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列國紛爭對峙出現過多次,而三國鼎立只有一次,可謂三國鼎立之謎。
漢末群雄割據,袁紹、袁術、劉焉、劉表等世族出身的大軍閥一個個都失敗了;而寒族出身、初起寡弱的曹操、劉備、孫權卻成功了,可謂創業成功之謎。
這兩個謎底疊加起來就是一個發人深思、值得探索的話題:歷史何以要三分?
袁紹鷹揚河朔,曹操統一北方,先后都出現過統一的勢頭,可是三大戰役改變了航向,五次荊州爭奪形成了三分地理均勢,葛魯外交與吳蜀結盟形成南北均勢與政治平衡,這些都是人謀。亂
"《四世同堂以抗戰時期北平的小羊圈胡同作為故事展開的具體環境,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胡同內的祁家為主,錢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為輔,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以及民族命運的顛沛沉浮和堅毅不屈的民族精神。《四世同堂》共有三部,是老舍規模最大的作品,也是老舍自己最滿意的作品。 本書主體部分是經典名著的原文,后附有原創部分(1思維導圖:幫助讀者讀懂原著;2靈感激發:幫助讀者通過自我提問的方式梳理思路;3記錄表格:幫助
《中國散文美學綜論》是湖北作家陳勝樂先生最新創作的文藝理論專著。全書共56章,融文學、美學的哲學融于一體,以全新的表現方法,全面系統地探討中國散文的各個層面,揭示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對中國散文美學的溯源論、本體論、客體論、主體論、受體論、創作論,美學批評、美學鑒賞和審美傾向,進行了全面的探索,以期揭示出中國散文美學嬗變和繁榮發展的本質。整部作品本著易為大眾接受,又兼具較高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的準則,堅持從散文發展的內在規律中,尋求出它繁榮發展的基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最佳中國方案。
小說在文學文類的等級秩序中居于中心地位,然而在中國文學的語境中,小說地位的上升也只有百余年的歷史。其地位轉化,有賴于晚清與五四兩代學人的大力倡導與推進。現代中國小說史學的興起,其價值不限于文學史和學術史,還是一個重要的思想史現象。基于此,本書以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的小說史研究作為研究對象,以魯迅與胡適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將二人視為中國小說史學開創期的“關鍵人物”。既可以勾連中國小說史學創立期的諸多人物事件,又可涉及著述、交游、教育、出版等促成現代中國小說史學之興起的關鍵因素,豐富對中國小說
《賈平凹小說創作論》:本書從賈平凹小說的創作資源、主題意蘊、人物形象、敘事形態以及小說文本所體現的文學現代性等五個方面,對賈平凹小說創作進行較為系統的分析與論述。努力而深入地發掘賈平凹寫作的審美策略、精神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從整體和細部兩方面,梳理、盤點和闡述賈平凹小說創作的實績和狀態,以及其寫作新的可能性、局限性。
本書以蘇童小說為研究對象,考察蘇童小說中的欲望敘事。在蘇童三十余年的創作歷程中,欲望既是蘇童小說創作的切入點,是他敘事的母題,也化作他敘事的動力,成為貫穿蘇童創作始終的精神線索。除緒論與余論外,全書共分為四章。通過對蘇童小說的研究,闡述欲望對人類生活與人性的影響,探討蘇童創作的文化內涵與精神意義,尋獲一種把握蘇童小說世界的新路徑,以期凸顯蘇童對中國文學的獨特價值。總體來說,本書建立在對蘇童小說進行系統梳理與重新闡釋的基礎上,結合中、西方關于欲望的探討,尤其是程文超教授關于欲望的重新敘述
本書是作者近十年來埋頭浸淫紅學研究所取得的重要學術成果的一次梳理。本稿為紅學領域的“靖藏本辨偽”專題研究論文。自1964年俞平伯收到毛國瑤第一封信開始,靖藏本在紅學研究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作者認為,靖藏本“偽作”一說雖然前人早有主張,但未有詳細展開,因而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近年來紅學資料不斷發掘,同時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也為學術研究帶來了新的工具和方法,在新的研究環境下,本文詳盡地揭示了其作偽的來龍去脈,并在此基礎上重審脂畸關系。
本書分為四章,內容包括:“襲人論”視域下的《紅樓夢》詩學考索、“女房論”視域下的《源氏物語》詩學考索、“木石前盟”與“禁斷之戀”——賈寶玉遇見光源氏、《源氏物語》的寫心獨語與《紅樓夢》的多聲部群像。
《琵琶記》是中國古典戲曲史上,少數同時以“譯”“演”“研”三種傳播形態進入英語世界的經典劇目。百年來,《琵琶記》不僅在美國百老匯、美國大中院校及社區舞臺登臺獻演半個世紀之久,還作為中國戲劇的唯一代表載入《世界戲劇評論》史冊。系統梳理《琵琶記》在英語世界的多維度傳播研究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本書基于豐富多樣的一手文獻,綜合運用戲劇學、翻譯學、比較文學、文化研究等跨學科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從中西戲劇比對的跨文化視野,以共時與歷時的雙向維度,從譯介、演出和研究三個不同維度,全面考
本書設五章十八個小節,根據小說發生發展的軌跡及其獨特的特征的社會(馬克思《雇傭勞動與資本》)背景,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小說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探討和挖掘不同時代的各類作者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思想文化,創作出具有藝術魅力的小說,塑造鮮活的各種人物形象,而不同時代的人物故事又有哪些意識形態領域的文化特征,本書均進行了完美的論述。為了充分展示小說中俗而有雅的內涵,故在第五章設有小說中的典故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