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由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主辦,每年出版一輯,主要收錄儒家典籍與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重要學術成果。 本輯為第十五輯,本輯圍繞“經學研究““版本校勘”“專人專書””儒學新論”“儒藏編纂與研究”五大門類共收集論文23篇,從經學研究、版本溯源,經書考證,儒學新知以及《儒藏》編纂整理中的經驗和問題等方面呈現文獻學領域的研究動態和最新成果。 《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以儒家經學為重要研究對象,內容涉及儒家思想研究、儒學典籍版本、校勘研究,以及書評、前沿問題探討等,本輯還辟專欄圍繞
對于傳統中國來說,處身于儒教的世界是基本的歷史事實。“朝向儒教自身”試圖走出將“儒教”作為某種現代觀念、哲學理念乃至實踐需要的投射,回到對儒教自身形態的描述和說明。本書視儒教為一個“歷史的社會的存在”,在宏觀上作歷史和社會的考察和說明。在中觀方面,則將儒教作為“一個社會系統”加以分析,區分為“信仰系統”“身份—角色系統”和“社會嵌含中的結晶化表現”三個方面。在具體研究中,對現當代社會理論、現象學及其方法有所借鑒和辨證,分析儒教社會諸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描述其“存在理解”和“神—圣”信仰,
本書立足于20世紀初期“西學東漸”以及墨學復興的時代背景,對當時代表人物或學派的儒墨比較思想進行全面梳理,由此把握儒學傳統在這一時期的沉浮變遷。通過對梁啟超前后期墨學研究的不同及其成因分析,揭示社會環境變化對其儒墨比較思想的影響,在思想的“多變”中挖掘其對儒學的“不變”立場;在全面考察新文化陣營墨學研究緣起和關注點的基礎上,從儒墨立論根基、具體學說、哲學方法以及與西學的關系等四個方面分析其儒墨比較思想,在“揚墨”的基調中重審新文化陣營對儒學和傳統的態度;按照觀點表達的激烈程度不同,將學
《中國儒學》由中華孔子學會主辦,承什剎海書院協助,立足于學會,面向海內外,廣泛聯合儒學研究者,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儒學傳統展開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討,不斷激活其內在的精神和獨特的價值,使之在人類精神生活和文明的重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每年出版兩輯,每輯設一主題,選取國內從事相關研究的頂級學者的高水平論文,結集出版,其中既有對儒家經典及其思想的深入研究,又有對儒家現代價值的討論,是一部反映學界前沿研究動態的高水平論文集。
本書為為研究中國傳統易經文化和中醫文化的論著。本書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先行者和中醫文化是中華文化復興的先行者。作者以多年的研究為基礎,從易經和中醫出發,探索中華文化的發展。作者認為,中華文化以三皇與三易為總源頭,其結構主要就是以“易”統領“儒釋道三家”,而
四五六之學的立論基點是:既然宇宙萬物都具有五行屬性,天地間五行的運行自然形成五運和六氣,而人作為宇宙萬物的基本個體之一,當然也具有五行屬性,而且天地間的五運六氣也必然對人產生影響。其核心是,根據自然界的天氣變化,結合一個人的四柱(生辰八字),來推斷其先天體質和健康狀況,以及受節氣和天氣變化的影響可能患病的趨勢。
本書介紹了《周易》的文化地位、構成、含義、性質、符號系統、文字系統,介紹了什么是易學以及歷代易學的發展概況、作為中華文化精神主干的易道的發展,將“易學”的研究置于中華文化研究的大環境中,不僅拓展了易學研究的范圍,獲取了易學研究的新方法、新視角,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研究與發展,提出是易道促成了中國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取向、倫理道德、審美意識和風俗習慣,希望在當今這個求和諧的社會發展進程中,能借鑒“易道”所昭示的周期運動的大規律。
本書內容講述:《周易》為什么被稱為“第一國學”? 太極陰陽每個人都知道, 但其中究竟有哪些“道道”? 怎么認識復雜的八卦、六十四卦以及其中的變化規律? 每一卦的卦辭和爻辭到底暗含著什么意思? 用《周易》怎么算卦? 真的靈驗嗎? 解開河圖洛書的密碼是什么? ……《周易》人人想知又人人難知, 易學名家王振復教授的《〈周易〉通識》, 廓清籠罩在《周易》之上的層層迷霧, 正本清源, 既介紹閱讀《周易》的基本常識, 又將性質根本不同的《周易》本經和《易傳》分開來解析, 還將《周易》三千年的歷史梳
本書是易學專家張其成教授全方位釋讀《周易》與中醫關系的代表作,內容凝聚了張教授二十余年研讀《周易》、感悟中醫的心得體會,書中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將“氣”“陰陽”“五行”等中醫理念與《周易》之易理相結合,探尋易學與中醫的關系,為我們解開生命的秘密。具體內容包括:西方對人的界說;中國的“人學”特征;巫——易與醫的源頭;生命的創生——從伏羲、女媧談起;氣的字源;《周易》和《黃帝內經》中的氣等。
本書通過儒家仁學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的相通相合研究,分析兩者的內在關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包涵于其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制度建設的大脈絡,實現對堅持和完善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的整體性認識和啟發。全書采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法、史料文獻分析法、跨學科等研究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歷史與邏輯的相統一,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創新成果引導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