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鄔慶時所著的筆記合集,含 《南村草堂筆記》 《白桃花館雜憶》《東齋雜志》《窮忙小記》《聽雨樓隨筆》 五種筆記。鄔慶時學識淵博,著述甚多,他在詩歌、歷史、散文等方面都有大量研究和創作。他平生最痛恨文字之獄,著書立說,一絲不茍,認為“一時疏忽,千古疑傳”,所以他寫的文章都很重視材料的真實。
本輯收錄的主要文章有: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關于參與改革、研究改革、建言改革的回憶,國家檔案局原局長楊冬權講述的恢復高考故事,民革中央原副主席何丕潔親歷的貴州畢節扶貧開發,湖北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唐瑾回憶《中國翻譯詞典》的策劃組編與編撰出版,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原常務副院長成曾樾回顧魯院的辦學經過等。這些珍貴史料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內幕,有助于讀者從中了解許多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
《定湖筆談》是清代黃景治所撰的筆記體著作。據黃景治之友謝蘭生在《定湖筆談》序中所言,黃景治喜愛并善于議論,后來耳朵聾了,“不得已舍其舌之鳴而以筆鳴”。本書為黃景治以身世之所閱歷、耳目之所聞見所積累而成。謝蘭生高度評價了集中文章“當于人心”,“時賢爭以先睹為快”,可見本筆記之價值。
本書記載清同治四年正月至光緒五年十月,作者游幕廣州、肇慶、欽州、合浦、廉州等地的見聞,涉及當地的自然景觀、社會風貌和文人逸事等,于了解晚清廣東歷史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俞氏客居廣東,在粵西時間較長,且歷經數地,對粵西觀察描繪較為深入。俞氏也多次寓居廣州,與粵地文人學者多有交往酬唱,包括陳恭尹、梁佩蘭、黎簡、馮敏昌、張維屏等。故本書中也記載了不少俞氏的詩文作品和他對其他文人作品的介紹點評。
《清史論叢》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辦的專業集刊,創刊于1979年,是國內史學界歷史最為悠久的學術刊物。經過幾任主編和編輯部同人的努力,堅持辦刊初衷,不斷提攜、扶助清史研究領域的青年學者,對當代清史研究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2021年開始,被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納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集刊”,2022年被評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集刊AMI綜合評價”核心集刊。 本輯稿件組織了4個欄目“專題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文獻研究”“讀史札記”,其中
現主要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裕固族,是甘肅特有的少數民族,也是具有古老的歷史。裕固族先民由明代關西八衛破散、后被明政府安置在祁連山,最終形成為一個具有共同體特性的少數民族。文集收錄31篇論文,內容包括“裕固族歷史研究”、“裕固族民間文學、民俗研究”、“裕固族史料文獻研究”三個方面,對裕固族的歷史文化做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內容包括“裕固族歷史研究”、“裕固族民間文學、民俗研究”、“裕固族史料文獻研究”三個方面,對裕固族的歷史文化做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本集刊自2015年改版后為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方面的綜合集刊,服務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作為語言文學方面的綜合性學術集刊,收錄的內容涉及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屬的各二級學科的內容,包括語言研究、文學研究(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文藝理論和外國文學等)、文獻學等,此外還有書評等內容。主要刊登中國語言、文學等各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加強學術交流、展示前沿成果,推動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本書通過翔實史料、真實場景、嚴實考證,用生動的筆觸記述了1949年國共和談的歷史始末,說明了國民黨是如何失去民心,共產黨是如何贏得民心、并逐漸走向勝利的,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歷史邏輯,人心向背決定了歷史的走向,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總書記反復強調的人民至上理念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歷史注腳。
本書選取了20篇河海大學本科生的優秀社會實踐報告,從民生社會、思想觀念、地域特色、熱點問題等微視角出發,采用問卷調查、個案訪談、口述史等研究方法,走進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深入社會的方方面面,以此觀察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
《中華民國史青年論壇(第3輯)》共有13篇文章,分布于“政治與軍事”“經濟與社會”“文教與日常生活”三個專題中。從整體來看,本書對民國時期司法系統人事調配、“武力分離滿蒙”方針下日本政府的一系列軍事壓迫政策及其影響、孫殿英西進的前因后果、內蒙古的羊種改良、英資太古集團對中日戰事的因應、熊貓成為“國寶”的原因以及時人對熊貓的認知過程等進行了細致描寫,涵蓋民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研究的多個側面,能夠提供很好的學習和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