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重點考察全球性組織、區域組織、具有影響力的非正式機構、非政府組織等不同類型國際組織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角色和影響。第二部分選擇全球治理中的若干問題領域,探討不同國際組織在各類全球性問題治理實踐中的作用及局限性。
本書在吸收借鑒中西方公共外交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國際關系學、外交學、傳播學、公共關系學等多學科理論、觀點和方法,提出了涵蓋理論分析、概念界定、環境評估、策略規劃、路徑選擇等環節的“一帶一路”公共外交分析框架,對“一帶一路”公共外交這一命題進行了探索性研究。本書聚焦“為何表達和實施”“誰來表達和實施”“向誰表達和實施”“實施和表達什么”“如何表達和實施”等核心問題,探討如何通過公共外交的方式,向“一帶一路”域內外國家公眾全面、準確地展示和宣介“一帶一路”倡議,深化“一
在無政府狀態下,外交溝通長期以語言為承載,國際政治的話語武器與修辭策略深刻影響著大國戰略競爭的過程與結果。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需要遵循戰略敘事的構建規律,合理運用不同敘事策略傳遞戰略意圖,塑造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本研究通過借鑒與整合社會心理學、政治語言學與外交溝通理論,致力于回答“敘事何以塑造政治”這一學理問題,對大國戰略競爭的敘事生成、投射與變遷機制進行了系統研究。本書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學理基礎,從學術史角度梳理了古希臘以來敘事研究的思想流派,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可信修辭的邏
本書溯源美歐政治哲學與思想史,從對自由主義的認知、國家與民族認同、和平主義與軍事手段偏好、多邊主義和單邊主義、國家利益觀、社會與生態平衡發展、宗教性和世俗性七個方面比較分析美歐外交文化的異同,闡釋美歐外交行為模式。美歐外交文化決定著跨大西洋盟友在安全觀、國際秩序觀、實力觀、外交規范上的共性與差異。全書基于美歐外交文化的特征,闡述2017年和2021年歐洲選舉年后跨大西洋關系的嬗變,重點論述美歐在地緣政治、經貿規則、安全政策、全球治理等領域的分歧與共識,尋求美歐互動的規律,這對百年變局中
1949—1950年這一時期正值中國革命形勢飛速發展,也是國民政府統治舊中國的結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建立的時期。面對新舊中國更替的巨大變化時期,英國為了維護其在華經濟利益和香港的安全,開始在外交上對中共及新中國采取主動地外交政策。同時,伴隨著解放戰爭進程的發展,在英國調整對華政策的過程中,英國與國民黨、中共在多個問題上發生了碰撞。本書主要集中在新舊中國交替之際中的一些問題展開論述。
南高加索,也稱外高加索或后高加索,從行政區域上來講主要包含高加索山脈以南的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三國所在地區。南高加索地區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能源稟賦,地緣地理位置也極為重要。它位于亞歐大陸腹地,毗鄰俄羅斯、伊朗、土耳其,東臨里海、西鄰黑海,扼守著里海能源進入黑海的咽喉,是聯結亞歐兩個大洲的結合地帶,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過境地區和共建“一帶一路”的關鍵性節點地區。而地處該地區的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不僅是歐亞地區重要的交通和能源運輸樞紐,也是多元文化交會的中心。在國際形勢復雜多
本書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出發,以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全球氣候治理二者邏輯關系的理論闡釋為基礎,通過全球氣候治理的主要行為體、全球氣候治理規范與制度、全球氣候治理權力格局三個要素,系統分析了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形成與演變,尤其是分析和考察了自2015年《巴黎協定》達成以來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新變化、主要特征及世界主要國家對后巴黎時代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政策立場。在此基礎上,本書著重分析了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中的身份變遷及責任變化,探討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中國
本書大量利用中外交涉文件及各租界的土地章程、工部局年報等檔案,訂正了迄今在租界研究中存在的差錯,并增加了原書中內容單薄的有關租界法制、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內容。全書列十三個專題,內容之廣泛,囊括了當今租界研究的各項關注,既陳述“理亂興亡”,如各地租界的開辟、擴展、興衰,以及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相互間的沖撞、相持、匯合及其產生的廣泛而復雜的影響;也研究“典章制度”,如租界土地制度、立法、司法、行政等,由此系統展現租界內的經濟發展、物質景觀、市政管理與建設、法制狀況及其實踐等;亦辨析“疑難雜
參加本年度報告編寫的人員及分工情況如下: 第一章,吳心伯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主任);第二章,宋國友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第三章,趙蔚彬(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研究員);第四章,信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 第五章,韋宗友(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 大事記,潘亞玲 (云南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
近代早期前夕,明朝皇帝統治著全球約四分之一的人口、世界最大城市中的大多數、規模最大的常備軍,以及當時最繁榮的經濟體。通過與歐亞大陸諸政權之領袖的互動,明朝早期的皇帝與成吉思汗后裔爭奪成吉思汗王朝的遺產,樹立自己歐亞大陸施恩者(眾王之王)的形象,同時爭取草原及周邊地區統治精英的效忠,他們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明廷遠非與世隔絕,而是當時歐亞大陸東部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政治施恩中心。 美國歷史學家魯大維利用詔書、文臣奏議和詩歌等豐富史料,將明朝早期皇帝的統治置于歐亞大陸的廣闊背景下進行考察,提供了理解明代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