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稿是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研究院劉廣安教授積多年《論語》研讀心得的最新成果, 緊扣《論語》文本解讀, 適當聯系諸經相關內容解讀。譯文重點是根據語境翻譯仁、義、禮、智、信、德、道等基本概念的一般含義, 解讀重點是說明《論語》的主要內容和主題思想及其傳承價值。文字今譯參考前賢多家成果, 選擇取舍, 斷以己意, 力求譯文明確簡練, 對應《論語》原文的質樸精煉。為求文意貫通, 慎重加字或減字。古文今譯, 是古典知識當代化的重要通道, 也是《論語》知識當代化的重要通道。
李零先生曾說: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個出身卑賤卻以古代貴族(君子)為立身標準的人。《<論語>的真相》是賈志剛老師在前人解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的一套歷史讀物。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原有的篇章重新分類,在上篇中羅列出孔子關于為人處世的貴族精神18條,總結出孔子的自省、知恥、自尊自愛、包容和敬畏、堅持與變通。下篇則針對性地對孔子的弟子進行專題介紹,為我們還原了完整的孔子及其弟子形象土匪的子路、土豪的子貢、社恐的冉有、博學的子夏、裝瘋賣傻的宰我……<
商鞅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商君書》凝聚其一生思想總結,也是一部被誤讀得面目全非的書,甚至還被稱為天下第一禁書,并被后世進行了各種曲解。本書作者青云,在精心研究傳統文化、國學經典的基礎上,對《商君書》進行全面完整準確解讀,還原商鞅法家思想的真實面貌,可以讓我們從中一窺中國古代先進的法治思想,對我們理解當下依法治國面臨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都會大有裨益,同時可以讓我們深入地理解經典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儒家價值觀念流變研究》主要針對先秦儒學價值范疇展開論述,并對諸多價值范疇的后世演變進行相關分析與對比研究,在理論研究和對教學實踐的指導方面均有重大意義。
本書共分五部分:主題研討、專題論文、異域新知、主題書評、舊文重讀。主要內容包括:學院大學、修院學校和儒教書院——全人教育的歷史張力和前瞻解決;道場、旅游勝景和學術重鎮——明清以來岳麓書院的多重形象探析及其當代復興等。
中國傳統政治的核心概念是“民本”,近代以來又學習、接受了西方的民主觀念,二者關系如何?一直是中國哲學研究的重要問題,海外學者圍繞此問題也發表了大量成果。本書收錄了海外學者關于民本與民主的代表性成果,反映了海外學者的主要觀點。本書對于了解西方倫理思想發展的最新動態,融合民本與民主,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老子《道德經》以凝練至簡的語言、玄妙空靈的風格、正言若反的方式,揭示了宇宙、社會、人生的客觀規律和基本法則,旨在勸誡世人止息向外求取之妄念,探索內在世界的奧秘,進而發現自己的真實本性。本書立足歷代名家注釋,融入自身人生體悟,以通俗易懂的現代語言,闡發《道德經》中的幽微義理,有助于讀者走進老子的思想世界,探尋生命的真實意義。
郭象《莊子注》作為玄學理論的集大成者,在魏晉時代具有\"思想熔爐\"\"課題聚焦\"\"思維經緯\"的理論地位。郭象《莊子注》把莊子思想現實化、具體化為一種人生實踐與處世精神,對中國美學和藝術新變影響深刻。《莊子注》一書,堪稱魏晉諸多美學形貌的理論寫照、哲學根據。本書以郭象《莊子注》為核心文本,在具體闡釋郭象哲學思想的基礎上,提煉了其內在的美學意蘊。在一種前后美學語境的轉換歷程中,本書細致而具體地架構了郭象哲學與魏晉美學思潮之間的深度關聯,以確立郭象及《莊子注》在中國美學史上的歷史地位。
本書以大眾通俗讀物形式講述《老子》(即《道德經》)帛書出土50年、楚簡出土30年來的眾多研究成果,以帛書甲本為底本,結合楚簡,考校2000多年來20余部重要的傳世版本,參考近90年來數以百計的研究專著和論文,力求最大限度地接近《老子》原貌,復原《老子》的本意與真諦。本書設置復原本(以帛書為主、楚簡為輔)、釋文本(以帛書為主,見附文)、參照本(以楚簡為主、帛書為輔)與今本(通行本)四個版本,對比、梳理出960余處后世改動內容,發現近200句意思發生重大變化,并對百余處突出問題進行重點考校
本書除導論和結語外,共六章,內容包括:孟子德性思想的歷史淵源、孟子德性道德觀的基礎、孟子道德體系的建立、孟子德性思想的情理精神、孟子反躬內求的道德修養、孟子德性思想的政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