治理沙漠的故事,又有專家學者、民間組織和當地群眾努力治沙的感人故事,錢學森、寶日勒岱、殷玉珍等名字,與毛烏素沙漠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如今的毛烏素沙漠,已經從肆虐的沙魔,被人類馴服成乖巧的沙寶貝,當地群眾已經與沙漠和諧相處,從沙漠中刨出了金元寶。
本書是一部記錄通過努力改變荒漠生態環境,實現綠色中國夢的長篇紀實文學。它以詩化的筆法,詳細系統地描繪了當年血氣方剛29歲的王文彪帶領億利人,從開創第一條穿沙公路至今,26年來堅持不懈地種草植樹、綠化沙漠的真實故事。把原來寸草不生、沙塵肆虐的漫漫荒漠,變成現在碧草豐美、湖光旖旎、“風吹草地現牛羊”的沙漠綠洲沃土,把碧水藍天還給了北京人民!
本書是一部以扶貧中發生的典型故事,來反映成都市雙流區對口援建甘孜州巴塘縣脫貧攻堅的文學作品。記述時限起自2012年4月四川省對口支援藏區工作會議召開,下限原則上斷至2020年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巴塘縣正式脫貧摘帽。采用文圖并茂的方式進行編撰,突破傳統志書寫作方法的束縛,采用“紀實”與“文學”相結合的寫作方法,選取援建過程中的典型事件,通過以事系人的方式,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展示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已向省局上交當地宣傳部審讀意見。
本書以報告文學的形式,介紹了“海洋衛士”紅樹林的歷史與現狀,講述了中國各級政府對保護紅樹林所付出的努力,以生動形象的故事形式講述了北海自上到下對紅樹林觀念的轉變:由隨意破壞到自覺保護。以紀實文學的形式講述中國推動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成功案例,深度展示中國在環保領域對國民的承諾和對世界的貢獻。
本書共分五章,一時間為主線,以東、中線為出發點,講述了中國政府和南水北調沿線地區和人民為解決中國北方缺水問題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辛勤勞動。人與自然要和諧發展,任何以破壞自然為代價的經濟發展都是得不償失的,這既是“綠色中國夢”的主旨,也是《一江清水北上》要告訴世人的啟示。
本書博古通今,從歷史到現實,作者以自己的角度分多個篇章,從多個角度以優美的文筆講述了浐灞的歷史淵源、文化習俗,滬灞既是歷史名地,又是現在的綠色新城,浐灞人為今天美麗的新滬灞付出了艱辛的勞動。西安商務區、浐灞濕地公園、絲路的起點,這些歷史與現實的交織,匯成了今天的新浐灞。
本書比較全面反映溫瑞塘河流域涌現出來的優秀兒女。有全民治水的攻堅場景,有打贏創業歷程的勝利回響,有共產黨員的公仆本色,有特別能戰斗的黨支部風采,有走在全國前列的非公黨建,這些劃時代的英雄人物抓鐵有痕、踏石留印。作者通過10年時間,認真刻畫了一個個鄉愁故事,一件件先進事跡,一位位溫瑞平原的佼佼者和弄潮兒。整個文集語言樸實、情節跌宕起伏、結構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