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應用互補 DNA(cDNA)文庫分析及轉錄組、蛋白質組和代謝組等比較組學分析技術,從形成層相關基因的季節性表達,不同莖節木材形成相關基因表達,激素處理下木質部發育相關基因表達,以及應拉木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蛋白質及代謝水平的變化分析入手,建立系統的白樺( Betula platyphylla)木材形成的分子表達譜,揭示白樺木材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并從全基因組層面鑒定白樺木材形成相關基因,為白樺木材形成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提供數據基礎,為白樺分子改良提供基因資源。
本書基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圍繞林業固碳和森林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減排增匯,以竹林擴張為切入點,闡述了森林生態系統碳氮循環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系統論述了竹林擴張不同階段和不同林分類型、竹林擴張區域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分解、擴張管控等因素影響下生態系統碳氮循環響應及機制。同時基于當前研究,針對未來竹林擴張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進行了展望。
本書分為“樹的智慧”“林業的無知”“未來森林”三章。第一章“樹的智慧”主要講述的便是樹木為了生存所發展出的能力與智慧。樹木面對自然環境不是束手無策的:它們將上萬年來積累的經驗存儲在種子里,傳遞給自己的下一代,還會通過樹根識別自己的親友,為彼此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同時攜手調節區域氣候,以便整個族群的茁壯生長,哪怕是面對氣候變暖,森林也展示了一定的應對之道。第二章“林業的無知”主要以德國林業為對象,揭露了林業(人類)對森林(樹木)的自主性的忽視與低估,人們或出于無知,或處于自身利益,蠻橫地
本書介紹了退耕還林(草)工程的實施背景、主要階段、建設成效及存在問題,并以黃土高原為例,分析了典型退耕樹種的固碳特征與影響因子,闡明了退耕還林工程土壤固碳速率和主要影響因素,揭示了黃土高原退耕還林深層土壤固碳效應,進一步以甘肅、寧夏和河南三個地區為例分析了省域退耕還林工程的固碳效應,采用Meta分析揭示了全國退耕還林工程固碳現狀、速率和潛力,最后根據六個不同區域提出了退耕還林工程固碳增匯技術途徑與模式。
本書主要介紹了園林綠化項目實施全過程中的管理要點,按照施工流程進行詳細敘述。全書共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章園林綠化項目拓展與招投標,第二章項目施工前期及準備,第三章項目施工管理,第四章項目竣工與養護移交。本書區別于市場上現有的園林綠化工程管理相關書籍,主要總結多年來在工程管理成功的經驗,通過歸納總結提煉而成。本書沒有過多的理論基礎知識,是一本內容全面、技術實用、語言通俗易懂的指導用書。本書旨在園林綠化相關從業人員全面了解園林工程從招投標到竣工驗收養護移交的全過程。通過學習本書,能更加深入了
本書介紹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簡稱天保工程)一期的實施背景、工程范圍、工程措施以及固碳效益評估的意義,系統介紹天保工程區植被和土壤的碳儲量研究方法,基于不同時期的林業清查數據和土壤調查數據建立天保工程森林生態系統碳庫基線,結合樣地調查數據估算天保工程的碳儲量、固碳速率及碳匯潛力,明確人工造林和木材調減的固碳效益,探討天保工程實施過程中減少水土流失的固碳效益,并利用向量自回歸模型分析自然因素和不同工程管理措施對工程區碳儲量的影響。
核磁共振現象自被發現后,很快在化學、材料、生命科學和石油開采等諸多領域有著廣泛應用。20世紀 70年代,時域核磁共振技術因對含氫物質具有靈敏和精確的表征優勢,已成為研究木材和水分之間關系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本書利用時域核磁共振技術研究了木材水分狀態和遷移行為、木材分層吸濕性、木材孔隙在吸濕和干燥過程中的動態變化、表面炭化木材的吸濕吸水性、人造板吸水性和木材用膠黏劑的弛豫特征,并利用核磁共振二階矩從微觀上研究了荷載對木材的影響。
本書針對與木材干燥和功能性改良密切相關的木材滲透性問題,結合作者取得的研究成果,向讀者介紹一種兼顧效率的木材滲透性提升方法。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輥壓壓縮對細胞壁超微結構的改變、物理力學性能變異、形體變化規律、工藝條件對木材干燥含水率下降速率、藥劑浸注深度和均勻性的影響等部分。書中內容對促進木材滲透性知識的傳播和豐富滲透性改善方法,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橡樹見證的1000年大獎科普繪本系列包含《橡樹見證的1000年》《非洲象的漫長遷徙》《金剛鸚鵡的回家路》3冊圖書。
《橡樹見證的1000年》:故事記錄了一棵橡樹的一千年成長經歷,見證了它周圍的變化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從中世紀到大航海時代,從工業革命到如今,這些千年老樹一直見證著人類歷史的變遷。他的周圍,從森林變成了村莊,從村莊變成了城市。但是新的橡子又生長出來,未來仍舊充滿希望。
《非洲象的漫長遷徙》:故事記錄了非洲象歷代漫長遷徙、尋找水源的故事。起初,他們跟著遷
我國逐步建立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層次多級、類型多樣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起著關鍵的作用。由于保護區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建立一套標準的成效評估指標和方法成為一件極其困難的工作。作者團隊通過二十余年的研究,針對中國自然保護區(地)多樣化的特點,提出了保護區成效評價的原則,構建了基于保護目標的自然保護區保護成效定量評價體系。本書將是保護區建設中不可多得的著作,將為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保護區提供有價值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