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結合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境遇和資本主義自由貿易的發展歷程,對馬克思經濟自由主義批判思想進行系統研究。在理解古典經濟自由主義的理論前提的基礎上,對古典經濟自由主義的基本立場和思想實質加以歷史梳理;明確馬克思批判經濟自由主義的問題意識,探尋馬克思批判經濟自由主義的歷史脈絡;探討馬克思批判經濟自由主義的學術定位,揭示其理論觀點、思想實質和當代價值。提出馬克思對經濟自由主義的批判包含馬克思對經濟自由主義人性假設的批判、分工思想、維護資本主義自由貿易、自由競爭和私有制觀點的批判;馬克思批判經濟自
想要正確進行股票或證券投資,首先要了解投資和企業到底是怎樣運行的。
在投資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歷史的泡沫可以告訴我們經濟的哪些規律?
投資小白需要了解什么?
如何成為聰明的投資者?
本書中有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1894-1976)關于投資的知識和主張。他是沃倫·巴菲特的投資導師,投資人眼中的華爾街教父,著有投資人反復研讀的巨作《聰明的投資者》。他在書中邀請讀者
本書是一部以中國改革開放為背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九屆三中全會為歷史脈絡的斷代史書。本書在遵循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及前提下,較為系統地梳理、總結了1978~2018年四十載歲月里,中國改革開放不同歷史時期相關經濟政策、思想及其理論的時代性演變,旨在客觀記錄、研究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系形成、發展與不斷完善的歷史進程,探尋中國特色漸進式制度變遷的政策、理論脈絡,更深刻地展示中國共產黨的改革智慧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與制度力量。
本書論題部分收錄四篇文章: 美國學者漢利就民眾對于民族認同的分歧, 重新了思考啟蒙運動時期兩位思想領袖亞當·斯密與盧梭的貢獻, 尤其是他們的“立法者科學”概念; 《市場的修辭》一文探討了斯密對承認、話語以及交換的論述; 懷特曼的文章分析了斯密和觀念史; 《自然與哲學》一文則展現了斯密對廊下派、審美協調與想象的論述。本期的“思想史發微”收錄了馬蒂卡拉的《施拉姆與統治標志》, “舊文新刊”則收錄了胡樸安的《荀子學説》。
本書著眼于人類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領域中與擴展最優樹相關的優化問題,從應用領域及優化方法上對擴展最優樹問題進行了研究,設計并分析了相應的優化求解方案,為相關問題的研究和探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當今世界,數字經濟發展迅猛,我國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緊鑼密鼓地推進數字經濟的發展。但理論研究已遠遠跟不上數字經濟發展實踐的步伐。本書側重運用經濟學的理論范式系統研究數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需求和價格、壟斷及治理,深入分析數字化信息對決策個體和組織產生的影響,接著分析數字化對產業升級、區域高質量發展以及政府治理的作用機理及效果。全書分為七章:第一章是總論,介紹數字經濟的演變歷史、數字經濟的特征及重要表現;第二章是數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主要研究數字資源的分類與開發、數字資源利用的技術基礎和領域;
不同于已有知識經濟學從介紹西方知識經濟發展歷程切入的慣例,《新知識經濟學》從哲學認識論和價值論切入,深入研究知識的價值,揭示了知識價值的本質、導致財富創造方面差異的關鍵原因、使用價值可以復制、價值有交換和非交換兩種實現方式、哲學價值與經濟學價值互通等規律,提出了知識價值的本質是知識的使用價值、生產力有差異的根本是知識有差異、產品使用價值有差異的關鍵是生產產品的知識技術有差異、財富創造有差異的關鍵是掌握和運用的知識有差異等新觀點,為承認腦力勞動價值找到了正確認識、提供了理論支撐。
本輯的主題是“城市美好”。全書四個板塊:“海派觀察”中,徐飛教授提出守正創新打造海派商學,吳志強院士闡述智能城市與美好生活的城市規劃理念;“商學訪談”中,孫錚教授聊起商學院要培養一批士魂商才,凌云總經理談論了云端書店的實力進擊,范凌CEO介紹了特贊的成功跨界創業,劉濤館長展望了中國城市博物館的發展和未來,蔣爍淼創始人談及商業模式創新需要知行合一;“人文金融”中,朱滸和楊嘉熹論述了早期蒙元金銀錢幣與思路中外錢幣恩華的交融,杜佳峰闡述了中世紀城市銀行與國際政治金融學;“預想圖”中,魏航教授
本書借鑒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界定生態產品價值,依據西方經濟學競爭性、排他性產品分類原理細分公共產品、公共資源、俱樂部產品、私人產品等不同類型的生態產品, 圍繞產業鏈、金融鏈、數據鏈(“三鏈”)協同,研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路徑和舉措。本書由總論和專論組成。總論從與“三鏈”和生態產品價值相關的概念及理論基礎、基于“三鏈”協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設計、基于“三鏈”協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與模式、基于“三鏈”協同的主體功能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優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策措施等方面展開說明。專
本書是國內外第一部專門系統論述維修審核的專著,提供了一種針對裝備維修的實用審核評估實施方法,圍繞確立維修要求及其度量構建了一個綜合性的框架,實現了對績效度量指標與審核過程的科學融合,驗證了所建議的打分卡、指標、參照以及審核過程,提供了一套模擬審核過程的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