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邊,渭水流域的小村莊,這里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區域,搖擺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干旱是常態。農人在這里因循節氣物候,周而復始耕耘希望,定義著樸素的生存哲學。作者以二十四節氣及農事活動互為經緯,用田野筆記的形式記錄落谷有聲,百年農業生產變遷、傳統農耕人家的農事生活、鄉村熟人社會的生活圖景在這本時間之書中一一展開。
《狀元駱成驤》是一部描寫清代末期四川狀元駱成驤的紀實體人物小說傳記。小說記錄了駱成驤從中國晚清至北洋時期的人生歷程,全書把其一生所著的詩賦貫穿其中,并結合時代背景,講述了中國近代以四川地區為代表的軍閥混戰情景,并贊揚其憂國憂民、為教育事業不斷奔走辛勞的一生。作者以比較宏闊的視野和文學的手法,講述了文狀元駱成驤曲折而好學、愛國愛教育的精彩人生,主題構思新穎,故事情節完整,敘述有頭有尾、脈絡清楚,有積極的思想性、歷史性、藝術性。
華北聯合大學是我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開辦的第一所大學,規模大、時間長,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是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個創舉。正是在華北聯大,小兵張嘎之父徐光耀完成了從新聞寫作到文學創作的關鍵轉變,逐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軍旅作家。同時,徐光耀也見證了華北聯大一段光輝的歷史和激情澎湃的歲月。
博雅四時,未名朝夕,北大的生命力和活潑氣象,既源于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也來自在此扎根、棲息和不斷成長的人們。而北大“兼容并包”之精神,在于涵育學術、引領智識,也在于堅定相信并熱切鼓勵著每一個體綻放的無限可能。 在師生的砥礪奮進之外,后勤工作人員和勞動者們也同樣是北大校園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他們以歲月為承諾、以勞作為實績,守護著燕園的潔凈、有序與安寧。 2022年,北京大學發起《咱們:看見身邊的光》特別策劃,邀請藝術學院博士生肖夢涯,為44組、54名北大一線服務人員拍攝人物肖像照,并在北大第二教學
中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應對美蘇兩個大國的威脅而進行的三線建設,鮮為人知。作者的父親就是這個背景下從北京國家某部委來到了大三線。作者就出生在那里,人過中年后,他以一個孩子的角度,用獨特的語言方式寫下了這些小故事。 這是一部以“大三線兒童”視角記錄成長的作品,童趣俏皮的“尋根”之作。作者以自己的童年經歷為主線,再現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的激情年代。全文貫穿一個“玩”字,從有記憶開始,到上托兒所、學齡前、上小學期間的近百種花樣玩耍,與同伴踢罐頭盒、砸冰、玩子彈殼、爬房頂、大雨后
本書以報告文學的形式,以嘉興為樣本,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1921年南湖一大,紅船啟航,歷經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進入新時代,嘉興滄桑巨變的百年歷史。作品基于大量第一手資料創作,描繪了嘉興人民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苦難歲月和不屈抗爭,深入挖掘嘉興在革命年代涌現的感人事跡,以及在和平年代,在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中的典型人物和重大成就。
本書系一部日記形式的紀實文學作品。書稿詳細記錄了作者在擔任亳州市譙城區淝河鎮李腰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期間不畏艱難、扎根農村,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相銜接工作為駐村抓手,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和辛勤汗水落實政府扶貧政策,帶領鄉親走上鄉村振興之路的艱辛歷程。書中翔實記錄了作者駐村幫扶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飽含一名駐村干部的工作經驗與赤子情懷。
本書是全面真實記錄最美奮斗者、排雷英雄戰士、八一勛章獲得者杜富國成長歷程的報告文學作品,再現了杜富國參軍入伍以血性和汗水練就雷神過硬本領,生死雷場不惜以生命為代價保護戰友,失去雙手雙眼康復路上不畏艱難勇于追夢的奮斗足跡,詮釋了你退后,讓我來的英雄主義精神,回答了怎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怎樣奮斗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時代的新人,是新時代激勵青年一代牢記使命、擔當進取、奮斗成才的鮮活教材。
.
《我的皮村兄妹》是目前國內面對具備勞動者和文學創作者雙重身份的基層打工者的人生故事,展開全景式描繪的非虛構作品。如果說《我在北京送快遞》和《我的母親做保潔》是對某一類勞動者的精神世界展開書寫,那么《我的皮村兄妹》則是對當下勞動者文學、新打工文學的一次整體性書寫。作者袁凌是目前中國非虛構文學領軍人物,亦是皮村文學之家的創始人之一。他用七年時間,多次進入皮村生活,在深度了解十多位工友從務工到成為文學創作者的命運轉折過程后,完成本書。