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給國民經濟各個方面都帶來了深刻影響,國際貿易亦不例外。一方面,數字經濟改變了經濟增長驅動力,有力促進了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這也相應地改變了國際貿易的產業基礎。另一方面,數字經濟顯著改變了國際貿易的傳統模式,以互聯網為渠道平臺的跨境電子商務正在成為國際貿易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于此,此前曾被看作是不可貿易的商品逐漸開始數字化,從而借助互聯網成為可貿易的對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入推進,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充分發揮我國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已經形成的優勢,是加快推動中
"為了使初學者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更容易在學習過程中抓住要領,在具體業務操作時更快上手,本書在編排的時候從外貿業務員的視角,分析從與潛在客戶建立起貿易關系到簽訂出口訂單再到履行出口訂單的基本過程,并以此編排教學內容,幫助學生一步步完成外貿的整個操作流程。教材分成五個模塊,包括出口業務準備、出口訂單洽談、出口訂單簽訂、出口訂單履行和出口訂單善后。每個模塊又各設若干個活動,每個活動都按學習目標、工作任務、知識鏈接、操作指導、能力拓展的思路編排。我們以合作企業為背景,以一票真實的外貿訂單為主線,通過
本書系統、科學地測算了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情況,評估了雙方在全球價值鏈中所處的位置。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中國和東盟地區的產業結構現狀,探索了雙方如何以共贏之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本書綜合運用投入產出模型、量化貿易模型、計量經濟模型及擴展天際圖等方法,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方法參考。本書的研究結論為中國和東盟地區的未來貿易合作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政策建議。
本年度“廣東外經貿藍皮書”回顧了2022年廣東外經貿發展情況,從宏觀和區域層面探討了廣東外經貿發展態勢,并關注到服務貿易與數字貿易的蓬勃發展。全書分為總報告、宏觀篇、區域篇、服務貿易與數字貿易篇和專題篇五個部分。總報告介紹了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2022年廣東外經貿發展的成績,初步預判了2023年廣東外貿發展情況,并提出了促進廣東外貿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在宏觀篇和區域篇中,探討了廣東利用外資的情況、問題和對策,分析了廣東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東莞外貿以及廣東和越南的經貿合作,并規范和實
百年變局下,貿易摩擦及人民幣匯率失衡具有長期性和不確定性,并將常態化地影響著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在我國“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及“六穩六保”的背景下,研究貿易摩擦及人民幣匯率失衡對我國進出口行業影響的異質性具有重要意義。本書分析了貿易摩擦及匯率失衡雙因素對進出口行業影響的異質性,對不同行業進行對比分析,在此基礎上并結合金融市場相關理論,提出均衡匯率管理、外貿發展以及行業轉型升級的相關對策建議,對相關涉外企業具有較強的指導價值。
本書基于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背景, 以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農產品貿易結構演進歷史節點的對比分析為脈絡, 從貿易網絡、貿易規模、區域結構3個維度解構中國農產品貿易演變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及驅動機制。首先, 梳理中國農產品貿易動態演化的歷程, 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測度中國農產品貿易規模、貿易區域結構的階段性差異和時變性特征。其次,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構建全球農產品貿易網絡, 從“整體-區域-個體”三個方面分析網絡特征, 進一步分析了中國在全球農產品貿易網絡中的地位變遷。
中國“大河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敘事需要得到補充,海洋史是此類補充中的一個重要角度。海上航線編織成的網絡可以成為人們認識“傳統中國”的新視角;海關則是這一網絡的關鍵節點,既吞吐貨物,也塑造社會。 煙臺是近代中國北方重要的貿易口岸,1861~1898年,煙臺東海關是山東唯一的通商口岸,見證了北方中國的一隅在清末民初逐步被納入全球化的歷史。東海關檔案清晰地記錄了這一歷史過程,其中又以貿易報告最為重要——不僅是貿易的晴雨表,還記載了環境物產、社會風貌、商業情報、政治事件及相關影響。這些貿易報
本書論述了晚清外洋軍品的批量購買、軍事技術的引進、新式武器的配屬及效用,探討了軍品貿易和軍工產業的發展、武器裝備的革新及其與軍事近代化進程的關系。全書內容共分六章。
本書聚焦于比較為此前學者所忽略的區域性戰時“繁榮“問題, 探討 1937-1945年之抗日戰爭對區域經濟貿易及社會所帶來的巨大影響。研究以被譽為戰時“東南唯一口岸”以及重慶國民政府“輸血線重要據點“的溫州為中心。“戰時繁榮”則是本成果討論之核心線索, 以此作者將貿易發展、統制政策、工業替代以及社會影響等貫穿起來進行整體性的分析。使讀者對戰時中國之復雜歷史有新的理解。
本書共分五章,主要內容包括:上合示范區建立的時代背景、上合示范區建立的戰略意義、上合示范區發展歷程、上合示范區建設發展主要進展、上合示范區發展面臨的內外形勢等。具體包括:攜手開放發展 共創美好明天、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 走好新時代上合示范區發展新征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