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戰爭與地要天時》是宋杰教授三國戰爭系列中的第三部,書中收錄了有關三國兵爭的九個專題研究,深入探討董卓與關東諸侯戰爭的起因、過程、特點與歷史影響;曹操對天府之國關中的逐步控制、征伐與經營,以及該地在曹魏建國后發揮的重要作用;吳魏逍遙津之戰的背景、規模及魏軍的斬將搴旗戰術,通過孫權遇險反映出來的性格特點;劉備攻取益州的經過與謀略,此后他重返荊州作戰兩次失利的原因;漢末三國的重鎮孱陵與公安,三國戰爭中的險要關塞陰平,有著怎樣重要的戰略作用;漢末三國交戰各方所設置的軍師,天時對三國戰爭有著怎
軍事歷史學家大衛·格拉夫以中國古典文獻和最新的學術成果為基礎,生動敘述了從公元300年西晉解體到900年唐朝覆亡長達六百年的軍事戰爭史,所涉及的戰爭既有政權沖突與更替,也有對外征伐和邊境防衛,更有武裝叛亂及鎮壓行動。他將戰爭置于更廣泛的背景下,深入探討了中國中古時期軍事制度、軍事理念、武器戰術的變革對王朝命運、社會秩序和百姓生活的重大影響:把邊境防御任務委托給定居在帝國邊界的游牧民族,導致了西晉王朝的覆滅;府兵制在北周代北齊、隋征陳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輕騎兵取代重騎兵,讓李世民
本書提出了中國古代戰爭法的概念,并將其作為研究對象,從中西比較研究的角度,運用法學理論的分析工具,探討中國古代戰爭規則的發展的內在機理,以豐富戰爭法理論的思想資源。核心觀點主要包括:第一,中國古代戰爭法是中國古人天下觀的產物,天下觀是中國古代戰爭法產生的理論前提。第二,兵與刑的關系是闡釋中國古代戰爭法起源的重要坐標。第三,仁與利構成了中國古代戰爭法價值體系的核心內容。第四,軍禮是中國古代戰爭法規則體系的載體。
本書記錄了對14位老戰士的真實采訪,老戰士入朝作戰的回憶,老戰士回國后的現實生活與人生感悟。書中有電影《上甘嶺》的原型人物戰斗英雄張計發、衛生員吳炯,有電影《長津湖》“冰雕連”藝術原型周全弟,有獨自掩護大部隊轉移的獨膽英雄楊樹柏,有與敵人拼刺刀的戰斗英雄梁萬昌,等等。
北宋為加強中央集權,防御使、團練使等職官經歷了一個從實任到虛銜化的過程。階官化后的防、團兩使主要有宗室、宦官、外戚及高級武官等任職群體,成為其身份與地位的標識。北宋朝廷制定了一系列酬勞制度,以保障防、團兩使的經濟利益及政治性待遇。北宋統治者從官制上突破,尋求了一條獨特的削藩之路,致使北宋一朝,終無內亂之禍。
本書共分總論篇、戰役戰斗篇、有關問題和故事篇、人物篇四篇,內容包括:抗美援朝戰爭是怎么回事、如何評價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戰爭與新中國的國防建設、抗美援朝戰爭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啟示等。
為全面回顧和總結百年來黨的軍事工作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系統反映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的豐富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強軍事業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經中共中央批準,編輯了《中國共產黨軍事工作重要文獻選編》。本冊為第二卷,收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文獻。
內容:本書是一本關于人員選拔和崗位分類的專業性書籍,書中系統總結了國內外軍人心理選拔與能力傾向性測驗的發展歷史,介紹了崗位分類的基本原理、方法與研究進展,分析了國外相關工作對我軍的啟示,并重點闡述了美軍軍隊職業傾向性測驗的構成、考察目的、考察內容及考察形式。 特色:1.選題內容上,是第一個以能力傾向測驗為主題的書。 2.應用性強。無論是國家公務員 選拔,企業人事選拔,軍人心理選拔還是其他類型的資格考試,都涉及到本書相關內容。 3.可以作為心理測量學、教育心理學的延伸閱讀教材。 讀者對象:本書既
國民革命是20世紀20年代的重要歷史事件,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命運。本書以“國民革命的起源”為題,介紹了國民革命發動的歷史背景,通過多個歷史事件生動講述了國民革命的基本過程,并對其最終走向失敗做了分析。作者認為,國民革命是蘇俄、共產國際、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共同造就的。國民革命的失敗,使中國革命走向了新階段。全書從孫中山對中國發展前途的思考寫起,將1920—1925年陳炯明叛亂、關余事件、蘇俄與中共引導國民黨、國共合作、國民黨改進和改組、國民黨一大召開、黃埔軍校成立、國民革命軍的建立、
在海防受到劇烈挑戰時,一個國家如何應對以保衛其政治經濟核心區?本書從倭亂對明代國家海防的挑戰出發,敘述明政府面對襲擊時具體的防御應對和調整。全書研究由軍、兵兩個方面構成的軍政格局下明代海防所涉職官設置、各層級配合與實際指揮的制度運作過程,揭示明代海防格局、部署以及制度的調整和改變,展現近代早期國家在制度操作層面的探索和一些困境。通過對實際海防形態的敘述和分析,增進對明代國家及其組織運作的認識和理解,也可為當下海洋治理和制度建設提供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