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俯仰岐陽關
二十年前,我在派出所工作。一個秋天的早晨,我們從岐陽鄉政府所在地的長嶺老街出發,朝著岐陽關的山道行走,游覽了位于長嶺上的要塞一一岐陽關。
那是一個秋雨霏霏的清晨,小雨打濕了青瓦人家,霧鎬籠罩遠山近水,九月的山川河谷秋雨綿綿,我們一行三人從鄉政府的木板樓出發前往岐陽關。除了我以外,一位是派出所年輕的民警小向,另外一位是鄉政府文化干部老盧。老盧是轉業,家住岐陽關下的蓋家壩,是我們此行的向導。他從小在這條道上行走,在鹽大路上當過“挑二”的爺爺常常給他講岐陽關的故事。
在小鎮的盡頭,一條山路凸顯在眼前,如同一條長長的烏梢蛇梭向雨霧茫茫的大山深處。對于岐陽關,我向往已久,它位于海拔一千一八十四米的南岸長嶺高峰火山附近,號稱“南天砥柱,鄂西雄關”。它既是老川楚孔道的交通要道,又是一個重要的軍事關隘,還是磨刀溪支流泥溪河和永谷水支流石筍河的分水嶺。三十公里的長嶺,北坡陡絕,南坡稍緩,西起石筍河邊的蓋下壩,東到泥溪河畔的泥溪口,如一條綠色的長龍,凌空飛舞,直上云霄。只要占領岐陽關,東可俯瞰遼闊的鄂西平壩,直下利川、恩施、石柱、建始、長陽、宜昌等地,直取江漢平原;西可順勢而下,直抵云陽、萬州、忠縣等沿江城市。明初朱元璋麾下的大將湯和、廖永忠滅重慶明氏政權時就攻長江三峽夔門關受阻時而改走此道,攻下岐陽關后沿江西上,直搗重慶。“由荊楚而瞰巴蜀,恒以此道為奇”,這軍路線被稱為“奇道”自以來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兵家必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