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一書分三編:第一編冷戰的起源和爆發(1945-1953);第二編冷戰的擴展和延續(1954-1969);第三編冷戰的轉型和終結(1970-1991)是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老師們過去多年的教學和研究成果的總結,在有限的篇幅中描繪了當代國際關系史(1945—2010)的發展脈絡,論文都是刊物已經發表過的文章。
《冷戰國際史研究.第25輯》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外交史學家所做的外交史研究進行學術史梳理與評論。論者以世界史、比較史、全球史和跨國史研究為觀察的視角,研究和評介了25年來美國的外交史研究的發展軌跡,認為多種研究方法的借鑒和運用,使該領域煥發了新的活力,躍上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高度。文章內涵豐富的學術史信息,以及啟迪思路的引證評述,其為中國的冷戰史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路徑。
20世紀上半葉,兩次世界大戰導致將近5000萬人喪生;20世紀下半葉,世界經受了冷戰、地區戰爭以及核威脅的折磨。為什么會發生這些沖突?21世紀,還會再度爆發這類沖突嗎?日益增強的經濟和生態 相互依存、跨國制度和國際制度的發展、民主價值觀念的傳播會帶來新的世界秩序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又將如何影響國際政治?本書從理論與歷史相結合的角度,用簡潔的語言和歷史事例來闡述晦澀難懂的概念,為讀者提供來自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分析方法,以此幫助他們來解釋、理解與評估世界上所發生的事件。
《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為年度系列出版物,長期對國際形勢進行密切跟蹤和深入研究,對中國外交進行深度分析和透徹解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18)》一書分為兩大部分:上篇為2017年國際形勢專題評述,包括“大國國情與外交”“主要地區形勢”和“國際及地區問題”三章,共15篇文章;下篇為2017年中國外交評析,包括“中國外交布局”“中國與國家及地區關系”和“領域外交”三章,共19篇文章。
《近代國際關系史辭典》是一部專業性的社會科學工具書,主要供靠前關系史和靠前政治學科教學人員,靠前問題研究人員,外交、外事、新聞和宣傳工作者,大專院校師生,中學教師以及關心靠前時事的讀者查閱之用。 《近代國際關系史辭典》選條的范圍是以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起,到十月社會主義革命(1917年)和靠前次世界大戰結束(1918年)期間的靠前關系史,時空跨越300年之久。 《近代國際關系史辭典》涉及年代較長,范圍較廣。
《高校智庫建設的理論范式和實踐創新》著力解決當前高校智庫建設的三個基本問題:一是為什么的問題,即高校能不能建智庫,為什么要建設高校智庫;二是是什么的問題,即高校智庫區別于其他智庫的特質內涵是什么,優勢功能有哪些;三是怎么做的問題,即如何推進高校智庫建設,真正通過智庫實現高校思想知識價值的轉化、延伸,達到溢出效應。
歐洲是西方文明的故鄉,而歐洲聯盟又被稱作 人類設計出的*復雜的政體。但自歐債危機以來,歐洲疊遇危機,歐洲一體化進程面臨著政治、經濟、社會和安全的重重挑戰。2015年歐洲更處于國際關系風云際變的漩渦中心,難民危機、烏克蘭危機和英國脫歐危機引人注目。歐洲到底能否轉危為機?歐洲局勢將對國際秩序轉變和全球治理格局造成何種影響?對以上問題深入研討,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當代國際關系發展趨勢,準確把握中歐關系演進的趨勢和特點。本書擬以難民危機:歐洲的邊界在哪里?烏克蘭危機:地緣政治的回歸?英國與歐洲一體化:回
本書主要分析和論述了1914~1929年英國對歐洲大陸和平外交戰略的成因、演進和影響,集中論述了英國面向歐洲大陸的“歐洲均勢”戰略同法國追求歐洲大陸霸權政策的矛盾與互動。具體表現為,英國的“扶德抑法”政策與法國的壓制德國政策產生了尖銳的矛盾,經過外交上的折沖樽俎,英國迫使法國一步步做出妥協,各相關大國在歐洲大陸安全問題和賠償問題最終達成了和平的解決框架,促使歐洲在一戰結束后步入短暫的和平時期,但也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是冷戰結束后最重要的文獻之一。作者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以銳利的眼光和堅實的思維,權威地闡述了美國在冷戰后世界上的戰略利益。布熱津斯基博士在綜合分析歐亞大陸地緣戰略重要性和存在的問題時,提出了不少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獨到見解,著重分析了美國的霸權或世界首要地位的特征、范圍和深度,歐亞各大國的現狀和發展前景,如何周旋于各大國之間而使美國處于最有利的地位,以及中國在美國對歐亞的戰略中所處的關鍵性地位。這部著作為注意世界戰略格局變化的人們提出了許多很有參考價值和可
《冷戰國際史研究(18)》是由華東師范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主要內容包括:特邀專論、專題研究、青年學者論壇、冷戰專著評介、檔案研究信息、口述歷史及解密檔案文獻等。出版此書的目的在于推動我國冷戰史研究的深入,并進一步提高學術研究水平,為保留解密檔案的原貌,本書未作任何刪改,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