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治學是對文化的政治學研究,探討文化的政治邏輯。本書對文化政治學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述,有助于提升人們對文化治理和文化建設的理解,激發他們開展文化政治研究的興趣,進而提高文化工作的能力。嚴格而言,目前國內沒有一本文化政治學的教材或著作。本書的編寫服務于文化政治學的學習需要,并為文化政治學研究者提供參考。
本書以跨文化交際理論為指導,結合對日本文化特征的分析,通過具體案例剖析中日跨文化交際中摩擦的種類、成因及對策,為人際交往中的跨文化休克問題提供最優解決方案。選取人際交往中最普遍也最實用的感謝文化、道歉文化進行比較分析,同時選取中國人赴日留學、日本人來華留學與跨文化交際,日資企業中日員工日常交往與跨文化交際等進行對比分析。
《湖湘琴學思想的發展歷程與當代價值研究》主要從歷史沿革的角度,按時間線索對老子、屈原、蔡邕、朱熹和楊宗稷這幾位代表性湖湘琴人的琴學著作和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和研究,通過分析探討他們的琴學思想,建構湖湘琴樂審美理念發展進行的邏輯體系。在作者看來,各位琴人的琴學思想最終都走向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由技入道”的審美范式。因此,從琴音、琴象和琴意三個層面探討古琴藝術的審美特征,并挖掘其當代價值,是湖湘琴學思想研究的實踐意義所在。
《閃爍的遺跡——文物搶救保護三十年》是北京民俗博物館館長、研究員曹彥生三十多年來所從事的文物保護工作的總結和梳理。 全書由三十多篇文章組成,講述了作者多年來保護文物甚至搶救文物的經歷和經驗。書中對全國唯一的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北京市朝陽區的文物保護工作做了重點闡述,探索“以開發促文物保護”“以宣傳促文物利用”的工作模式,契合黨中央“讓文物活起來”的精神,仔細梳理朝陽區有效保護、合理利用文化遺產的成功經驗,有助于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本書經過對1949—1966年民間文學基本問題、基本話語的梳理,探尋與呈現具體歷史情境中國家話語對民間文學理論的重構,其中重點梳理、反思了這一時期民間文學理論在對政治與文藝的依附中自主發展之特性。根據上述思路,本成果的基本框架為:導論部分闡釋文中所涉及的概念,綜述1949—1966年民間文學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同時兼論研究目的、意義、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成果的主體部分為第一章至第四章,這一部分整體呈現了1949—1966年民間文學發展的新語境及其理論體系的建構。結語部分則是在對這一時期民間文學的發
本書是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20世紀西方有關文化問題討論中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作者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為讀者提供了對文化,尤其是對異己文化的新認識和新理解。作者在書中表現出的對人、對人類的愛,很值得我們借鑒。該書已被譯成14種文字,有著廣泛影響。果勒認為,可以“以此書出版的年代,作為國民性的科學研究誕生之年”。已被譯成14種文字,有著廣泛影響!拔幕J健边@一概念,有各種不同的用途和意思。不同的文化人類學家對文化模式的理解也不同。本尼迪克特認為,文化模式是相
方志館是收藏研究、開發利用地方志資源,宣傳展示國情、地情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具有收藏保護、展覽展示、宣傳教育、編纂研究、信息化建設、對外交流、人才培養等諸多功能。本書系統介紹了方志館建設從立項到管理的方方面面,總結梳理了我國方志館建設的成果與經驗。全書共分11章,分別從方志館的定位與功能、立項、藏品征集、藏品保護、陳列展覽、宣教、數字方志館、信息化建設、科研與管理、安全工作、行政后勤管理等方面入手,為方志館研究提供殷鑒。
文化記憶是近年來人文研究領域中的熱點話題。本書聚焦于德國學者阿斯曼夫婦和阿斯特莉特·埃爾等人的理論著述,運用多學科研究方法解析當代西方文化記憶理論,提出文化記憶是一個以記憶媒介為主要內驅力,由文學性、物質性、選擇性、建構性、和倫理性構成的多維、動態系統。
本書以蘇州姑蘇文化新經濟開發標準試驗區的整體工作情況為背景,研究了從經濟發展視角進行文化開發建設的結構體系,并用實際案例總結了蘇州文化新經濟建設的成果。書稿從整體規劃、文化新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體系搭建、城市氣質轉型、文化新經濟集合品牌建立等不同層次詳細闡述了區域文化新經濟建設的開展方式和整體思路。
本書綜合探討了文化學與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哲學、心理學、生理學等學科的關系, 并從學科建設的角度搭建了文化學的理論架構。書中采用了作者在國外留學期間收集的大量文化學研究資料, 旁征博引, 融貫中西, 從中也可管窺作者對于東西文化、南北文化研究的主要觀點, 其中一些觀點在今天仍具備一定的理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