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1945-1967年前東盟時期東南亞區域合作及其起源和演變進程, 其主要目標是“重構”這一時期東南亞區域合作的演進史。為此, 本成果緊緊圍繞與東南亞區域合作緊密相關的重大區域國際會議和區域國際機制的變遷, 闡明這一時期東南亞區域合作產生、發展和演變的動力, 其制度框架、基本內容和實施情況及區域合作對東南亞國家和區域合作進程的歷史意義和規范價值。
本書為當代中國研究所30年所慶《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文庫》叢書之一。本書收錄了作者多年關于中國外交及中美關系的研究成果, 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共5篇文章, 從歷史和現實兩個方面研究中國外交、中美關系的國際背景。第二部分共6篇文章, 分別從宏觀和微觀視角探討了不同歷史時期有關中國外交政策、戰略的重大問題。第三部分共7篇文章, 主要研究中美關系緩和和建交問題、中美關系中的臺灣問題、核不擴散問題、南海問題及中美建交40年的歷史經驗研究。第四部分共9篇文章, 著重研究了中國海洋權益及中美在南
本書分六章全面闡述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思想體系和發展成就。其中第一章整體闡述新時代中國外交思想的背景、立足點和豐富內涵, 第二、三、四、五章分述新時代中國的大國外交、新時代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新時代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新時代中國多邊外交, 第六章總結新時代中國外交的成就與經驗。對于廣大讀者全面了解新時代十年中國的外交思想、實踐和成就, 以及對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的促進作用, 具有實際意義。
本書是一部備受國際學界推崇的西方現代政治思想史權威之作。面對20世紀后期以來政治思想史領域中研究路徑的爭鳴,本書作者回歸經典解讀,兼取語境分析,清晰全面而均衡地探討了近代早期至19世紀末期的一系列重要政治思想家的觀點。本書中不同的思想人物獨立成章,以霍布斯的“政治世俗化”為開端,依次介紹了霍布斯、洛克、休謨、盧梭、聯邦黨人、伯克、邊沁、密爾、黑格爾、馬克思等人的思想,并內在展現了近代以來政治思想發展的兩種趨勢。蒙克力求剖析時代的焦點人物,并致力于將主要思想家的觀點與政治史上的新潮流聯系起
一個學科,需要寫出自己的歷史,才能明了從哪里來,去往何方。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有人寫出過中國國際關系學(IR)的學術史,這個空白需要填補。本書想要完成的就是這樣的一項工作。本書各章的安排是按照時期劃分進行的。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間點。在此之前的時期成為很顯然的“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的國際關系學發端于這一時期(作者將這個時間點確認為191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三十年是一個曲折反復的時期。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啟改革開放,成為一個分水嶺。80年代末是另
中東部落與國家形成》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中東部落社會與國家關系的演變。本書的作者皆為西方中東社會史領域的名家,考察了中東國家在本地區扮演的主導角色,部落和國家的持續交往,在交往過程中的變遷,這種變遷在中東地區所帶來的相同或不同效果,以及當代部落結構和體系繼續流變的原因。本書集人類學、歷史學和政治學各領域的研究方法于一體,以討論這個由任何一個單獨學科都難以解釋清楚的命題。
本書的第
本書從歷史學的視角來研究和理解國際關系問題,努力探尋歷史與國際關系的互動與交融。從關注史學危機開始,到從歷史看國關,再到探索國際關系史解讀框架,求證歷史學與國際關系學的關系,最后提出國際關系研究“歷史路徑”的必要性與可能性,作者始終圍繞歷史研究如何在國際關系的現實探索和理論構建中發揮作用這一線索展開討論。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也開啟了中國對外交往的新紀元。70年來,新中國在處理國家關系和國際事務中,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卓有成效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也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本書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專業、當代中國外交和國際關系史專業的專業課教材,沿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外交戰略、外交政策發展變化的歷史進程,從19491959年、19591969年、19691978年、19791989年、1989200
《上海合作組織20年:成就和經驗》是中國上合組織研究中心為慶祝上合組織成立20周年精心打造的獻禮之作。全書邀請曾參與、見證上合組織發展歷程的資深外交官和專家學者基于自身的經歷和閱歷,從不同視角、不同緯度回顧上合組織20年走過的風雨歷程,總結提煉上合組織積累蘊含的豐富經驗,展望謀劃未來上合組織的發展藍圖。同時,該書邀請上合組織成員國、觀察員國著名智庫學者撰文介紹各國參與上合組織合作的發展歷程、經驗和期待,提供了一幅20年上合組織發展的全景圖和立體畫。本藍皮書還系統、全面梳理整理了20年上合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