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水資源承載力、水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與調控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模型構建、理論和應用研究。從水量、水質、水生態空間和水流更新等方面,構建了區域水資源承載力診斷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水資源承載力診斷評價的多屬性綜合評價理論。從載荷均衡出發,構建了水資源承載力的人口-負荷-能力評價模型、水資源承載力模擬系統動力學預測與調控模型;建立了水資源利用效率評價復雜指標集和多層次熵權數據包絡分析模型,結合投入產出平衡原理及水資源系統理論構建了區域水資源調控模型。并將所建立的理論和模型,應用于北京市、吉林省
本書主要介紹了水利工程項目管理及建設監理、水利工程施工質量管理;同時對水資源的危機管理與防治、全球水環境的治理機制進行研究。
如今,污水處理技術已經發展到幾乎能生產出滿足任何水質標準的再生水,污水處理技術已不再是制約再生水回用推廣的較大困難,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問題,即公眾對再生水回用的排斥。針對這一問題,本書文首先對相關領域的研究文獻進行深入分析,理清學科內的研究熱點和研究前沿。并采用質化研究的方式,獲取再生水回用一線的專家和再生水的直接使用者居民對于再生水回用的關注和顧慮,并以此為基礎構建居民再生水回用行為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揭示不同影響因素間的內在聯系。而后通過采用采用互補的實驗室實驗和田野實驗手段,確定不同類型政策
本書將協調調度概述、梯級水電站電力生產協調智能調度、梯級水電站水沙協調調度研究、梯級水庫群泄洪設施協調運行研究梯級水庫群泄洪設施協調運行理論研究、基于清潔能源價值的水電站協調定價管理、某巨型水電站"一廠兩調"協調調度研究等方面內容開展研究
本書以國際河流水資源利用和管理的制度與機制建設為主線,以"國際河流水資源概念-國際河流分布-利用與管理主要問題-國際河流水資源權屬-國際法原則-流域機構建設"為脈絡,由淺入深地厘清了近年來受社會各界關注國際河流水資源概念、水資源利用與管理涉及的國家間權利與義務、國際法基本原則等,為國際河流水資源的利用與管理建立起一個較為清晰的理論框架。
本書在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選題視角新穎,在梳理銅瓦廂決口改道事件基本史實的基礎上,從荒政與河政兩個層面探討其與晚清政局之間的復雜關系,并借此探究單次災荒與政治之間的關系,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對于銅瓦廂決口改道事件的把握較為準確,并得出了一些合理的結論。比如:申報人認為銅瓦廂決口改道具有雙重屬性,其既為近代重大災害事件,又是清初以降備受重視的河務問題,在清代黃河史上具有時間坐標意義。
本書以黃土高原淤地壩壩系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勘察、資料收集和實驗測試分析,運用多學科理論及“3S”技術和數值模擬技術,以小流域淤地壩壩系防洪風險評價為研究核心,系統分析不同壩級、不同級聯方式(串聯、并聯和混聯)淤地壩蓄水攔沙作用與淤地減蝕機制,辨析小流域壩系與溝道單元壩系分片、分層對洪水泥沙的控制關系,闡明小流域淤地壩壩系防洪攔沙能力的級聯效應,研究提高小流域淤地壩壩系防洪能力的壩系布局與壩級配置方法,建立小流域淤地壩壩系防洪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并以典型小流域為例,進行壩系防洪風險評價,提出在變化
本書以洪水影響評價、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及河道管理范圍內工程建設方案審查制度(以下簡稱三項制度)為例,梳理了重大水利管理制度體系,系統評估了三項制度在落實過程中不同管理層級(國家管理層級、省級管理層級、市縣管理層級)存在的問題以及不同部門與單位(水行政主管部門、建設部門、發展改革部門)對三項制度的認識,研究提出了重大水利管理制度的評估方法與指標體系,深入剖析了影響制度落實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推進制度落實建議。
本書內容包括:緒論、流域梯級壩群風險分析理論基礎、流域梯級壩群風險量化分析、流域梯級壩群風險鏈式效應分析及失效路徑挖掘方法、流域梯級壩群失效概率估算方法、流域梯級壩群失效后果綜合評估方法、流域梯級壩群系統風險綜合評估方法。
本書以福建省九個地級城市作為研究對象,探尋城市化發展與水資源利用(用水效益、用水水平、用水量)之間存在的線性與非線性關系;并基于“驅動力-壓力-狀態-響應”(DPSR)模型,構建了城市化與水資源環境系統的耦合指標體系,利用灰色關聯度方法計算城市化與水資源系統的耦合緊密度,識別了水資源與城市化系統相互影響的敏感性指標。對相關從原人員有一定的參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