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隨筆。張新穎教授在復旦大學講授“中國新詩”課,其后以這些講稿為基礎整理創作成《詩的消息,詩人的故事》。在這本書里,他解析馮至《十四行集》、穆旦《詩八首》、廢名《妝臺》、林庚《破曉》、戴望舒《蕭紅墓畔口占》、艾青《我愛這土地》、北島《結局或開始》、崔健《一塊紅布》等經典名作;此外講述了穆旦、路翎、熊秉明、戴望舒等詩人的故事。本書以簡潔明晰的語言、深入淺出的方式,從文本而非觀念出發,細致捕捉詩歌品質。經過作者的講解,作品中那些原來并未顯示出深長意味和特殊價值的文字,如珍珠出蚌般的展示給
本書按不同主題分為“親愛的孩子”“教養的藝術”“殷切的叮嚀”“慶幸有過這樣的父母”四章,收錄了名家散文,包括豐子愷的《從孩子得到的啟示》、老舍的《有了小孩以后》、魯迅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梁啟超的《怎樣的涵養品格和磨練智慧》、許地山的《落花生》等。
本選題是蘇東坡一生的傳略,也是作者尋訪蘇東坡遺跡的游記,還是蘇東坡詩詞文章的賞析,還是作者跨越千年與蘇東坡的對話私語。作者是詩人,也是蘇東坡的研究者和追隨者。全書以作者尋訪蘇東坡一生的十余處關鍵行跡為主線,將蘇東坡的政治活動、詩文字畫、逸聞趣事等融合其間,用當代詩人的感知方式帶領讀者尋訪一千年前蘇東坡的生命足跡。書中配有大量高清圖片,包括蘇東坡本人及與其相關的同時代及其后的書法、繪畫作品和古刻本書影,以及作者尋訪過程中拍攝的遺跡現場的照片。這些圖片既是對正文的補充,又提供了相對獨立的信
本書挑選了富有代表性的中國古代散文共計十六篇,對它們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導讀和解析,選篇盡可能地兼顧不同時代背景、不同文學風格,以及不同內容的古代散文作品,力圖為大家較為全面地展現中國古代散文,乃至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面貌和高遠的精神意趣。
本書按時代順序,分別為陸貽典《覿庵書跋》,何焯《義門書跋》,何煌《小山書跋》,盧文弨《抱經堂集外書跋》,余集《秋室書錄》,嚴元照《悔庵書跋》,張紹仁《讱庵題跋》,勞權、勞格《勞氏碎金》,鄭文焯《石芝西堪題跋殘稿》。以上諸學人,或精于版本校勘,或諳于考訂故實,所撰題跋文字,皆可窺其學術蘄向及造詣所至。而先生追仰昔賢,搜亡補逸,片言只字,躬自抄錄,諸人心得,賴以不墜。故略作整理標點,以饗讀者。
本書是一本散文集含個小節括《外婆的似水流年》《冬泳》《七月半的月》《又是一年桐花開》等,飽含著作者對故土風、神山水、人文歷史、飲食文化、景物觀賞、自己及家人還有父老鄉親們的感。作者將對家鄉的深愛對過去歷史的緬懷、對風土人的理解、對景色的贊嘆、對家人的離去、對自己的認知
本書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篇《流年碎影》記錄個人成長經歷、見聞、收獲和人生感悟,下篇《陋室散墨》是雜文隨筆等作品選。作品內容豐富,細節生動,感情真摯,文筆流暢。每篇文章既短小精悍,獨立成篇,又互相聯系,環環相扣,有其自身的內在脈絡和整體連續性。本書由一個獨特個體的生命歷程和深切體驗出發,從一個比較特殊的角度,反映了其在特定的社會發展進程和起伏變換的背景下,艱難生存和自我救贖的心路歷程,因此也就有了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和思想內涵。作者希望從一個特殊家庭在特殊時期的生存、掙扎和新生的真是記錄,
《古陂的舞者》是一部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書寫對象的散文集。全書聚焦信豐古陂蓆獅犁獅、興國山歌、石城燈會、會昌縣贛南客家匾額習俗、全南縣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龍南縣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于都嗩吶“公婆吹”、于都縣客家古文、贛南采茶戲、贛縣東河戲等非遺項目。深入非遺現場,近距離考察和探究其歷史背景、文化價值、傳承現狀。走進非遺傳承人的生活,還原他們的生存困境、人性紛雜,見證非遺人在時代變遷中尋找自我、尋找生命意義和精神原鄉的出路及希望所在,刻錄現代城市文明與古老鄉村文明碰撞之下的人類家
本書選取作者回憶性質的文章,是作者的往事追憶和歲月回眸。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包括對親情、友情的回憶,對城市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描繪和對地方風物的全景記錄等,強調作家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和對歷史、文化的探究。書名這三個字出自毛澤東《七律?長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抒發了從革命隊伍穿越困境之后的暖意和樂觀。
《大地幻影》是作家鄞珊以非虛構形式書寫心理領域的散文集,開心理非虛構系列創作之先河。該文集是一部時間之書,也是一部靈魂之書,既描摹萬物中的一角,更在于挖掘靈魂、探究心靈的深井。全書字里行間既描摹人物鋪展物象,更在于雕琢內心,把靈魂在這個世界的探尋、面對俗世的對撞和搖擺,對善良和正氣的堅守,一一剖析在陽光底下。以非虛構形式的文本,更容易抵達“人”的內心。每一個人的靈魂和心理歷程,都是一個廣闊世界,該書以心理篇章的探索為主打,披荊斬棘,每一篇章既是記憶的夢幻,也是當下的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