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巖石的風骨與畫家的情韻——論畫家梁巖和他的繪畫藝術;哲理意念象征——談申身詩歌創作的美學追求;論劉章詩歌的美學特色;湖海襟懷大雅情——王充閭詩集《鴻爪春泥》讀后等。
本書共分七部分,收錄了《建設與“文學史”雙峰并峙的“文學地理學”》《中外比較視野下的文學地理學學科建設》《文學家的靜態分布與動態分布》《文學接受的地域差異》《中國境內著名文學景觀之地理分布》等文章。
本書是對蕭殷先生這位現代中國文藝活動史上重要人物的總結與紀念,按時序收集、整理了有關蕭殷先生的各類評說文字30余言,里面既有視蕭殷先生為“恩師”的王蒙先生高屋建瓴的訴說,也有溫儒敏先生作為鄉賢和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大家的精準有力的述論,以及許許多多老中青專家學者、文學愛好者的一得之見。有意思的是,里面也收入了蕭殷先生的女兒陶萌萌女士的款款回憶。可以說,這本《師者·文心——蕭殷評說七十年》基本概括了蕭殷先生在文學創作、文藝思想、寫作活動組織與指導等方方面面。
本書由《戲說文壇十二怪杰》和《論內江十作家》兩部分合成。《戲說文壇十二怪杰》,作者對蘇曼殊、李宗吾、錢鍾書、三毛、賈平凹等十二個作家進行了系統講述。《論內江十作家》,作者對來自四川內江的十個具有全國影響的作家,如康白情、范長江、周克芹、劉心武、傅天琳等人進行了系統論述,展現了內江的作家方陣。
《貞下起元——當代、文學及其話語》一書是著名文學評論家劉大先的現代文學研究專著。伴隨著1980年代以來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到文化、情感與精神生態的變遷,文學及其話語發生了深刻的轉型。貞下起元,周流不息,本書立足現場,以批評為方法,在重釋“當代”的基礎上重思“文學”,梳理晚近四十年來文化發展的脈絡與譜系,厘析觀念與思想的時代特質,拈取歷史、傳統、德行、國家、世界、生活、資本、記憶、媒介等關鍵詞,就它們與文學的互動實踐展開具體分析,進而尋找某種未來的可能性,以期勾勒出簡約的心靈與書寫圖譜
本書以“網絡文藝生產規制”為研究對象,運用符號學理論,試圖在更寬廣的理論層面上尋找網絡文藝形式的統一性。目標有兩個:一是闡明網絡文藝符號的本體特征;二是闡明網絡文藝符號的生產機理。兩者具有內在的邏輯,本質上是一個問題。所謂網絡文藝符號生產機理,就是指網絡文藝符號的建構或創造規律,即網絡文藝符號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其創作規律與傳統文藝有何本質區別。因此,闡明這個問題就必須對生產主體進行全面精神分析和考察,這不僅是因為網絡文藝本身就是典型的精神產品,而且是因為這種精神產品的生產環境、生產技術、生產資
本文正文共分為五編十五章。編和第二編是作品新論,分別以莫言的不同文本細讀入手,分別從故鄉、童年、戰爭以及母性、責任、人生如戲、勞動美學等幾個方面展開;第三部分以莫言及當代作家作品中凸顯出的大悲憫、拷問靈魂諸命題,以及作家面對偉大變革時代所自覺意識到的時代感,進行了深度的探討;第四部分討論莫言對中國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的傳承關系的,分別以魯迅和司馬遷為個案,借此也討論了莫言的話劇劇本創作;后一部分對莫言研究的歷史進行較為全面的回顧,也對莫言研究現狀進行考察和批評,并且提出莫言研究的若干新界面新
本書共分為三個部分。部分導論總體概括了莫言作品的三個特點:與本土文學和外國文學的關系;狂、雄、邪的追求;莫言的農民意識論。第二部分詳細探討了莫言與中外文學的關系,與福克納、馬爾克斯等之間的關系,以及對明清筆記體小說和傳奇的傳承等。第三部分提出了莫言研究的一些新的視角:莫言與大眾文化、莫言與后期印象派繪畫、身體視域與莫言小說的發生學等。文章的結論部分,指出莫言的研究雖然碩果累累、蔚為大觀,但深入研究莫言在廣泛接受外國文學影響的同時常常逃離其影響、在上下求索中多方突圍的多變心態,另一方面努力揭
本書對新時期以來的賈平凹研究做了全面的探討。賈平凹是對當代文學有重要貢獻的一位作家,對其作品的廣泛批評和深入研究也形成了富有特色成果。通過對賈平凹不同時期作品評價的研究,梳理與考察了新時期以來作家、批評家與文學思潮、社會變遷互動共生的發展歷程。本書既是對賈平凹的創作、批評與研究的總體考察,也呈現了新時期以來文學批評和文學發展的一個側面,對于深入考察當代文學發展變革歷程,以及作家和知識分子在中國社會轉型及歷史沿革中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觀念變遷具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