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作者多年的研究基礎上整理和歸納了稠密氣固兩相流動中超常顆粒系統(非球形顆粒、濕顆粒)的數值計算模型,詳細介紹了超常顆粒與理想球形顆粒系統流動特性的區別,總結和介紹了超常顆粒系統中出現的特有流動結構。本書共7章,第1章對非球形顆粒及濕顆粒氣固兩相流進行了基本介紹;第2章-第4章對超常顆粒稠密氣固兩相流動數值計算模型進行了詳細介紹:氣固兩相流動數學模型、非球形顆粒動力學、濕顆粒動力學;隨即第5章-第7章詳細介紹了不同流化床床型中超常顆粒稠密氣固兩相流動特性:鼓泡流化床非球形顆粒及濕顆
本書首先綜述了國內外在微納尺度流動與傳熱領域的前沿研究進展,其次介紹了作者近5年內圍繞微通道強化傳熱技術及納米流體高效傳熱性能開展的研究工作,為微通道散熱器及納米流體的工業化應用提供了詳實的數據。本書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對國內外微通道和納米流體傳熱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綜述。第二部分介紹了隨著器件散熱功率的增大,作者在單相對流傳熱、兩相沸騰及超臨界條件下微通道傳熱的研究成果,揭示各種強化傳熱機制;第三部分介紹了納米流體作為傳熱工質時,穩定性及熱物性性能的變化規律,從微觀層面揭示納米流體體
體力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內容豐富;而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它又萌生了很多科學分支,例如,粘彈性力學、斷裂力學、損傷力學、計算力學,等等。怎樣幫助學習者在有限的時間內既學好固體力學中的經典理論又掌握其近代知識?這是一個急迫且必須解決的問題,即是撰寫本書的宗旨,也是本書的價值所在。本書以力學模型的建立及求解為主線,通過多層次的命題變換將固體力學中各主要分支學科的知識融合貫通,系統地闡述了固體力學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分析方法,較全面地介紹了具不同力學性質的工程材料及其結構在各類外部載荷作用下的力
伴隨著力學與數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凝聚態物理、生命科學、化學等的交叉與融合,涌現出許多新興交叉學科生長點和前沿交叉研究領域。多場耦合力學應運而生,并已成為力學學科的前沿與重點研究領域,所關聯的多場耦合理論也成為眾多交叉學科中的共性基礎課題。 本書為作者長期以來在電磁類智能材料與結構力學性能、多場耦合行為研究領域深入系統工作的總結,以及系列重要研究進展的梳理。本書主要內容涵蓋了多場耦合力學的一般理論與方法,典型兩場及多場耦合問題及其場間耦合作用特征,復雜耦合系統求解技術及時空離散化數值方法等
本書中所列出的問題并不是一張完整的清單。它們是具有根本性的問題,不是當今知識的簡單結合或應用,而是應該在今后力學的發展中起到樞紐性作用的新知識點,是尚未認清的問題。本書旨在探究若干個力學基本問題的起源與基礎,闡述力學作為連接工程與科學的橋梁,在引領和主導科學發展方面的基礎作用。
力學作為“理科之先行,工科之基礎”,連接了基礎與應用,是橫跨理工的橋梁。本書以“基礎力學”、“流體力學”、“固體力學”、“交叉力學”四個板塊進行展示,頭尾為從基礎到交叉,中間嵌入了力學的兩大主流領域區分,凝練了70個力學基本問題。本書中所列出的問題并不是一張完整的清單。它們是具有根本性的問題,不是當今知識的簡單結合或應用,而是應該在今后力學的發展中起到樞紐性作用的新知識點,是尚未認清的問題。本書旨在探究若干個力學基本問題的起源與基礎,闡述力學作為連接工程與科學的橋梁,在引領和主導科學發展方面的基
巖體內應力波傳播特性的研究是解決巖體工程動態穩定性分析難題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然而,巖體是一種由多種礦物、細觀裂隙和宏觀節理組成的和復雜材料。巖體內的細觀裂隙會導致應力波發生幅值衰減和波形耗散等,巖體內的宏觀節理則會導致應力波的反射、透射、擴散和滯后等。開展巖體應力波傳播試驗是研究巖體內應力波傳播特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書根據巖體動態力學與應力波傳播試驗的最新研究成果撰寫。本書介紹了巖體動態力學行為試驗方法、細觀裂隙巖體內應力波傳播試驗方法和節理巖體內應力波傳播試驗方法。系統闡述了巖體動力試驗和巖
本書介紹了顆粒在流道中的遷移及自組織的應用、特點、重要性、進展以及數值模擬研究的方法;給出了槽道牛頓流中圓形和橢圓形顆粒的遷移和自組織顆粒鏈的形成過程;揭示了簡單剪切流和槽道冪律流中圓形、橢圓形、矩形顆粒的慣性遷移和自組織顆粒鏈的形成機理;闡述了矩形管道冪律流體中球形顆粒的慣性遷移特征和方形管道中非牛頓流體中顆粒鏈的形成特征;得到了圓球顆粒在Giesekus流體中的遷移規律;分析了各種因素對橢球顆粒在Giesekus流體中遷移特性的影響。
本書介紹了連接結構動力學研究的一些通用基本理論,包括動力學建模、求解和系統辨識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針對連接界面黏滑摩擦接觸行為引起的非線性特征,介紹了基于微細觀接觸機理和唯象模型的兩類非線性動力學建模方法;第二部分,針對含局部非線性連接模型的結構動力學微分方程,介紹了諧波平衡法、高維非線性代數方程組迭代求解方法和非線性動力學降階方法;第三部分,針對連接結構預緊狀態的辨識問題,介紹了非線性系統辨識方法、動力學敏感特征提取方法和連接狀態識別方法。本書在闡明連接結構動力學理論原理和分析方法
本書主要圍繞最優化方法及應用,結構拓撲優化設計,非線性動力學優化設計等科研需求與學科前沿問題。書中詳細總結了作者在最優化方法,結構多相多尺度拓撲優化設計,非線性動力學分析與優化設計(穩定性、靈敏度、可靠性等),典型葉盤結構動力學分析與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書內容豐富全面,涵蓋了典型的優化設計方法和結構動態特性。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土木專業研究生的教材和從事土木工程研究的技術人員學習參考書,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科學工作者與工程技術人員閱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