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險達人阿梅爾總是憧憬著更刺激的探險旅程。這次她又有了新想法,一個無比瘋狂的想法……
本書通過一個英國醫生岱摩(后改名為“平西”)在大清國的數年游歷和他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記錄下了晚晴帝國的風土人情、經濟方式和政治制度等,內含版畫插圖百余幅。在這本豐富有趣的書里,我們得以從一個歐洲人的新奇視角去觀察100多年前的中國,在他的眼中,當時中國的一切是那么新鮮而不可思議,大辮子、小腳、牌樓、獨輪篷車劫匪、四書五經、瓷器.....作者以輕松有趣的筆調活靈活現地向世界展現了一個古老國家奇趨而豐富的生活畫面。
《中國的易卜生:從易卜生到易卜生主義》一書,以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的視野,主要研究了挪威劇作家亨利克 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及其作品了的作品在民國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群體中的接受情況,并基于挪威本土女性學者的視野來審視易卜生及其劇作中存在的女性主義思想,為我們研究易卜生在中國的傳播、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思想的接受以及中國話劇初期的發展提供了開闊的思路,為當下的中國話劇研究者提供了學術基礎和新的方向。
1649年,大不列顛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決,歐洲政壇一片嘩然,德意志政治輿論鋪天蓋地。此后不久,格呂菲烏斯創作了《被弒的國王》。
戲劇情節始于午夜,終于午后三時。在不到一天的戲劇時間里,有費爾法克斯夫人等設法營救國王,亦有叛軍謀求處決過程萬無一失;各方政治勢力代表點評時局、各抒己見,歷代英國國王魂靈慨嘆世事、預言未來。而在一片人心惶惶中,戲劇的主人公查理一世卓然獨立,磊落從容,宛如基督耶穌慷慨殉道,終于把塵世之沉重的荊棘冠,變成永久不朽的榮譽之冠。
本書講述了虔誠的君士坦丁大帝戰勝異教徒僭主馬克森提烏斯的故事。作者阿旺西尼選取君士坦丁這一歷史人物, 并不僅為塑造英雄榜樣, 樹立君王典范, 更是將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神圣羅馬帝國納入君士坦丁的正統權力體系, 從而贊揚哈布斯堡皇朝的宗教與統治實踐。
本書的情節集中在克里奧帕特拉和安東尼一生的最后時刻。他們陷入了絕境。奧古斯都分別向兩人保證, 誰若犧牲對方, 誰就會得到三分之一的帝國或相應的權力。克里奧帕特拉率先設計置安東尼于死地。然而當她識破奧古斯都的保證不過是假象, 他不過是想讓她作為戰利品隨他凱旋羅馬時, 她擾亂了他的計劃, 直至英勇就義: “君主若死在亡國之前, 就須得死得偉大。”
E.T.A.霍夫曼的作品有著鮮明的藝術風格,帶有神秘的怪誕色彩,以荒誕離奇的情節嘲諷當時的社會現象。作品《胡桃夾子》在中國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在法國、俄羅斯和美國,霍夫曼的影響幾乎貫穿整個十九世紀。雨果、波德萊爾和莫泊桑等作家都受到過他的影響。本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資深的德語專家徐暢翻譯,特意選取了霍夫曼六篇風格各異的作品,有的還是首次翻譯成中文出版,版本極具獨特性和稀缺性。
本書立足于20世紀英美小說,在對20世紀英美小說的創作概況和主題特點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分別對20世紀英美女性主題小說、生態主題小說、成長主題小說、創傷主題小說、諷刺主題小說、科幻主題小說進行了重點分析。本書采用總分式結構,在對20世紀英美小說的不同主題進行分析時,兼顧小說主題的整體創作特點與個體作家的創作特點,從多元化和創新性兩個維度對20世紀英美小說的不同主題進行了研究。
本書從埃文基人現狀概述入手,以俄羅斯人口較少民族埃文基的英雄史詩為研究對象,借鑒國內為實習研究專家及人類學學者的研究成果,運用文本細讀、母題研究、比較研究等研究方法,以民間文藝學、民族志等相關學科為理論基礎,對俄羅斯埃文基英雄史詩的母題、形象、藝術特色以及史詩中蘊含的宗教文化、自然崇拜、民族文化底蘊及與埃文基現當代文學的一些聯系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從而對俄羅斯埃文基的史詩做出系統深入的探討。全書分為緒論、正文兩大部分。
本書梳理了俄羅斯文學中的兩類典型主題:莫斯科題材作品、彼得堡題材作品的研究學術史發展,描述了在20世紀西方文論領域出現形式主義、結構主義“語言學轉向”的背景下,俄羅斯城市文學研究從“題材”范式向“文本—超文本”范式轉變的清晰脈絡。“莫斯科文本”與“彼得堡文本”聚集著極為豐富的文化記憶、重大社會歷史變遷、倫理和價值觀更迭,二者共同繪制了一幅俄羅斯現代化進程從鄉村到城市再到大都市的文學全景圖。它們揭示著俄羅斯城市文學中“文本化”了的俄羅斯人與城市之間多元紛呈的性格沖突、命運悲劇、信仰碰撞等,呈現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