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2008年在我社初版,印數4000冊,豆瓣評分8.7,近幾年不斷有讀者問起,舊書在孔網被炒至二三百元一本。現納入作者的作品集精裝再版,作者進行了適當的增刪,重寫了一篇較長的后記。 在宋明理學的展開過程中,張載哲學所發揮的樞紐性作用,早已成為學術界的一般常識。長期以來,關于張載的研究和討論一直是中國哲學研究的熱點之一。《氣本與神化》以相關基本文獻的細讀和精準的概念分析為基礎,通過彰顯文本自身的肌理,來重構張載哲學的固有脈絡。在試圖將張載哲學回置入歷史的精神語境的過程當中,“述”的解釋學態度重
南宋淳熙年間,國勢頹唐,中興無望,滿朝文武貪圖安樂。朱熹等儒人屢獻良策,不被采納。恰遇連年大旱,孝宗皇帝任命朱熹為南康知軍。朱熹在信州道上巧遇武帥辛棄疾,二人一見如故,引為知己。辛棄疾以一方端硯相贈。朱熹見硯上刻著“持堅守白,不磷不緇”八字,心下十分喜歡,視為珍寶。朱熹與辛棄疾、陳亮、趙汝愚等交厚,常泛舟九曲,詩酒相酬,圖謀復興。然權奸當道,時勢撲朔迷離……
本書以《延平先生李公行狀》《宋史·李侗傳》為創作藍本,發揮合理想象,全景式地呈現李侗的生平事跡。作品布局詳略得當,將筆觸聚焦在李侗作為一個理學家和教育家,是如何在鄉間學習、鉆研、踐履和傳播日用常行之道的,側重表現李侗如何為人之子,如何為人之夫,如何為人之弟,如何為人之徒,如何為人之父,如何為人之師,從而使進入孔廟受到萬民仰望的先儒李侗,面目由模糊變得清晰,從一尊享受世代崇祀的木主,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鮮活的形象,站立在讀者面前。
本書內容包括:荊門到任謝表、與孫季和、與羅春伯、與朱子淵、與吳斗南、與鄧文范、與吳叔有、與沈宰、與章茂獻論筑城書、與章茂獻、與張元善、禱雨文五篇、與陶贊仲、與章德茂等。
本書具有規模大、層次高和專業性強等特點, 與會國際國內學者超過120人。向世陵教授、吳震教授、韓國高麗大學李承煥教授、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學文學部鄧紅教授從經學、東亞儒學等角度闡釋了象山心學思想。謝遐齡教授、王興國教授、韓國成均館大學崔英辰教授、中國臺灣師范大學潘朝陽從廣義的心學上展示了象山心學的多維思想面貌。楊柱才教授、許家星教授、田炳郁教授等各位老師從心學意蘊在工夫、學問方法等維度予以闡釋。
朱子哲學是中國哲學史上至為龐大的哲學體系之一,考察這一哲學的整體結構及其具體內容必須注意:一方面,整個朱子哲學和它的重要部分都不是一次形成的靜止結構,而是有其自身提出、形成并經歷復雜演變的動態體系。另一方面,組成這一學說總體的命題大都不是意義單一的命題,朱子哲學中的哲學命題和他對許多問題的討論在內容上大都具有多方面、多層次的不同含義。這兩方面造成了朱子哲學的復雜性。有鑒于此,本書注重從時(歷史演變)空(層次角度)的不同方面對朱子的理氣論、心性論、格物致知論的主要內容進行綜合考察和全面分析,以求達
《游定夫先生集》六卷,是宋儒游酢的文集,為清人編輯成帙。編者于卷首收錄游氏本傳、年譜、墓志、諸儒論述。卷一為《論語雜解》,卷二《孟子雜解》,卷三《中庸義》,卷四《易說》《詩二南義》,卷五錄二程先生語,卷六遺文、遺詩,卷末為附錄。宋人楊時稱游氏有文集十卷藏于家,又稱于文集外有《中庸義》一卷,《易說》一卷,《詩二南義》一卷,《論語雜解》《孟子雜解》各一卷。可見當時游氏文集與諸學術著作分本別行,且文集在南宋已無十卷完本。可見至清代其十卷本文集大多散逸。這次整理本采用同治六年游智開和州官舍本作底本
龜山先生即北宋著名理學家楊時。楊時同游酢、呂大臨、謝良佐并稱為程門四弟子,又與羅從彥、李侗并稱為南劍三先生,是宋代理學史上承先啟后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國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是朱熹,其源頭則是北宋以二程為代表的洛學。楊時作為宋南渡洛學大宗,將二程學術思想帶入東南,成為理學南傳的鼻祖。楊時學術思想主要體現在儒家社會倫理、制度禮儀、價值取向等方面。楊時通過對二程的理一分殊思想、氣學思想、心性論、格物致知論、圣人觀等理學思想的繼承和發揚,以及對王安石新學的批判,形成了自身頗具特色的
《五峰集》五卷,為南宋著名學者胡宏文集,為胡氏季子胡大時所編。全集有詩一卷,為其平生詩作雜詠,大體能見其平生志向,如其《寵辱》一詩,“消磨利欲十分盡,免得臨機剖判難”;《書》一卷,可見其平生交游,及其自強不息、窮理致用的治學主張;雜文一卷,其中《中興業》八篇反應其在政治上關心國家興衰、民生吏治的政治主張;《皇王大紀論》一卷,從《洪荒訛真》到《孟子辟楊墨》近八十篇,從天地鴻蒙初判、女媧補天,評述到商鞅變法,其史學觀頗有見地;學術論著一卷,為其對《周易》《論語》《孟子》三部經書中重要名詞的個人經解。
朱熹四書學是以儒家典籍為文本對人的一種解讀,目的在于探究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必然之故以及人之所當然之則。可以說,朱熹四書學實際就是人學(就人自身而言)、政治學(就人與社會而言)、倫理學(就人與人而言)的結合體。朱熹對哲學的涉足源于幼年時期潛移默化地理學熏陶,對哲學的探究則是源于對儒學精神血脈之所在的為己之學的探求。而為己之學顯透著的道德動機又關系著天下之安危,于是,在宋代特殊的社會歷史時期,逐漸形成了一種以道德動機和道德理性作為治國安邦、家國長治久安的救世之道。所以,在家學和時代思潮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