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綜合運用深度訪談法和參與式觀察法,通過對省、市、區民政部門、慈善部門負責人的訪談,深入部分鄉鎮政府、社區、農村家庭養老院、互助幸福院等進行參與式觀察,也進行了養老服務機構運營情況、政府和慈善組織以及社區等供給狀況、養老服務的醫養結合狀況等內容的調查,本研究系統論證了農村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供給路徑——協同供給。研究的結論是農村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的有效供給應以協同供給為目標,推動農村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多元供給主體間,由分散化、封閉性、低度協同向互動性、開放性
“村改居”社區治理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課題。如何有效實現社區治理轉型與發展,成為全國各地普遍關注的共性問題。本書以我國在“村改居”社區治理中存在的現實矛盾為出發點,以空港新城基層社區治理為個案,在全面總結空港新城在土地征遷、回遷安置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方面的工作方法和經驗的基礎上,試圖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探求我國“村改居”社區治理的轉型問題,并就如何實現現代化進程中“村改居”社區治理的可持續發展做進一步的探討。
本書以嵌入式治理的基本概念和相關理論為基礎,以寧夏回族自治區三個城市社區為田野點,分析了城市社區嵌入式治理的實踐探索,剖析了其現狀、困境,最終提出了城市社區一核多元嵌入式治理機制及其優化路徑。本書成果為新時代城市社區嵌入式治理的構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促進國家、市場等治理主體在社區公共事務中的良性互動。
本書以“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為邏輯構架,在美麗中國視域下,既向內看,也向外看,不僅有對公民綠色生活意識提升機制構建的理論分析,也有相關的實踐活動探究,以及兩辯的證聯系,立體式地揭示了當今時代我國公民綠色生活意識提升機制的現有向度和應有向度。
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婚姻是家庭產生的重要前提,婚姻家庭問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關鍵影響的基礎議題。長期存在的農村男性婚配困難問題是經濟、社會、文化和人口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也反過來對人口、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多方面產生深刻影響。如何破解農村男性婚配困難問題是當前社會各界長期關注的熱點之一。基于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資料與年鑒和冀西北C縣農村男性大齡未婚問題專項問卷調查數據與質性訪談資料,綜合運用人口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的相關理論與分析方法,本書就農村通婚圈變動與男性婚配困難之間的關
作為城市化進程中的主力軍,農村新生代青年與我們的生活休戚相關。他們可能是流水線、建筑工地的工人,可能是超市售貨員、飯店服務員、理發店小妹,還可能是的士司機、外賣小哥、小區保安…… 然而,我們對他們知之甚少,他們于我們而言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農民工”“流動人口”“邊緣群體”等附加的標簽,凸顯了他們作為勞動力的部分特征,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他們所具有的青年群體屬性及其在城市化路徑選擇中所面臨的個體化的機遇、風險與挑戰。 本書以社會學的方式聚焦農村新生代青年的婚戀:一方面通過全國范圍的大規模
本年度報告以教育公平為線索,闡述我國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發展的成就與問題,探討教育獲得的群體性差異以及教育回報等重要議題。
本書主要立足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緊緊扣住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這一背景和前提,沿著“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居民群眾需求變化—社區治理質量提升”的邏輯思路,聚焦城市社區治理質量及提升,綜合運用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和大數據等方法開展深入調查,在對新時代城市社區治理現狀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對美好社會建設中城市社區治理質量提升的結構背景、影響因素及其實踐路徑等展開系統研究。
2020年春天,中國和全球共同抗擊疫情。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構成偉大的中國抗疫精神。社區作為人類居住的生命家園和精神家園,每一個社區人需要強化命運與共、休戚相關的共同體理念,凝聚起戰勝疫情的強大合力。筑牢社區防控第一線,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新課題。本書的內容創新:首次提出后疫情時代社區防控如何更好強信心、暖人心、筑同心,通過加強共同體建設,著力構建自治共同體、治理共同體、服務共同體、安全共同體、文化共同體、生態共同體的新理念和新實踐。
本書基于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和生態保護的需求,通過理論分析和數學建模,構建了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的研究框架;利用文獻調研法,對生態保護和居民可持續生計的國內外研究進展和理論基礎進行了系統歸納和梳理;運用博弈分析法,進行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居民生計的博弈分析;以福建省不同類型自然保護區為研究案例區,采用問卷調查法、專家咨詢法、回歸分析法和傾向得分匹配法等,探討了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補償對自然保護區居民可持續生計的影響;利用專家咨詢法、層次分析法、熵權法和問卷調查法等,進行自然保護區的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