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普遍認為,美國應該在全世界傳播自由民主、培育開放的國際經濟,并建立國際制度,按照美國的形象重塑世界,這樣世界會更加安全。但事實并非如此。相反,美國因奉行自由主義霸權政策,*終成為一個高度軍事化的國家,不斷進行破壞和平、損害人權、威脅國內自由價值觀的對外戰爭,給世界和平帶來了諸多麻煩。本書作者米爾斯海默認為,自由主義霸權冷戰結束后美國所奉行的外交政策注定要失敗。他指出,民族主義和現實主義會約束美國在海外的自由主義霸權政策,美國采取更為克制的外交政策更有意義。《大幻想:自由主義
目前,中美關系處于兩國關系正常化四十幾年以來*緊張、*危急的狀況。中美關系是否已經或終將進入新冷戰狀態?目前的狀態將朝著什么方向發展?其結果如何?中國應該如何應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攻勢和壓力?對于這些問題,不僅中國政府各部門都在思考,學界各領域也必須做出回答。作為歷史學者,特別是專門研究冷戰國際史的學者,更是責無旁貸。 華東師范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受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委托,組織本校及國內相關領域的學者,在以往歷史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十五篇專題報告,分歐洲和亞洲冷戰的起源、美蘇太空及核
“修昔底德陷阱”這一概念自提出以來,就引發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這一概念源自何處?崛起國與守成國是否必會發生沖突?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在《注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系統地回答和解釋了上述問題。艾利森從雅典和斯巴達的戰爭歷史出發,對歷史上發生的16個崛起國與守成國進行全球競爭的案例進行分析,指出中美之間的沖突是可以避免的。這16個案例包括成功避免陷入戰爭泥淖的4個案例和以戰爭收尾的12個案例。同時,作者在書中還提出了12個通往和平的方法。在本書最后,艾利森將對其觀點
《中外舊約章匯編》輯錄了自中國開始對外簽訂條約起,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止所有中國對外訂立的條約、協定、章程、合同等,是目前*完備的1949年以前的中外條約集成。這部條約匯編凝結了王鐵崖先生十幾年心血與數十年學術功力,直到今天,仍是研究中國對外關系乃至中國近代史的必備參考書。
本書包含序言、緒論、第一章中印發展簡史與當代關系、第二章當代中印關系中的“西藏問題”、第三章當代中印關系中的邊界問題、第四章當代中印關系中的經貿問題、第五章面向未來的中印關系、參考文獻和結語共九個部分。
本書研究的主要意義在于,一是發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歷史緣起,并弘揚其現實意義;二是促進中國劃定與所有鄰國的陸地疆界,營造安鄰睦鄰的周邊環境;三是以點帶面地把握中國外交總體布局,突出周邊外交的首要地位;四是服務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建成社會主義現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外交》一書基于國際形勢發展變化,綜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近40年演變歷程,內容包括對外開放與中國對外戰略的調整;廣泛建立伙伴關系,推動國際關系多極化;抓住戰略機遇期,開創外交新局面;構建立體布局,彰顯大國特色四方面內容。全書以前言、結束語及24章的篇幅系統總結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外交的成就及經驗。
《新時代中國公共外交與民間外交:理論與實踐》一書將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探索新時代中國公共外交的理論創新與政策實踐。近年來,國際局勢變亂交織、權力重組、民心思變,傳統強權、壟斷資本、民粹勢力為了維護各自利益,既相互掣肘又彼此妥協,使國際環境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與此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為發展中國家探索更好的社會制度提供了
邁克爾·馬辛在《紐約書評》撰文指出:“自《外交事務》雜志1993年發表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一文以來,沒有一篇學術文章像這篇這樣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這篇文章就是米爾斯海默和沃爾特于2006年3月發表在《倫敦書評》上的《以色列游說集團》。它研究了美國蕞忌諱的問題之一:以色列游說集團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
而后,米爾斯海默和沃爾特深度探究并擴大了文章中的論點,寫成此書。在書中,他們描述了美國在物質和外交上提供給以色列支持的驚人水平,
《冷戰國際史研究》No.27是由華東師范大學周邊國家研究院/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主要內容包括中蘇(俄)建交七十周特邀專論、中美建交四十周年特邀專論、“經濟冷戰”特邀專論、“經濟冷戰”專題研究、青年學者論壇、檔案研究信息、口述歷史及檔案文獻等。出版此集刊的目的在于推動中國冷戰史研究的深入,并進一步提高學術研究水平。檔案文獻欄發表的材料,為保留解密檔案的原貌,本集刊未作任何刪改。本集刊中文章的觀點只代表作者本人,僅供讀者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